让家长学会读懂孩子

时间:2022-10-20 06:55:38

学会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需求

这个8岁的小女孩已经有3年的住校经历了。每到周日傍晚要返校时,她都很不开心,她不愿意住校。但是这个想法她从来都没有和家长提过。看过几期《和自己对话》节目后她跟妈妈说想上节目,她喜欢主持人慧玲。

慧玲跟她单聊了很久,听到了她的心里话:她觉得家长让她住校,是因为不喜欢她。在学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她也不敢和妈妈说。女孩觉得只有什么事情都藏在心里,让妈妈觉得自己表现得很好,妈妈才会爱她。

小女孩的爸爸长年在外地出差,妈妈工作太忙实在没办法才送她住校,周六基本上都会抽出时间陪她出去玩儿。而女儿却说她不喜欢周六出去玩儿。

对于这对母女的矛盾,专家提出: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有效陪伴”,也就是说孩子想干什么家长就陪着干什么,有很多时候家长觉得自己好心陪孩子玩儿但孩子却不领情,就是没有做到“有效陪伴”。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把自己一半的生命分给孩子。

经过专家的指导妈妈明白了问题的所在,问题也就相继不复存在了,女儿也明白了妈妈是爱自己的。现在她们母女好着呢!

别拿孩子跟别的孩子比

一个9岁的女孩打来电话说自己想改变,她觉得自己太丑,同学也不喜欢她。

通过密室探寻专家发现了她的心结:一、她小的时候短发,有人说她像男孩,所以她觉得自己不好看。二、爸爸说她的哥哥比她好,经常夸哥哥,她对自己特别没有自信。

专家结论:长时间缺乏身边人的认可,同时又经常被家长拿来和别的孩子做对比,容易导致孩子自卑。

为了让她找回自信,节目组给她安排了一个特殊的实验:首先,带小姑娘照了一组漂亮的照片。其次,用一周的时间教她唱歌、跳舞,然后把她的全班同学请到演播室看她表演。当她表演完后,同学们都惊呆了!同学们都纷纷赞扬她。最后,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节目录制现场开了一个有趣的班会,每个同学都给小女孩写了一句鼓励的话。

节目播出后节目组又去学校回访,她已经坐在第一排了,回答问题时也敢看着老师了,自信心可强了!

《和自己对话》是BTV卡酷少儿频道今年刚开播的新栏目,每周六19:30-21:00首播。这是一档全国首创的大型少儿行为实验类节目,主旨是探讨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先进的家庭教养方式。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小观众,尤其是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家长通过收看节目学到了不少生动的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这是从书籍中学不到的。聪明的家长们常常是一边看着节目,一边“对号入座”,寻找自己家孩子相类似的问题,也寻找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听到周围的朋友时常称赞这档节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近日记者采访了《和自己对话》制片人张磊,了解了一些详细的情况。张磊介绍说,节目自今年开播以来,几乎每期的嘉宾都是自己主动打电话来,而且多数是孩子自己要求上节目。这档节目立足于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应激微反应,及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出了九大行为实验,通过行为实验验证孩子真实状态,通过对话机制让孩子、家长平等沟通。在演播室内通过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对行为实验内容的解读,并和孩子、家长现场进行探讨,让家长学会如何真正认识到孩子的性格特点,读懂孩子,找到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

九大行为实验包括:群体实验、职业模拟、真空生存、角色替换、角色补缺、事件样本、仪器测试、密室探寻、情景再现。每期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实验进行拍摄。

节目中的专家有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姜振宇、少儿成长专家陶思璇、杨谨,亲子关系解构专家毕金仪等专家。节目通过行为实验解析孩子真实状态及想法,专家再来判断推导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并给予家长一定的建议。

每一期节目的制作过程都很复杂,要经过前期两周时间与孩子和家长沟通、寻找问题所在,拍摄行为实验用一周的时间,后期制作还需要一周时间。这样,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出一期节目,辛苦自不必说,但当节目组的工作人员说:每次录完节目,都会收到孩子和家长的反馈信息。看到孩子们的问题被解决了,节目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了帮助,自己付出的辛苦觉得是很值得的。

饭桌上别唠叨

有一个11岁的男孩,他妈妈说他很内向,在家不爱说话,妈妈觉得孩子与人沟通能力很差。到了节目组后专家带着他做了一项群体实验:让他在一块牌子上,写出自己的三个最显著的优点“机灵、聪明、善良”,然后站在西单街头,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让路人猜出自己的这三个优点。实验进行得出奇的顺利,男孩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和妈妈口中描述的完全判若两人。当妈妈看到这个群体实验的视频的时候,妈妈泣不成声,她简直不敢相信这个逻辑性强、机智、礼貌的男孩就是他的儿子!专家问妈妈:“你真的了解你的儿子吗?你认识他吗?”妈妈无言以对,这个在妈妈眼中全是缺点的孩子,在实验中带给妈妈太多的惊喜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实验中判若两人呢?

为此节目组安排了情景再现实验,记录了他们生活中的一段真实场景:吃饭前妈妈问男孩,洗手了吗?他说“洗了!不信你闻闻。”妈妈就真的闻了闻他的小手。吃饭的过程中妈妈也对他很严厉,总是催促他“快吃”,甚至是那种瞪圆了眼睛的厉声呵斥。一顿饭的时间孩子就是在妈妈的催促和唠叨声中完成的。

通过这段实验,专家发现了以下几点现象:一、妈妈闻孩子手的行为,是对孩子不信任的一种表现。二、妈妈在说话的过程中瞪圆了眼睛,在孩子看来就是一种威吓和威胁的意思。三、显然孩子对妈妈的唠叨表现出了明显的厌烦表情。

虽说妈妈都是为孩子好,但心理专家认为:整个过程妈妈表现出的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及不认可的态度。11岁的男孩即将进入青春期,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分清责任,一般情况下母亲都担当温柔、体贴的慈母角色,而父亲则担当“严父”的角色。男孩应该和男人学习如何做男人。如果母亲比父亲更强盛,孩子则多数表现为沉默,以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对抗情绪。

专家给出的指导建议是:妈妈应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认可和关爱。多给孩子积极的表扬和鼓励。

节目播出后,孩子得到了认可,自信心大增,妈妈在专家的指导下明白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于是有意识改正,母子关系也变得缓和了,孩子也变得爱说爱笑了。

像上面的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大家能关注BTV卡酷少儿《和自己对话》每周六19:3-21:00播出的节目。

上一篇:揭开“纳西族”神秘面纱 下一篇:《青瓷》真被碰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