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课堂案例

时间:2022-10-20 06:39:17

优秀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课堂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25-01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

1.书写方面

识字写字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更是小学阶段的重中之重。"按照规范要求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正是这样,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写字姿势要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做到正确、规范、美观。因为汉字是我们汉文化的标志,在汉字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古人的聪明才智,能够领略到汉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都知道:中国汉字四方四正,因此又被人称之为方块字,是中国独有的,是不可替代的,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就如"正"这个字,横是横,竖是竖,写时要求横平竖直,这是不是正如咱们中国人,正直、坦荡,做人堂堂正正。再或者像"木"这样的独体字,当单独作为一个字时,它的最后一笔是捺,但作为偏旁时,它的最后一笔就变成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谦让,就像我们中国人懂得礼让,礼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发扬这种美德。这种美德不仅在做人做事上,在写字时也要注意穿插避让。这是书写过程中去体现的汉字形体结构方面的魅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的魅力更在于它是汉民族思想的载体,蕴藏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古代,人们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最关键的东西,只有他自己的道德修养很高,才能担负起治理国家天下的重任,也是所谓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因此古人造字时,也从这方面考虑,所以,汉字还体现出做人的哲学思想。如"信",《说文》解释:"信,诚也,从人言"就是人说的话要真实,如果一个人讲话不真诚,就达不到做人的基本原则,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为大家所认同的"人"。而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汉字上的体现,不乏其例,数不胜数。所以在教学《月光启蒙》这篇文章的生字时,我特别重视学生对这些生字字形字义的分析,更为重要的是生字的书写,"字如其人",让孩子在汉字书写过程中逐渐领悟出中华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等深邃思想。

2.阅读方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道仅仅小学到中学的几百篇文章就能囊括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就要发挥我们语文的"工具"作用了,以语文为依托,为基准,向外扩散。那具体如何操作呢?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的做法就是两个字――"阅读"。以语文课本中的某一篇文章为一个点,读尽可能多的同类型的或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有章可循,不至于感觉到乱,这样做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课内外结合,也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渗透,从而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在教学《月光启蒙》这篇文章时,我就布置这样的课前作业: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母亲或母爱的文章、诗歌或者名言警句等。学生在搜集过程中必然要阅读,那么一篇《月光启蒙》就带动了相关描写母亲的一系列文章的阅读,而这些文章都蕴含中华五千年文化中亘古不变的一个主题:"孝",这又能让学生联想到一连串体现"孝道"思想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这"孝"字也就钻入了孩子的脑海中,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我相信也一定会慢慢内化。

这篇文章中除了"母爱"这一话题外,课文中还有较多篇幅是描写民谣、歌谣、神话故事、谜语的,体现出作者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就这部分内容,我也让孩子去搜集了自己家乡的歌谣民谣,让学生在课堂上读甚至唱,以此来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更加激起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保护,可以说歌谣给予我们孩子们的启蒙是热爱民间艺术。不仅如此,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去体会这民间艺术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比如说课文中有这样的一个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结合我们本地的《挖芋头》这样的歌谣去体会劳动人民爱劳动、爱生活的思想: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劳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明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勤",学生在阅读中就能自读自悟。在我们苏教版教材中像这样体现民间艺术魅力的课文还有不少,如《安塞腰鼓》、《姥姥的剪纸》等,当孩子们学习到这种他们自己也不是很了解、甚至有的已经在慢慢失传的艺术文章时,我首先都会在课前要求孩子查找大量资料图片,让孩子在感官上有个直观的感受,老师适时补充些必要的资料,然后让孩子去谈感受:谈看过这些精妙绝伦的艺术后的感受、谈这些文化逐渐消失后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些非物质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之情,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中有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优秀思想呀。

3.写作方面

如何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答案都是要有真情实感。然而所有人都有真情实感,为何那么多人畏惧作文,写不好作文。原因是我们在"情到浓处"时,并没有拿起笔,把心中的这点"情感"记录下来。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就很重视这点的训练。在教学《月光启蒙》时,当学生们读完那么多优秀的关于母爱的文章后,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回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母亲为自己所做的点滴,行,此时真是"情到浓处",这正是请同学们动手写的最佳时机。曾记得我上这篇文章时的那个星期天正好就是母亲节,所以我抓住这个契机,在上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一张贺卡送给自己的母亲,以"妈妈,我感谢您"为话题,在贺卡上给母亲写一段心里最想说的话。当时孩子写出来的话感人肺腑,有的同学贺卡上不够写,还专门给自己的妈妈写了一封信,在班上朗读时,很多孩子留下了真挚的眼泪,这泪中都是满满的爱。母亲节、贺卡、感恩,勾出了学生内心的真善美。这不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吗!

是啊,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借用《新课标》中的话:"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而这些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真善美吗?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要时刻关注文本中所包含的优秀思想,并传播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案例反思:

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以"母爱"为主线,以母亲在月光下为我唱歌谣童谣,说神话故事和猜谜语为副线,引出了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以此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同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之后我还进行了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渗透于无形,在老师的德育下,逐渐内化。

上一篇:公共图书馆在推广全民阅读中的作用 下一篇:节气美食之霜降篇:晚秋露成霜,补益备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