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锻造文化旅游升级版

时间:2022-10-20 06:25:54

融合发展锻造文化旅游升级版

用活资源、做优长板,山地旅游,大有可为。黔东南州将“山地旅游”定位为“生态经济的优势牌、经济增长的突破点”,全力推进。

接待游客12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1亿元,在今年春节黄金周贵州省旅游大数据综合指数排名中,镇远古镇和西江千户苗寨分别占据第一名和第三名。

立足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黔东南州提出了“旅游活州”战略,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构建“快旅慢游”体系,打造文化旅游升级版。随着景区精品项目的落地和产业的融合转型,黔东南州“大文化、大旅游”格局正有序推进。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

元宵佳节,古城镇远热闹非凡,青石板旁、古巷道边,游客络绎不绝。

“老板,还有房间吗?”

“非常抱歉,今日客房已满,请您稍等,我打听一下其他酒店。”

在寻找住宿的过程中,记者听到了好几次这样的对话,“一房难求”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

“景区游客越来越多,尤其是黄金周。我还琢磨着再扩展几间客房。” 镇远唐朝酒店店主潘女士说,近几年,随着景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镇远的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由此带动宾馆、饭店等服务行业生意火爆。

镇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黔东南州“快旅慢游”服务体系的构建。为了满足游客的多元消费需求黔东南州强化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全力推动门票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从根本上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和质量。

每到黄金周,州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值班小组和检查组,重点对旅游景区、旅行社、汽车运输公司、宾馆酒店、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场所进行安全大检查,从源头上确保景区安全。

在道路交通方面,立体化大交通已为黔东南旅游业发展赢得先机: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穿境而过;厦蓉、思剑、凯麻、凯玉高速纵横连接,黎平机场、黄平机场南飞北往……立体化交通建设,为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旅游经营方面,黔东南着力实施旅游“十百千”工程,2016年启动建设星级酒店10个、旅游服务区100个、精品客栈1000个,并完成300户特色民宿客栈建设,组建专业旅游车队10家以上……

黔东南州在提升旅游业公共服务能力上的决心坚定,成效显著。

“我是第二次来镇远游玩,这里的变化很大,不管是酒店卫生、服务态度,还是景区配套设施,较之前都有很大改观。”游客黄女士说,她很享受在镇远悠然漫步时的时光。

打造精品项目

唱响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2014年,黔东南州接待游客37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5亿元;2015年,全州接待游客4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7亿元。近几年,全州的旅游收入逐年攀升。

随着“原生态黔东南”旅游品牌逐步提升,“千户苗寨西江”“历史名城镇远”“部落岜沙”“千年侗乡肇兴”“侗歌之乡小黄”等旅游品牌已唱响。2016年1月22日,国家旅游局下发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单,黔东南州入选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

为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品牌知名度,黔东南州紧紧抓住“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这一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旅游精品。

“文化是黔东南民族的魂,也是走向世界的根。只有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打造旅游精品,才能塑造特色品牌。”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范钟声说,丹寨县的文化品牌――石桥村古法造纸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最好的说明。

石桥村至今保留着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造纸术:以优质树皮为原料、以纯净山泉为溶浆,采用苗家传统工艺制浆、抄纸,全部工序都手工完成。全村95%以上都是苗族,由于世代承袭古法造纸术,村中几乎人人都会造纸。

“我们的造纸术之所以能获得世界青睐,主要是我们坚持纯粹的原生态制作工艺,生产白皮纸、彩纸和宣纸。用这些纸张加入苗族文化元素,制作成灯笼、折扇、手提包等工艺品,游客喜欢,销量很好。”提起古法造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兴武如数家珍。

一张看似“粗糙”的纸,却销到了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成为国家图书馆修补文献和茅台商标包装的主要用纸。造纸作坊也成为游客慕名前往的体验区。

“观光体验+工艺品销售”,石桥村用活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带动了村民致富,还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

类似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黔东南州还有很多,如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唱响世界的《仰欧桑》等,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为黔东南州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下一步,黔东南州将重点建设月亮山百里梯田、清水江木商文化等“四廊四带六条线”精品项目,建成集山水观光、苗侗原生态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着力提升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推动产业融合

打造山地旅游大州

驱车前往三穗县颇洞村生态农业体验园,看到公路两旁白墙青瓦、村庄依山傍水,亭廊点缀其中,田园如画,田间地头溪流纵横,草莓正盛,前往观光体验的游人如织……

自2012年开始,颇洞村两委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党社联建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组织村民按照资金、土地入股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年底股民一起分红。

园区内设有精品蔬果采摘体验区(葡萄、蓝莓、草莓等)、农业休闲旅游区(生态农庄、水上乐园、文化长廊、植物迷宫等)等多个功能分区。依托千年农耕文明,合作社把观光旅游与高效农业有机结合,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无土栽培观赏、生态湿地游乐、稻作文化博览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区。

2015年,合作社股民发展到858户2900人,共接待游客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6亿元。“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工资,年底还能拿到股金分红,一年至少有12万收入,这远比以前在外打工来得轻松自在。”在合作社农庄工作的村民陈昌梅喜笑颜开。

“颇洞村曾是黔东南州典型的‘空壳村’,现在摇身一变,成为全州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示范村。”范钟声说这是“旅游+”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动实践。

“旅游+文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购物”,打造银饰博物馆;“旅游+大健康”,打造休闲养生基地……黔东南州已看到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拉动力和聚合力。目前,全州正积极推进实施“旅游+”行动计划,如“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创新创业”等,将旅游与生态、科技等交融相加,满足游客需求,改变旅游增长方式,形成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打造山地旅游大州,产业内的融合甚是关键,巧借旅游推介会,构建立体营销系统,实现产业外的联盟也不可小觑。

“好产品还要会吆喝,黔东南州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关键要在宣传营销上下功夫,整合旅游资源,着力在营销上升级。”在黔东南州副州长肖明龙眼中,强化旅游营销,不仅需要与知名网站媒体加强宣传合作,还应深化与桂林、张家界等周边景区的旅游合作,以此拓展客源市场。

用活资源、做优长板,山地旅游,大有可为。黔东南州将“山地旅游”定位为“生态经济的优势牌、经济增长的突破点”,全力推进。正如《黔东南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进全域旅游,为大众提供山地生态游、乡村特色游、避暑休闲、温泉度假等优质的个性化旅游产品”,黔东南州正加快打造旅游文化升级版。(责任编辑/姚 远)

上一篇:《新萧十一郎》热播发热议 严屹宽:高颜值能否... 下一篇:满山遍野的季节在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