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本教研工程 成就教师发展之路

时间:2022-10-20 05:51:13

构建校本教研工程 成就教师发展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教师在教育质量提升上的作用无疑是决定性的。教师教学观念的新旧,教学能力的强弱,教研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在课堂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如何快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飞跃,已经成为众多学校发展中亟待破解的命题。

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依靠自己独创的“三M三课一循环”的校本教研系统工程,在打造名师团队,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方面走出了一条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发展之路。

所谓“三M”,从学校层面讲,指的是学校创设的三种环境:建立磨砺机制——搭建观摩平台——形成发展模式;从教师层面讲,指的是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刻苦磨砺教学基本功——相互临摹教学亮点——出类拔萃成为教学楷模。

所谓“三课”,是校本教研环境下教师成长的实践载体:自我反思、不断优化的精雕细琢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同伴互助课;传播理念、展示形象的精品示范课。

从2004年开始,我们用近五年的时间潜心抓教师基本业务素质建设,重点解决教师教学“站得住”问题。2009,2010年,学校改进青年教师大奖赛规则,相继开展同课异构和精品录像课活动,创设交流研讨情境,着力解决教师教学“站得好”问题。2011年以来,学校又把一部分教师推向全省、全国的大舞台,通过他们的获奖,激励和引领广大教师投身于教改试验,以实现“站得高”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反复经受磨炼,又在相互学习中不断修正,达到新的层次后,既要传帮带,又要从头做起,向更高目标冲击。如此周而复始,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螺旋式上升,此所谓“一循环”。

教师们用精雕细琢课反复打磨教学基本技能,用同伴互助课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用精品录像课展示风采。学校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优秀教师的“一花独放”,引得“万紫千红春满园”。几年来,阜阳实验中学这条“三M三课一循环”的教师成长之路走得可谓艰辛而又坚定。

一、建立磨砺机制,练就扎实教学基本功

阜阳实验中学成立于2000年。2004年夏,学校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转型:由民办公助收归国有,相关政策取消了,原来的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相继离开,教师队伍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此后几年,我们每年都要补充10余名大学毕业生,80后年轻教师越来越多,目前已占到学校教师总数的70%以上。年轻教师有热情、有干劲,在给校园带来希望和活力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锻炼。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年轻教师走出大学校门便登上讲台,十分欠缺教学经验。如何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技艺,又成了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我校领导班子有着清醒的认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优秀的教师,必须通过一点一滴的实践积累经验,通过成百上千次挫折记取教训,在反复磨炼中成长成才。因此,实验中学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首先就是下大力气抓好教师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在实验中学,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过“五关”:一日“备课关”,查教案,看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准备情况;二日“讲课关”,观上课,看教学组织能力和操控课堂能力;三日“评课关”,评教学,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应用;四日“作业关”,翻作业,看批改质量和督促改进措施;五日“检测关”,析成绩,看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

“五关”考量的是教师的基本业务技能,体现的是学校对教学常规的关注。教师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学校立即就进行调查了解,帮助他提出具体整改意见,确实不能胜任一线教学的,坚决进行岗位调整。“不让一个教师带‘病’上岗”,这是实验中学的坚定承诺,更是对教学常规管理的自信宣言!

由于“五关”的考评结果直接与教师评价挂钩,并占有很大权重,教师们不能、不肯,也不甘自居人后。因此,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他们或围绕一个主题讨论,或集体听课评课,或集中学习先进经验。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更加自觉和主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对教学经验和技能有欠缺、教学成绩起伏不定、学生有反映的教师予以重点关注和帮扶。

学校还应用“微格教学”理论,组织拍摄“精雕细琢课”,即用DV随堂录制家常课,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原生态。面对镜头,教师们转变观念、打消顾虑、积极配合、主动预约。教研会上,集中播放录像片段,大家共同观看,随时评议,各自反思,一起修改。应当说,这样的举措引起的震动是巨大的,摄像机镜头犹如一面镜子,能够让教师清醒地审视自我,反思教学。全员参与的广泛性更能促进经验相对丰富,处于教学生涯高原期的教师思考如何突破和提升。

那些刚开始抱着应付态度的教师,看看自己,比比别人,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反而强烈要求再录一次。于是学校因势利导,隔段时间,安排全体教师重新拍摄,让教师把自己的两次录像结合在一起反复比较,看看哪些问题有改进,哪些问题依然存在,又出现了什么问题。不满意的,还可以继续录制,直到问题解决。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教师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每上一节课,都在教案上留下几行反思;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推门听课,他们都在课后主动请教听课的教师;通过认真而细致的作业批改,发现教学中的疏漏之处并及时弥补;教研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有时甚至为了一个问题发生激烈的争执;听课过程中,他们专心致志,随时记下别人的精彩与自己的建议。

每学期每人至少一次的公开课则是对教师的另外一种磨炼。他们要阅读和积累大量的素材,充分而细致地解读教材,优化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构建高效课堂。其他教师也会积极地提供好的创意,努力发现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磨课”对教师来说是纠结的,也是求索的。当他们摆脱了桎梏,获得了灵感,增添了动力,就会感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快乐,一种苦尽甘来的幸福。

二、搭建观摩平台,在交流切磋中突破提升

上一篇:情知互促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下一篇:“三卡”设计注重语文作业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