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藏辽金瓷器集萃

时间:2022-10-12 02:29:34

辽宁省博物馆藏辽金瓷器集萃

引言:宋代是我国陶瓷烧造异彩纷呈的时代。与赵宋政权同时,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与中央政权的对峙与战争中,各族文化也得以交融与碰撞,并在陶瓷文化上有充分表现。本期推出“步入辽金”陶瓷专题,将带领读者领略丰富的辽金陶瓷文化。

辽是以契丹贵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有影响的北方游牧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与北宋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契丹族开始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化,促使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原地区的陶瓷也进入到契丹族的生活领域。

考古发现,当时辽代境内有为数众多的窑,_=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集中在上京道南部、东京道西部、西京道东部、中京道和南京道(相当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辽宁吉林两省的中西部、河北山西两省的北部和京津地区)。建窑烧造的时间也不是很晚。从所烧造的瓷器看,中原地区的烧造传统被应用并加以发挥,而且还烧造成功一批无论从器形还是纹样都具有民族特色的器物,从而构成了我们今天称之为“辽瓷”的陶瓷体系。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辽瓷”在当时并不一定能够代表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其特色也不在于制瓷工艺,而是其富于浓郁游牧生活气息的造型,在今天看来可谓独树一帜。

辽代陶瓷外廓粗犷,线条硬朗,刻划生动。釉色或是白中泛青、白中泛黄,或是芳草碧绿,或是漆黑如墨,或三色交陈,又如鳝鱼之黄,素妆淡雅而又不失古拙大气,极具特色。各种形制、釉色各异的鸡冠壶,最能代表马背民族传统。浑圆的底座,镟削而有旋纹的内底,逐渐向上延伸而渐次丰满的腹部,略微娇小突出而圆润的口部,再配以不同的釉色,搭配不同的装饰技法,就使得鸡冠壶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内涵:宛如静中之处子、乖张之酒客,雕塑骑猴造型的鸡冠壶令人想到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禁心驰神往,自然而然有触摸器物的冲动。还有黄釉或绿釉的凤首瓶,造型很像一只引颈高歌的凤鸟,这种造型最早流行于西域诸国,唐时称为“胡瓶”,辽代凤首瓶可能是二者的结合体,杯式口,细长颈,在口颈相交处有一凤首,肩部一般均刻划弦纹两道。

辽代陶瓷最具特色的还是各种形制的三彩器,虽不同于唐三彩水墨画股的泼洒自然和随意,但具有自己的特色,黄白绿三色交映,绿的发翠,白的素雅,黄的轻柔,配以各种花卉图案,可谓相得益彰,宛若陶渊明笔下的田园山水,不禁令人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的草原景象。

金是继辽以后,在北方建立的以女真贵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相继颠覆辽和北宋政权的同时,北宋中原地区以及辽的瓷器烧造工艺大多被继承,同时对于北宋、辽代文化都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学术界对于金代瓷器的讨论比之辽瓷寥若晨星,其原因有二:一是金代纪年器物材料相对较少;二是由于研究的不深入,常常把金代瓷器划归宋或元。

根据现有的发掘材料可以看出,金代陶瓷基本延续北宋旧制,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例如北宋著名的钧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金代中原地区创烧的用于墓葬的红绿彩瓷。相对于北宋来说,金代的瓷器装饰总体上趋于简化,早期作品大都比较草率。女真政权入主中原以后,陶瓷装饰在继承北宋一些名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特点。辽代习见的鸡冠壶在金代就已经绝迹了,开始大范围的流行系流壶、系耳罐。虎形枕开始多见。在装烧工艺上,普遍采用了砂圈叠烧法。印或刻的缠枝、折枝牡丹等花卉纹饰大量流行。

历史的尘烟随风远去,只留下冰洁而孤独的器物任后人品评。下面对辽宁省博物馆藏辽金瓷器择其精品加以介绍。

辽绿釉贴花扁身鸡冠壶

高29.5厘米、腹长18.8厘米、腹宽12.2厘米。红色陶胎,胎质细腻,施化妆土。扁身,管口缺失盖,卧足,修足不规整。上有马鞍状双穿,便于穿系(图1)。

辽白釉绿彩纽带装饰鸡冠壶

高37.8厘米、腹长17.2厘米、腹宽15.5厘米。红色陶胎,施化妆土。管状唇口,皮环状高提梁呈多折角形。扁圆腹,最大腹径在下腹部,圈足。通体施乳白釉,器身部分脱釉。器身贴塑皮条皮扣状装饰,皮条皮扣皆施以绿釉,与皮制皮囊壶相似。器形端庄大气(图2)。

辽白釉铁锈花鸡冠倒装壶

高18厘米、腹长14.1厘米、宽12厘米。灰白瓷胎,施化妆土,施釉不到底。流为鸡头状,昂首伸颈、双目圆睁,张嘴作啼鸣之状。首尾有一环梁相接。大平底,底有小孔,极为少见。通体施白釉,白中闪黄,釉层透明光亮,周身有细小开片,鸡身装饰点状和条状铁锈斑(图3)。

施白瓷雕花鸡冠壶

高28厘米、腹长15厘米、宽14厘米。瓷胎白中闪黄,胎质坚硬,烧结程度好。扁圆体,管状流,圈足。通体施白釉,施釉不到底,釉面微微泛乳白色,温润光泽。器身两侧分别雕刻牡丹花一束,刻工精致简练,构图饱满,纯朴自然(图4)。

辽三彩鸡冠壶

高39厘米、腹径13.6厘米、底径8.4厘米。圆唇盘口,细长颈,扁圆形器身。捏梁自上腹部收于颈部,有明显的手指痕迹。通体挂白粉,施乳白釉,釉面亮丽、玻璃质感强。在颈部与腹部相交接的部位,堆塑一条皮带扣装饰。颈部在划花折枝牡丹的基础上施黄釉,腹部主体纹饰为划花黄绿两色盛开牡丹,下腹部一周饰仰莲瓣纹(图5)。

辽白釉划花高领罐 高13.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7.5厘米。高领,敞口,折肩,弧腹,高圈足。通体施乳白釉。肩部刻划出长短不一的平行竖条状纹饰,腹部主体纹饰为划花牡丹纹,线条洗练,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典型的辽瓷风范(图6)。

辽三彩釉印牡丹纹圆洗(砚)

高8.4厘米、口径21厘米,1956年辽宁新民巴图营子辽墓出土。器身作圆柱状,上承大盘,下连圆座,一侧有孔,制作精巧,实用美观。盘施黄釉,座施黄绿釉,繁缛对称的牡丹印纹迤逦满壁,色调温润鲜艳,绿叶黄花,绚丽工巧。早年这种圆洗被称为“暖盘”“高座盘”。腹壁穿孔的功用与瓷枕穿孔的作用一样,可防止烧造时器壁胀裂。此类器物在缸瓦窑出土过数量众多的素烧器,可见是二次烧成(图7)。

辽三彩印花小床

高7.8厘米、长15.4厘米、宽7.8厘米。器身作长方体,体内中空。陶胎红中闪黄。施化妆土。一端置枕,床沿四边有六圆柱头形装饰,床体四周分印对称凸起的斜方格纹和海棠花冠纹及卷云纹图案。床沿面挂绿釉,周边施黄釉,釉色均匀雅致(图8)。

辽茶叶末釉刻“张二”款鸡腿瓶 高64.8厘米、腹径24.3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11.7厘米。小口内敛、短颈、瘦长腹、平底峪内凹。通体施茶叶末绿釉,釉层肥厚光亮。肩部刻“张二”款,应为工匠的名字。鸡腿瓶是辽瓷中的典型器物。辽境遗址内常有出土,多成对出现,似与夫妻合葬有关。常见的釉色有茶褐色及黑色,它的功用据辽代壁画墓可知为储酒器(图9)。

辽绿釉穿带扁壶 高27.3厘米、口径4~7厘米,腹径9~25.4厘米、底径5.4~8.7厘米。长方直口,平沿,方唇略厚,短径,扁平椭圆形腹,高圈足略外撇。粗瓷胎。 通体施绿釉,圈足内亦施釉,釉层亮丽,绿釉微微闪黄。腹部两侧各有两个竖直穿带,穿带粘结在腹部之上,腹与圈足相连处贯通,这样巧妙地利用穿系,既方便背负,又能防止扁壶内液体泄漏,可谓匠心独具。腹部两面均以4个同心圆作为装饰带的分割,外圈的最外面两个同心圆中刻划一周三重的莲瓣纹,中间的一个圈外装饰9瓣相连莲瓣(图10)。

辽白釉黑花龙首葫芦形倒装壶 辽宁新县白台沟水库出土。高28.4厘米、腹径17厘米。灰白瓷胎,通体作葫芦状。高圈足略外撇。器身施乳白釉。执壶柄雕塑为龙形,似一条伸展的游龙浮于壶顶、腹之间。顶尖作塔式造型。短直流上翘,流基端坐―人,眉目清晰,衣着神态刻画十分传神。底足有一孔与壶心的管状桂相通,柱高与流平。此器上部不开口,酒由孔底装入,制作科学,造型奇特,极富情趣。葫芦体施铁锈色点状图案花纹,下腹部雕双层覆莲瓣花纹带,纹饰简洁豪放,黑白相映,对比强烈(图11)。

金三彩卧虎形枕 高13厘米、枕面14.5~22厘米。黄色瓷胎。卧虎形,枕面雕水波双鱼纹,外挂黄绿黑三色彩。虎形枕历来被认为是金代的产物,存世量比较大,以三彩为主(图12)。

金黑釉梅瓶 高31.6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15.6厘米、底径8厘米。侈口,短颈,圆腹下收,下部外撇,平底。缸胎呈黄色。通体施黑釉,釉层亮丽。腹部有粘釉痕,肩部一周无釉,内里挂黑釉(图13)。

金钧釉大碗粘连匣钵 高14.5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7厘米。敛口,弧腹,圈足。淡黄色胎。天青釉,细开片。碗外壁与匣钵粘连(图14)。

金定窑覆莲瓣纹灯台 高20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14厘米。白瓷胎。通体施白釉,泛黄绿色,釉层光亮。底作覆碗式,中施9瓣覆莲,长颈小口,颈上饰弦纹6周。有窑裂(图15)。

金绿釉刻诗枕 高9厘米、长28厘米、宽14厘米。淡红陶胎。通体挂绿釉,底无釉。枕整体作银锭形,一侧有一圆孔,平底。枕面上刻东坡七言诗《昼寝》“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塌抵千金。腹摇鼻息庭花落,还尽平生未足心”(图16)。

金正隆五年(1160年)虎座买地券 高41厘米、宽26厘米、厚4厘米。呈碑额状,有一卧虎形碑座,虎通体施酱色釉,虎背有一凹槽。券瓷胎,通体施乳白釉,白中泛黄,系辽阳江官屯窑生产。碑首书“明口之券”,正文“维大金正隆五年岁次庚辰七月丁丑朔廿七日癸卯东京辽阳府辽阳县……”两行字,其中提到了“辽阳瓷窑务”,说明金代7工官屯窑的属性是官办(图17)。

金“春前有雨”白釉铁彩四系瓶 高27.4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15.5厘米、底径9厘米。小敞口,短颈,溜肩,腹部下垂,圈足。淡黄胎。下部黑釉,上部白釉。肩部铁彩绘两道弦纹,腹部釉下铁彩书写“春前有雨”4字,颈部4个耳上有印花装饰。四系瓶是金代最流行的器形,在中原地区的窑口广泛生产,纹饰一般系白釉铁彩绘画,有文字、花卉纹等(图18)。

辽瓷的研究已从简单的器物描述、考证上升到辽瓷所反映的辽代文化,而金代陶瓷的研究则远远滞后于辽瓷。金代陶瓷涉及窑址繁多,且历来有“宋室南渡,北方宋代诸窑,均因战争摧残而不再生产”的观点,从而否定了金瓷的存在。由于能够用于分期的金代纪年瓷器很少,器物的民族属性特征不明显等原因,对于金代陶瓷器的研究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加强。

编后:“瓷窑务”之称亦见于他处。定窑五代后周时曾派冯翱“充龙泉镇使铃辖瓷窑商税务使”,越窑北宋初年曾有赵仁济充“殿前承旨监越州瓷窑务”之亨,有学者认为前者显然是只负责征收定窑的商税,后者也不过是官府派往越州督办宫廷所需越窑瓷的官员。北京故宫博物院王光尧先生在《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1期发表《“监瓷窑务”官考辨》一文,引述“瓷窑务”相关史料较为翔实。另外,倾向于白釉铁彩(黑花)四系瓶为元代产品。

责编 耕生

上一篇:一批被收缴的青花火葬罐 下一篇:陕西出土的西周合雕象生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