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肉,熊掌兼得乎?

时间:2022-10-20 05:00:02

[摘要]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呈现火爆的发展态势,使得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受市场影响,冷静分析,摆明关系,寻找解决办法,是本文的出发点。

[关键词] 当代艺术 艺术创作 艺术市场

2006年由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保利秋拍会上当代画家刘小东的油画作品《三峡新移民》,估价800万到1000万,最终以2200万的天价拍出;当代画家方力钧的油画作品《2005,3,15》,估价280万到350万,最终也以高价拍出。

火爆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各拍卖场传出的拍价也是这边高来那边更高。随着中国经济每年以二位数的GDP增长速度强势发展,中国在国际化的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与日俱增。国际资本除了在中国市场的工业、商业上的大力投资外,火热的当代艺术品市场也成为一个资本迅速增长的渠道。

前些年国外以及国内的大量热钱都投资在中国房地产的投机买卖之中,随着中国房地产“有价无市”的近况的蔓延,大量资金又涌入艺术品的买卖行列。如本文开篇所列,中国当代当红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卖成百上千万已成平常之事。据报载,油画家张晓刚、罗中立等人的作品累计拍卖价已过亿。所有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很受关注,而且随着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会更加受关注。但在这火爆的局面之下,我们的当代艺术创作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艺术品的价值,强劲的数字或许已说出了答案。但问题是在“这种市场”的环境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金钱又说明不了问题。

2006年1月13日,“第三届深圳美术论坛”暨“首届雅昌艺术论坛”上,中央美院市场分析中心赵力主任发言说:日前艺术市场的变化显著,体现有三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市场环境。以前由收藏家来主导市场,现在市场增量的资金是投资性的,使整个艺术市场的属性发生很大变化。从收藏市场变成投资性市场,这就使艺术品市场的特性和一般的投资性市场越来越不谋而合了。

中央美院的殷双喜教授谈到艺术市场的多方面问题时也强调资本对艺术发展具有很大作用,目前中国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来自资本的动力。

我们分析以上谈话就能得到如下信息,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源于大量资本投入带来的动力,艺术品市场成为艺术创作的导向标,会制约、影响艺术创作的方向。

如果事情真是和我们分析得出的结论传达的信息一样的话,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就是一个非正常现象,说明我们的当代艺术创作在逐步走入误区。我们可以看以下信息。

20世纪90年代初,当方力钧、张培力等中国艺术家首次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以及其它欧洲展览中,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开始建立,并有少量收藏家开始搜寻、购买中国当代艺术品,不过价格相对低廉。

2000年秋上海成功举办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的双年展。

再联系我们开篇提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确实发展迅速。现在,从上海的莫干山路50号到外滩,从北京798工厂到中央美院周边地区遍布画廊。中国画廊的繁殖速度也相当惊人,世界上的许多知名画廊也都在中国开有分店,好多还在寻机加入。北京近来流传一个笑话,北京的画廊比挂在他们墙上的艺术家好要多。

美国艺评家芭芭拉・波洛克谈到这问题时说:画廊越来越多,而值的看的展览却很少。现在出现一种颠倒了的现象,尽管中外藏家如潮水般涌入画廊,希望淘到破纪录的作品,但并没有多少艺术家能够短时间迅速成熟并到到国际展览的要求。

让我们再回到艺术创作的问题上,我们都知道,艺术是上层建筑,它的本质是无功利性的,它的产生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创作要反映作者的艺术思维、情感,并最终与观众达到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应该是一个漫长的时期,成熟需要时间、精力,它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艺术创作应该是一个造“美”的过程,艺术与审美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同质性,可以说,审美包含有艺术,艺术是审美活动的形式之一,即一种生产型与建构性的的审美活动,或者也可以说艺术活动以审美为内核,艺术创造必然受审美规律的制约。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创造主体的心智结构(乃是包括主体的“情感――智力”在内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动力结构)是艺术创造动力构成的关键性因素。

现代艺术的“反美学”倾向,其实是把“审美”从传统美学狭隘的格局中解放出来,而置于人性与世界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联系之中,意在通过“反叛”,通过“游戏”精神以寻求通往自由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代艺术的创造也正是回归于一种广义的“审美”。

所以说艺术创造的动力还应该是源于创造主体的审美心智,也就是内因,而非艺术市场或金钱等外在因素!

但反观我们当今的许多当代艺术家,却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原则。美国纽约策展人克里斯托夫・菲利普就提到,许多中国艺术家对最近的艺术品投资热迅速做出反应,不断赶制作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去年夏天,菲去北京拜访一位知名画家,发现画家并未在,而是一群乡下的年轻妇女正在“他的”油画作品前工作,做“填图游戏”。另一些艺术家请助手们流水作业,对其名作进行各种规格的复制。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隋建国也曾提到,由于中国当代绘画市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巨大成功,市场对于成名画家作品的渴求,促使画家转而寻求自己作品横向以至于立体繁殖的可能性。于是,他们纷纷找到青年雕塑家或在校学生,借他们的手,把自己平面作品中的形象立体化――转化为雕塑作品,也是由于原创形象的高度成熟,被复制成雕塑后,从形象特征与表面处理上也显示为相当成熟。前卫艺术家圈中成熟的艺术家也会找雕塑家把自己的构思做成立体雕塑。

有了“作品”就代表有了财富,难怪连《美国艺术》杂志的执行主编理查德・怀恩都说:在这个充满抉择的时代,像全国人民一样,中国艺术家对时代的“向前看”的口号做了全新的阐释――变成了“向钱看”

可是从艺术史中分析规律,大凡是巨匠,却都是先“作品”后“市场”,甚至要“作品”不要“市场”。荷兰画家伦勃朗坚持自己的艺术原则,从而失去雇主。但他没有低头、屈服,虽然晚年生活凄凉,却创作出大量的精美艺术巨作;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可以说他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极不成功。但假设他转变自己创作思路,以市场为先,随着市场去创作,那可能我们今天就看不到他那么多绚丽的艺术作品了;19世纪末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在经历了多次的打击后,仍坚持自己的艺术梦想,才产生了《巴尔扎克》那样伟大的艺术品;瑞士艺术家贾格梅蒂也是这样,为了艺术而艺术,从而得到人们的承认,同时也赢得了市场。这样的列子很多。

我们为了经济的常久发展,提出可持续战略,不涸泽而渔、不杀鸡取卵。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投资性属性,使其具有了不稳定性和风险性,试想如果资本撤出,那可能就是艺术市场的崩盘垮塌。美国和日本都曾有过艺术市场的泡沫时期,也从中深受其害。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在如此繁荣的市场前景中,艺术家也应该思考如何正确处理艺术创作与市场的关系。就二者关系和如何加强创作,笔者有以下薄见:

1.以艺术为先,让艺术征服市场。

2.加强艺术批评体制的建设,批评人与策展人要区别,各司其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流派体系进行梳理分析,不能一味的予以溢美之词。

3.加强艺术家自身的修养,艺术家要对艺术史负责,要在学养和教养上下功夫,做到先懂“史”再突破。

4.利用现有技巧,直面社会变迁的现实,直达人性的深处,延续写实艺术表现的无尽可能。

5.不拘一格地推展新材料、新媒介,坚持形式创新。

在摆清楚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的关系后,相信每一个艺术家都能深入思考研究,从而创作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扎堆与市场喜好。我们的当代艺术也能良性发展,使中国当代文化在世界上也能真正吐国气扬国威。

参考文献:

[1]覃京侠:“第三届深圳美术论坛”暨“首届雅昌艺术论坛”综述[J].艺术当代,2008,3:p96-97

[2]刘凡译:金钱开始讲汉语[J].世界美术,2008,1:p2-3

[3]施旭升:艺术创作动力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p148-149

[4]刘凡译:金钱开始讲汉语[J].世界美术,2008,1:p5

[5]隋建国:中国雕塑的困境[J].艺术当代,2008,3:p27-28

[7]刘凡译:金钱开始讲汉语[J].世界美术,2008,1:p6

[8]陈云岗:浅议雕塑的界限[J].艺术当代,2008,3p32-34

上一篇:广告综合效果评价方法初探 下一篇:论本土零售企业的顾客忠诚度培育――关系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