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与理性化发展的经济学思考

时间:2022-10-20 04:14:31

高校扩招与理性化发展的经济学思考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完全改变了对人才的需求方式,引起了人们对知识和技术的全新渴求,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教育市场化、大众化、国际化的态势必将形成。为了适应经济和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逐年扩招,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从1998年招生108万,增加到2003年招生335万,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幅度是世界所罕见的。高等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由于我国现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使我国高等教育在扩招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盲目扩招,不考虑已有教育资源现状,一味追求市场和短期经济效益,走粗放式和非理性发展之路,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明显不能满足扩招后的要求,教育质量不能保证,招进来的学生送不出去,从长远看必将影响教育发展的整体效益。扩招后的高等学校如何正确认识这种非理性发展现象?怎样才能实现理性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尝试在分析非理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核心竞争力是实现理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扩招是经济发展的要求――高校扩招的理论基础

经济发展需要教育提供优秀的劳动力资源。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劳动者接受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其未来的预期收入,缩小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增加劳动者职业选择和流动的适应性,同时,劳动者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现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和经济发展表现为非均衡状态,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和教育产品供需悖论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大体表现为:一方面教育需求在不断增加,首先,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向前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程度与其未来的预期收入成直接的正相关,所以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不断增加。其次,由于我国特有的历史发展过程,现在和未来几年正是我国高中毕业生的人口高峰期,即使高校招生比例不变,进入高等学校的人数也将大大增加。再次,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资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有能力支付高等教育的费用,也使他们乐于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却表现为现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第一,我国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现有高等学校中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丰富的实践和科研经验的师资严重不足。第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滞后于经济改革的步伐,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政府行为,从而延缓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进程,教育的完全政府行为使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高等教育产品供需悖论表现在:高等教育产品是一种特殊产品――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劳动者。一方面,高等教育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劳动者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比例过小,人口素质的提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表现为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认可程度太低,主要是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在不断攀升,教育产品表现为供给过剩。这种表面上的供给过剩和事实上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学上的一种违反基本经济规律的特殊现象,我们把它叫着教育产品供需悖论。形成教育产品供需悖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高等教育培养的劳动者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存在错误,用人者不能挖掘人才的真正作用,劳动者不愿接受工资和环境不好的工作。

(二)高校扩招实现教育与经济发展均衡

为了缓解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以及教育产品质量和结构上的不合理,高等学校必须扩大招生规模。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输送的劳动者大大增加,高等教育产品的供给能够从数量上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另一方面,高校扩招以后,高等教育的完全政府行为使得政府财政无法负担增加如此迅速的教育费用,政府行为逐渐减少,高等教育更趋于市场化,从而能够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得高校培养的教育产品质量得以提高,更适合于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于受到市场竞争规律的约束,高等教育产品的生产者的行为更趋于理性,教育产品结构更适合于市场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无论是教育产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最终达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均衡。

二、高校扩招后的短期非理及其经济影响

现有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引起了扩招后高校发展的非理性,主要表现有:

(一)师资不符合现有高校发展的要求

经济发展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必须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等教育要求教师的学历和学识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层次,否则,不但培养出来的劳动者素质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高校本身的学术氛围和层次也完全不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然而,扩招以后,许多高校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不顾现有教育资源的局限,盲目做大,一大批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师资被盲目滥用到教学岗位,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和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程度低之间矛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更大程度上表现在它的社会效益,必须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师资条件不符合要求的高校不能扩招,高校的招生规模必须和它本身的师资条件相适应。

(二)学科和专业设置盲目

国家教育部对于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的宏观调空是基于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资源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来考虑的。一些高等学校为了争夺生源,盲目设置学科和专业,有些高校的专业设置甚至超越了国家教育部的专业和学科设置的要求,出现了大量的重复设置,使教育产品结构严重失衡,一大批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也有一些高等学校完全不考虑自身教育资源的局限,市场需要什么就开设什么专业,专业盲目市场化,导致大量教师专业不对口,无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三)不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等教育区别于其它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教师科研中的新成果和各种问题提供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等学校的科研不但要达到一定的层次,还要能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更有利地开发高等教育市场。这也正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实际上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场所。高等教育是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的,教学和科研必须互动,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然而,高校扩招以后,一些高校为了争生源,抢市场,创效率,盲目扩招,大大增加了在编教师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无法兼顾教学和科研。

(四)后勤改革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要求

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必要的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有学生、教师的参与,还有一大批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后勤工作者。高等学校的后勤改革是为了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工作、学习和生活保障。扩招以后,由于教师和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一些高校的后勤设施无法满足现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原来由一个学生操作的实验设备,现在变成了由十几个学生轮流操作,原来是四五个学生住一个宿舍,现在十几个学生住,高校后勤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校扩招后的短期非理使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高等学校的理性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和我国人口高峰期的到来,都能使高等学校的发展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极大的进步,然而,这种成长如果不是建立在长期竞争的基础上,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只有在教育发展的特殊时期抓住机遇壮大自己,又能在壮大的过程中改造那些非理性因素,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高等学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核心竞争力是高等学校实现理性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

(一)什么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C.K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在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来说,起决定作用的是造成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自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提出以后,理论界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表述。北大张维迎教授曾经对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作了界定,认为它必须具备五个特征:“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认为,市场的整合力就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一种使品牌不断升值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两种整合来实现,一种是企业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整合,一种是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的整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对核心竞争力的解释是:“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某些企业管理专家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3条:成本最优、与众不同、目标积聚。总之,核心竞争力就是那些使你名列前茅的关键因素。那么,什么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呢?我们认为: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那些使高校名列前茅、出类拔萃的办学因素,是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哈佛大学的选课制,浙江大学的工分制以及地处长江之滨的江西九江学院独特的学生管理模式和校园文化等都是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特色包括高等学校优秀的办学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优秀的管理模式以及后勤改革的独特性,还有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等,它决不是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合力。总之,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适应教育市场的能力,是不断创新的结果。

(二)高等学校怎样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逐渐形成,高等教育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高等学校如何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我们认为:首先,要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力量。办学理念的确立将从总体上决定高校的发展方向。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有如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催人奋进。哈佛大学校训"与真理为友",将真理放在突出的位置,指导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为探索真理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其次,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高等学校的竞争优势,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传授的是知识,人是重要的载体,没有优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盲目的,培养的人才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清华原校长梅贻琦在他就职演说中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蔡元培说的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可以看出他们把人才放在非同寻常的地位。高等学校一定要注意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既具教学能力,又有科学研究能力、创造力等等。有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才能确立起学校的声誉。优秀师资的形成要受到已有教育资源的限制,特别是处于发展阶段的高等学校,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这种资源优势,只能通过自身内力的整合逐步形成。再次,高等学校的竞争优势在于一流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一流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可以在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另外,优秀的管理模式是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来的,是长期熏陶的过程,短时间很难模仿,能给高校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无论高校的办学理念多先进,人才多优秀,但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系统来统筹规划管理,逐步有效实施,一切都是徒劳。这就好比把世界上最美的珍珠凑到了一起,但是没有用线串起来,最终也显不出珍珠的亮丽与璀璨。科学的管理方式要打破原有僵化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互动局面;激励制度要真正起到激励作用,能使成员保持长久的持续的旺盛的创造力。最后,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校园文化渗透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系、校园活动等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无形中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和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发展,从而为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校园文化要与时俱进,顺应时展,体现时代精神,同时又要体现鲜明的校园特色和风格,从而真正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上各种因素的整合形成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最终形成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亚当.斯密的“手”理论 下一篇:如何运用关联理论进行广告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