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择时披露研究

时间:2022-10-20 04:08:01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择时披露研究

摘要:笔者以2010-2014年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质量出发,探讨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对择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地履行社会责任时,倾向于在交易日披露。而非国有企业则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供应商、客户及消费者权益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履行质量是国有企业择时披露的重要原因,而非国有企业则重点基于员工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履行质量选择披露时间。不同的择时披露行为引发了不同的经济后果:非国有企业择时披露得到了资本市场显著的正向反馈,国有企业的反向择时披露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负向反馈,但不够显著。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择时披露;股权性质;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

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不仅要为股东创造利润,而且更要对员工、消费者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CSR)是企业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将多余的资源用于社会群体所履行的一种责任。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发展现状的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亦有多寡之分、优劣之别。但企业始终致力于积极寻求最佳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报告其履行状况,以求在广大消费群体面前树立一个优秀的企业形象,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披露

基于我国政策和样本,目前针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影响因素,如股权结构、高管特征、供应链压力等;履行动机,如掩饰企业内部管理弊端、迫于利益相关者压力和取得政府“好感”等:后果及形成机制,如资本市场反应、企业价值、资本成本和引导消费者行为机制、声誉机制等:与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融合,如公司治理、风险控制、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嵌入与融合等。可见,针对企业社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企业价值和资本成本等方面。

大多数研究都是在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信息对公众完全公开的假设前提下。以公开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为基础进行的。但基于相同的披露信息,不同的学者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陈玉清和马丽丽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没有引起显著的市场反应;而朱松则发现了资本市场对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有显著的积极反应。由此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不对称性真实存在,使企业实际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公众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质量之间存在差距。实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身份定位”、“试图达到的形象”、“自我感知形象”和“公众感知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四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受企业披露策略(披露方式、时间等)的影响。如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内容上主要以定性信息,或辅之以货币和非货币的定量信息来描述其社会责任行为.披露方式则主要依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企业年报,而较少依赖其他方式,信息传递效率较低。限制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效用。

(二)择时披露

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发现。企业进行信息披露时呈现出明显的时间规律性。支持了企业择时披露的观点。例如,Lurie和Pastena研究发现企业的好消息集中在上半年;更具体的,将时间选择分为开市和休市之后,Pateu和wolfson发现好消息于开市时间披露的概率更大,坏消息则相反。唐跃军和薛红志等发现公司倾向集中披露坏消息和分散披露好消息;谭伟强研究发现我国盈余公告披露存在明显的周期效应,即坏消息在周六进行公布的概率更大。

以上研究证明企业择时披露信息时存在投资者“有限关注”与投资者“有限注意力”之间的选择博弈。

有限关注理论认为,个体具有有限的认知资源,在海量信息环境中无法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消化。在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需经投资者特定处理和分析之后才能为其决策所用,而休市期间披露信息恰恰为投资者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和分析所披露的信息;然而,资本市场交易活跃度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注意力,休市时,市场参与者对资本市场的关注度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会忽略该时段披露的信息。相反,交易日期间投资者注意力集中于资本市场,企业披露的信息往往能引起投资者注意,但是囿于信息量大、投资者认知资源有限而得不到投资者充分解读。

这种博弈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间的选择中同样存在:从企业角度出发,在社会责任履行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周末披露将会提供更多的了解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时间,从而使公众的感知更接近信息本身。但周末披露的信息容易被投资者忽略。相反,基于较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行为,周一至周四披露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但会导致投资者有限理解披露的信息,降低了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传递效用。

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以报告为载体。以图、文为表达形式。由此形成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虽然形式简洁,但内容却不够充实。简洁的报告可能无法表达出足够的信息,当投资者无法对有限的信息做出充分的解读时,便很难对企业价值做出正确判断。同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择时披露是为了获取资本市场的关注度,然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受体不仅存在于资本市场,还包括资本市场以外的职工、关联企业、媒体和政府等个体或机构。如果仅仅追求资本市场的关注而忽略了其他信息受体,会使得这些利益相关者无法拥有充分的时间解读报告。从而影响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判断,危害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基于有限的披露条件,为了能够为给予投资者等信息受体充足的时间去解读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通常会选择周末披露。

基于我国特殊的二元所有制经济模式,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导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目标、不同的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和外部压力。具体来说,非国有企业缺乏国有资本的扶持,规模较小,经营目标单一,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有利于提升企业社会形象,进而降低资本成本,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较高的非国有企业通常倾向于周末披露。对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拥有强大的国有背景,追求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企业目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受到更强的政府监督和政策约束。对比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表现可以发现:第一,由于受到企业性质和国家政策的约束,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质量和报告披露质量普遍优于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佳,形象提升的压力小。第二,国有企业之所以选择履行社会责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使命和社会使命,始终需要在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面前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因此,形象维护的压力大。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出于树立社会形象的目的,希望投资者对其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加以重视,倾向于在交易日披露其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2.择时披露市场反应检验

为检验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不同择时披露行为的反应,我们对模型(2)按不同企业产权性质分别进行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非国有企业中WEEKEND系数为0.01,CSR WEEKEND系数为-0.00,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如笔者所预期,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质量,特别是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责任以及环境责任方面履行质量较高时,倾向周末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这引起了资本市场显著的正面反馈:但针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越高,会削弱周末披露引起的投资者反应。国有企业的检验结果也符合笔者的假设,但不显著,结果说明国有企业择时披露策略虽然有利于提升投资者的注意力,但可能会引起资本市场的负面反馈。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笔者将样本中sT企业剔除,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8和表9所示。

由检验结果可知,模型(1)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研究一致,即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越高,周末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概率越大;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越高则越倾向于在交易日披露。模型(2)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研究基本一致,表明非国有企业周末披露获得了资本市场的显著正面反应,且受企业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程度的影响。同时,国有企业的择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行为可能会引起资本市场的负面反馈。

四、结论与展望

笔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履行目标由单纯追求“股东至上”向“利益相关者至上”过渡。同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时都有择时倾向,但择时策略不同:非国有企业为获得投资者更多关注和充分解读。在履行社会任较好时倾向选择周末披露;国有企业则认为重视投资者注意力更为重要,社会责任履行质量较高时倾向交易日披露,以获得投资者注意力。研究结果还验证了非国有企业这一择时披露行为得到了资本市场显著的积极反应:国有企业择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策略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负面反应,但不显著。

在我国现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下,上市公司披露形式单一,披露对象受限,但在披露时间、内容上享有过多“自由”。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时,通过披露时间的灵活选择以提高投资者注意力或加深投资者关注,不仅加剧了企业投机性信息披露行为,还阻碍了投资者理性判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及其价值。因此,在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原则下,应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披露的时间、内容和方式,约束上市公司的机会主义披露行为;建立更加高效、规范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渠道,利用大数据等科学技术丰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使更多利益相关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

上一篇:不同租金支付方式对租赁承租方的影响 下一篇:“营改增”后新增不动产进项税额抵扣报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