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免费师范生科研动机的个案研究

时间:2022-10-20 04:03:45

一位免费师范生科研动机的个案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在化学学院一经公布,便吸引了众多一年级和二年级本科生的目光,他们积极组队、联系导师,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科研小组,确立了相应的科研立项。

在化学学院2009级免费师范生当中,几乎过半的学生都有参与科研的经历。3年过去了,那些曾经的科研参与者们还在坚持他们当初的梦想吗?他们的动机在这3年间又有什么改变和发展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深度访谈了现在仍在进行科研的2009级免费师范生小胡,以了解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内心最真实的感悟。

一、对科研生活的好奇

小胡是一个湖南妹子,行事风风火火,大胆、坚韧是她性格中最重要的品质。作为学院里的积极分子,学习、活动样样事情她都不甘落后。她从大学一年级起加入了化学学院学生会,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担任学习部副部长、熙言辩论社副主席、班级团支书,不仅组织了多项精彩的活动,为班级积极谋求争先创优的机会,还频繁地出现在校内各大辩论赛的赛场上。作为北师大励耘实验班的成员,她曾在暑期组队赴甘肃进行支教活动。她从入学就开始做家教等兼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曾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自强奖。

小胡说,当初积极参与这项活动,与其说自己想体验另外一种生活,不如说是对科研有兴趣。本科生科研恰好给她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本科阶段就可以跟着导师在实验室里探索学习,这是在课堂上所接受不到的另外一种大学教育。不断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从而能够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在就业时跻身于供中学选拔的优秀人才之列,等等,这些要求都为小胡上进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可以说,小胡在最初加入本科生科研最主要是出于自身的好奇型动机。她对科研工作的向往与兴趣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做这项工作最好的老师[1]。自身对科研的好奇与乐趣极大地引发了并且持续了她从事本科生科研的内在动机。从事科学研究,第一步便是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提出问题,继而靠着这股原动力逐步进行学习和探索,攀登科学的高峰。如果一个人在其不感兴趣的领域内探究科学,很难想象其过程会有多么艰难和枯燥,也必然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和良性的循环。默顿提出,有4种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精神气质,即普遍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公有主义和无私利性[2]。无私利性,即要求科学家应该为单纯的科学目的去做研究[3]。科学工作者应该凭着自己强烈的好奇心对某一领域进行涉猎学习,继而进行深入的研究。科学研究不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而是一种个人的偏好行为,因此它需要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去引发。因此,好奇型动机是科研工作的基本源动力。

二、危机、动力与责任

从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确定导师并开题至今,小胡参与的课题已经持续了两年有余。她的心态也随着科研的进展一步步发生着变化。小胡的课题组还包括同班的两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小胡担任组长。在确定科研题目之后,4个人之间要如何分工协调成了他们在科研本身之外的另一个“课题”。于是,4个人又细分成两个小组,小胡与男生小杨一组,另外两个女生小唐和小郭一组。他们把科研的主要时间定在周末两天,两个小组每周轮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在两个小组交替的工作下延续。

小唐与小郭对待实验非常认真,常常是一早就进入实验室工作,晚上回到寝室后,仍会对当天的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讨论分析,非常辛苦与努力。而她们有时也会对组长小胡的工作提出质疑和不满。由于小胡的社团活动丰富,常常出席学院与学校的各种会议,再加上她性格热情大方,免不了在一些人情聚会里奔走穿梭,导致她很在大程度上难以抽出较为完整的时间去进行科研,而是选择利用一些零星的时间穿入实验室工作。但这使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难以保证,某些时候难以获得另外一个小组的认可与接受。特别是小唐与小郭在接手她的工作后,发现她在实验中的一些疏漏和错误,不得不重新再进行一遍实验时,埋怨便随之而来。工作量的严重不等,实验结果的屡屡失误,都曾使小唐与小郭对组长小胡的积怨加深,甚至产生过不再与其合作的念头。但是她俩抱着对科研坚持的信念,以及对导师认真负责态度的感激,一次次梳理心情,摆正心态,又重新投入到科研中。而这两位女生的心理变化,似乎不为组长小胡所知晓,可能是由于她平时强势的风格让两位组员敢怒不敢言。不过这种风格却又恰好起到了领导作用,带领整个团队克服了相互之间的摩擦与不满,使团队的合作在一个又一个小插曲中反倒能够平稳持久地进行。

小胡与导师及研究生师兄师姐的关系则和睦得多。指导他们的秦老师十分平易近人,在科研上严谨有序,一丝不苟,对学生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学术上总能言传身教。节假日里还偶尔发一些小礼品或举行小型聚餐,总能为其门下学生所津津乐道,也增添了实验室里的几分乐趣。平日里,师兄师姐对小胡有很多的关照,虽是小事,却依然使小胡感到温暖。经历了在实验室里与导师及师兄师姐的磨合相处,同在一起奋斗建立起的深厚感情成为小胡彷徨无助时最坚实的情感依赖。她收获了之前所未预料到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及同学的配合帮助下,逐渐增强了合作意识。而在科研过程中,实验操作技能的熟练,计算能力的提高,对相关专业仪器的使用和熟悉,学会了分析问题、整理思路、质疑并且多角度寻找原因,小胡的科研能力也显著提高。她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了自己的付出与他人的协助,这也成为小胡坚持走下去的信心与动力。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理论,动机被看做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人的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关系;强化可以使人在行为过程中增强某种重复可能性的力量[4]。按照这种观点,小胡在参与本科生科研的过程中,外在刺激的影响,如组员的自觉配合、导师的积极指导、实验室其他师兄师姐所提供的细小帮助等都激发了她的科研动机,引发了她在这个过程中的科研行为。这种动机也可以看做是小胡对他们与自己的责任型动机。本科生科研得到了学校政策、资金等一系列支持,而在科研过程中,导师、组员和自身都付出了时间与精力,此时支撑她前进的不仅仅是一开始出于好奇的内在动机,还增加了对科研坚持、对导师及队员负责的态度等外在动机的激励。这种责任型动机是对之前好奇型动机的强化与替代,可以说,清晰的责任感已经替代了她此前较为懵懂的对科研的好奇与喜爱,更能有效地促使她理智坚定地走自己的科研道路。

上一篇:体验加拿大高中 下一篇:谈如何优化小学英语课堂的语言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