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是一种落后的观念

时间:2022-10-20 03:09:56

“读图时代”是一种落后的观念

影像、图片在现实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们充斥在报纸、杂志、书籍、服装、户外广告、电视、电影和互联网中。现在是“读图时代”,这是许多人接受的观念。许多媒体在实践“读图”,人们确实在贪婪地“读图”。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在被影像、图片所侵蚀,甚至在有些人中已被影像、图片所取代。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现在就是“读图时代”了。就图像艺术与文学的关系来说,图像艺术的成功和图像的增多并因此而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形成图像与文学关系的疏离,图像作为一种新艺术风格创造的尝试自有其意义;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图像时代的到来或文学的终结。

其实,时代已经为我们超越“读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电子多媒体就昭示我们,现代人不应再是感官分割,而是感官整合。麦克卢汉所说的:“重新部落化”就是这个意思。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比如,在照相机和电视机的短短几十年内,人们的言谈举止已经变得越来越适于上镜。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例如,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之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类可以分散到广阔的地域,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与社会形态的观点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口语媒介文字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部落社会)(脱部落社会)(地球村)

地球村就是重新部落化。麦克卢汉的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演化模式中,有一根他考察人的感觉器官使用比例的变化曲线贯穿在里面。“媒介作为我们感知的延伸,必然要形成新的比率。不但各种感知会形成新的比率,而且它们之间在相互作用时也要形成新的比率。”(见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页。)在麦克卢汉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文字发明之前,部落人感觉器官的使用是均衡的;文字的发明打破了部落人眼、耳、口、鼻、舌、身的平衡,突出了眼睛的视觉,而机械印刷的发明,则进一步加重了感官使用失衡的程度;以电报发明预示的电子革命的来临,尤其是电视和网络多媒体的出现,则恢复了人的感官使用比例的平衡,使眼、耳、口、鼻、舌、身重新均衡使用,于是使人重新部落化了,然而,这是更高层次的部落化。电子时代的人是感知整合的人、整体思维的人、整体把握世界的人。因此,在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演化中,人的感觉器官的使用也经过了统合化、分割化、重新统合化这样的更高层次上的重复:

(人的社会组织)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

(人的感觉器官)统合化――分割化――重新统合化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网络多媒体发表了我们这个时代媒体发展的基本方向,感觉器官整合使用是时代对人们所提出的要求。因此,“读图时代”是一种落后的观念――因为它只强化视觉画面的使用和。就是非常重视视觉传播的著名美国学者,写出了《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专著的保罗•M•莱斯特也认为,“强调视觉信息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文字不如形象重要。那些最强有力、含义最丰富、从文化角度讲最重要的信息,往往都是有文字和图片共同传达的,二者缺一不可。”([美]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前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不仅如此,有见识的人们早已认识到,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的文字认识到的东西越多,你从实际自然形态和人工获取的画面中看到的东西才越多。在人类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语言文字这种卓越的认识和交流工具之后,试图以“图像”取代它是十足的愚蠢和倒退。

麦克卢汉当年在接受记者访谈时说,“结束视觉独霸地位的,首先是电视,虽然其他的电力媒介也扮演了各自的角色。视觉至上是一切机械技术的特征。”当时记者就问,“难道电视本身首先不是视觉媒介吗?”麦克卢汉从“热媒介”、“冷媒介”的角度回答了问题,解答并不令人信服。然而,“视觉至上是一切机械技术的特征”,他告诉我们视觉至上在观念上的落后。电视确实不仅仅是视觉的媒介,它至少是视觉与听觉综合的媒介,尤其是随之而来的网络多媒体等,为我们综合使用感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甚至可以使人使用触觉和嗅觉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还在渲染“读图时代”的人们,除了商业利益的驱动之外,剩下的便是落伍的、迎合低层次需求的理念。

综合艺术也就是整合人的感觉――尽可能让人的全部感觉和思维参与的艺术,必然成为艺术发展的趋势,事实上现在这种趋势已然存在。现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只能是综合艺术,比如现在的电视剧、电影。“图像时代”、“读图时代”与这种趋势不符。影视剧不仅仅是图像,还有有声语言和无声的文字。离开了有声语言就不成其为影视剧,我们还想回到默片时代吗?

在综合利用人的感觉于文学艺术方面,中国文化有悠久的资源。“书画同源”,这是象形文字的一个特征。文字和图画都来源于现实世界的事物的形状、形态、样式等。这与拼音文字是非常不同的。拼音文字不存在书画同源。拼音文字符号与实物之间的跨越,比象形文字要大得多。此外,中国文化中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传统,在文学艺术创作、欣赏、传播上推进人的感官的综合使用。

我不赞成“读图时代”的提法,但对于积极利用静态的图像和动态的影像于各种活动中,并与其它传播手段结合,从而使它们相得益彰地进行艺术表现,当然是赞赏的。这种努力成功的例子很多。杨义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图志》《中国古典文学图志》等著作中对插图坚持“无必要者不用,无意义者不用,与人多有雷同者不用”的原则,对图片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图片说明本身就是文学史研究的一部分。再比如《中国文化报》“风雅中国”版的许多内容就是图文并茂的好例子,文因图而精彩,图因文而生辉。

上一篇:“心连心”与建设新农村 下一篇: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写作――从王学海的诗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