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巧用

时间:2022-10-20 02:27:51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巧用

摘 要: 如何让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运用。本文作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实践,在此与读者共享。

关键词: 美术教学 信息技术 运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局面,“让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新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每位教师都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手段、方法。其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各学科争先利用的课堂新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更是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面对各种纷繁多变的视觉信息的冲击,美术教学已经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让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运用?我的做法如下:

一、巧用基点――感官激趣

学习的过程涉及学习主体的知、情、能、行等多方面因素。研究表明: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感官协同作战,三天后能记住的内容占学量的80%左右。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通过动态演示,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习过程。如:《小动物盖房子》这一课。“呜!房子被大风刮倒了,怎么过冬呢?小兔伤心地哭了。”我通过课件把这一幕展现于学生眼前,伤感的背景音乐、可怜又可爱的小兔子,同时触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把学生引入了所描绘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强烈的同情心,为下一步的自主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活点――制造氛围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个体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德国教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因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六年级的《诗情画意》。一首古诗、一幅插图怎么能带动学生呢?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学生可以在诵读古诗的同时,欣赏屏幕上出现的一个个精美的画面;也可以通过欣赏一系列的优秀名家作品,充分了解“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的意境,提高自身的美术修养。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能够渲染气氛,创造出幽远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三、稳住评点――设疑解难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很关键的一点是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美术学习中,由于课程内容的多样化、生活经验的限制等原因,学生在作画时经常会茫然无措,不知如何入手。有的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作画的主题,点出画面该完成的主置,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机械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己见的议论,课堂教学自然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巧用多媒体,既省时省力,又能突出教学重点。

四、创设动点――情境体验

电教媒体有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仿佛触手可及,能引发他们极大的兴趣,唤起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为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四年级的《雪花飘飘》一课。“下雪了,洁白的小精灵在空中漫天飞舞,一会儿落到田野,一会儿落到河边,刹那间,树白了,屋顶也白了,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这样的美景,对我们南方人来说,亲身经历的很少,好像是只有在童话中才出现的美景。小学生生活经验更少,对“雪”的认识只是来源于电视或图片,没有感性的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雪花”的“情”也难以被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节课前,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要去“河北第一村”旅行,学生兴致盎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后点击鼠标,教室里响起了飞机飞行的啸声,逼真的音效使学生感觉真的乘上飞机,来到了北方的永年县广府镇东街,学生一睁开眼睛,就从屏幕上看到了雪花纷飞的美丽景色,便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街道上是什么样的?街边的房子、树是什么样的?沿着街道继续前进,来到了河边,又来到了山坡上……学生置身于飘雪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

信息技术使美术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主编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服务学习”理念下的茶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下一篇:回溯历史,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