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我会更幸福(十五)

时间:2022-10-20 02:02:57

上一篇文章讲到,人们经历心理创伤以后,往往形成应激障碍,但实际上更多的人在经历创伤后得到的是心理成长而不是应激障碍。那么,有没有一个正面的和心理创伤相对应的元素——它的效果强大,但同时是正面的积极的,并最终能像猛击大锤一样瞬间改变我们大脑的运作模式?有这样的元素吗?换言之,会不会有一种正面的经历可以创造一条正向的通道,引领我们得到更多健康、宁静和积极的回忆,也就是说和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反的反应?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

泰勒博士认为可能存在这样的元素,而其理论依据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理论”。但这一理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假设性理论,并未经过

实证。

那么,什么是高峰体验呢?马斯洛的定义是:最幸福的时刻,最令人心醉神迷、欣喜若狂之极乐体验的高度浓缩。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即处于他提出的需要层次金字塔的顶层的人,更可能发生高峰体验,因为达到这个阶段的人有一种个人发展的需要。其实,这种体验一般来自于深度美学体验,包括创作时的喜悦、爱情、完美的性体验、为人父母、自然分娩以及其他的人生体验。每个人或是绝大多数人都有这种体验。这种高峰体验,不管是你的男女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还是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还是在听你最爱的音乐的时候,这种体验是如此美好如此完整,好像你已经完满了,拥有了一切。我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体验。也许某次你和亲朋好友一起吃晚餐,当大家围坐在一起,你感觉这就是高峰体验,夫复何求!但是这种体验一般不会长久,是会消逝的,它只存在于高峰一刻。但是它还是会有震荡效应,它也许,只是也许,和创伤带来的影响是同等的。也许它是一种喜悦式的休克疗法,能够带来超越体验本身的效果,就好像创伤后应激障碍一样。

相关的研究其实很少,但是泰勒博士认为这一理论是有效的。20世纪50年代曾有一个研究,是马斯洛的一位学生做的,研究的是生过小孩的妇女。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些时候——这种情况并不是大多数,妇女有时候在生小孩的时候会有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改变了她们的人生。体验带来的后果是——她们变得更自信、更宽容、更友善、更快乐,一切都源于一个单独的人生体验,就像一种喜悦休克疗法。这种体验发生在她们身上,对她们意义非凡。现在这种情况对于男士也更常见了。因为现在的男士,当孩子出生的时候,有人会当场喜极而泣。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体验,绝对是一种高峰体验。

马斯洛对于高峰体验的阐释是这样的:“效果等同于心理疗法,前提是体验者目标明确,有自知之明,并且清楚自己的方向。一方面,我们当然可以只讨论怎么分解症状,怎么分解焦虑或其它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去探讨怎么培养自主性和勇气,怎么培养奥运选手,幽默感诸如此类,感知认识,身体感知和其他。”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做一些事后跟进的工作,那么会产生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效果,而不仅仅是高峰体验,而是存在所谓高峰体验后通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宗教经验多样化》一书中曾谈到改变人生的时刻,以及它们怎样改变人生。高峰体验可以创造新的大脑结构,虽然相关问题仍待研究,但已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这是有迹可寻的。如果我们知道该怎么做,高峰体验可以产生和创伤相对应的正面效应。·

获得高峰体验后通路

现在有两个很关键的问题。首先,我们会有高峰体验吗?我们能有更多的高峰体验吗?其次,在我们经历了高峰体验之后,我们怎样做才能获得高峰体验后

通路?

因为正如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一样(事实上大部分人没有),大部分人在高峰体验过后并未获得高峰体验后通路。所以,首先是怎样增加高峰体验发生的概率,其次是增加高峰体验后通路的

概率。

怎么增强高峰体验?

首先,直面真实的自己,接纳你的所有情绪。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不能接受痛苦的情绪,如果我们不能直面真实的自己,我们就阻断了自己的情绪通路,而所有积极和痛苦的情绪都流动于同一条情绪通路。当我们限制某种情绪的时候,我们也限制了另外一种情绪。因此,如果我们开启通路,接受真实的自己,无论是出于悲伤或极度的喜悦,允许自己哭泣,我们就能开启通路,让自己更容易感受到积极的情绪。看似矛盾,但这就是直面真实自己的重要性。当我们允许自己感受痛苦的情绪,我们就会更容易感受到积极的

情绪。

其次就是集中注意力,感受当下。举个例子,很多时候当我们全神贯注地听音乐的时候,不是放着背景音乐在一边发短信、做功课、和朋友聊天,而是全神贯注地听我们喜欢的音乐,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临场的高峰体验。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这两个条件能令我们最可能获得高峰体验。泰勒博士相信这也是一种天赋。人对音乐和舞蹈的爱好是天生的,我们需要花时间去发掘这种天赋。为自己制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当我们有所追求,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做自己觉得有意义、重要的事情,我们更容易获得高峰体验。

最后,我们当今文化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时间。当我们匆匆忙忙赶时间,倍感压力和焦虑的时候,我们很难获得高峰体验。这些都是高峰体验杀手,无论是在的时候还是听音乐的时候,或者和朋友一起的时候,如果匆忙,就不可能有高峰体验。

那么,一旦有了高峰体验我们应该如何增加获得高峰体验后通路的可能性呢?

首先,我们可以重演画面。我们说过,大脑并不能分辨真实和想象,它可以将发生过的画面多次重播,当我们多次重播该画面的时候,神经通路得到了巩固,这条通路由大锤凿开,之后我们通过画面重演来巩固它。我们还可以把经历写出来。当我们记录这种体验的时候,只需要描述,而不是分析,记住上次文中利博密尔斯基教授说的两者差别:正面的情绪和经历不适于被分析。所以只要去描述这种经历,再次巩固神经通路,花时间去重演,花时间去重播它。最后,就是要采取行动,通过采取行动我们能巩固最初的体验(即高峰体验)巩固神经通路。

行为也能影响态度

我们从很多心理学研究中得知,态度和行为是密切相关的,这一点我们以前提到过,所以说我们都有自己的态度,无论是关于心理学的态度还是关于其他人或是关于自己的态度,这些态度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但是一些心理学家,包括许多著名心理学家,他们发现行为同样也能影响态度。这是一条双行线。

所以,如果我有某种行为模式,我的行为很可能会改变我相应的态度,这个问题我们以前也讲过。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我们有某种态度,我们的行为就好像外在的世界,我们的大脑不能接受内在和外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如果我们的行为是这样的,那我们的态度就会被拉下来和行为相对应。如果我们的行为是这样,大脑不喜欢不一致的情况,它就会让两者达到对等,让两者之间达到一致。协调方法就是,要不然改变我们的行为,或者——这点很关键——更多时候改变我们的态度。我们所有人,不管你是 18岁还是80岁,我们都有自己的习惯。我们最初养成习惯,习惯之后造就了我们。习惯是一种行为模式,思维模式。行为,行动,比语言更有力。如果我们有某种行为习惯,某种学习改变了你对某件事的态度,如果因此你的态度变得和行为不相符,之后你的大脑寻求一致性,你的态度会被拉回到原来的状态,除非你改变自己的行为。

实际上,有些研究的结果显示了行为改变的影响力。某个研究实验的对象是朝鲜战争期间的美国战俘。当时,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薛恩发现关押战俘的人最终改变了美国战俘对于共产主义、对于中国人的态度。这些关押他们的人只是很简单地要求他们把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写下来。战俘们不喜欢共产主义,如果喜欢的话也不会打仗了。但是要求他们只写优越性,写给你的狱友看,写信回家告诉家人你被如何对待——当然确保他们只能写好话。所以他们并没有要求战俘们撒谎,虽然战俘确实时常写些谎话。他们要求战俘只写优越性,长此以往,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对关押者的戒备少了,好感多了,因为他们的态度变了,通过写信,和朋友聊天,还要做报告,长此以往,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变得更积极正面了。

所谓“认知距离”指的是两个组织(或两个人)之间的共享知识的多少。共享知识多,交流障碍就小,认知距离就小,但这不利于彼此学习;共享知识少,交流障碍就大,认知距离就大,但这不利于彼此深入交流。认知距离的产生是因为两种想法之间不一致,两种信念相冲突,或者说行为和信念相冲突。我们不愿看到这种情况,我们想要一致。认知距离理论是讲这种冲突必须要被消解,我们消解它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的态度、我们的想法和信念尽量符合我们的行为。因为行为比语言更有力。

脸部回馈假说与身体回馈假说

另外,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自我认知理论”,就是我们认识自己,并从中衍生出自我结论。而“脸部回馈假说”是说,如果你现在皱眉或者轻柔地微笑,你体内的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你表情的变化。引用一句名言:“有时你的欢乐是微笑的源泉,但有时你的微笑也可以成为欢乐的源泉。”所以说实际上我们面部表情的变化能够对我们的身体和情绪产生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演员不管演的是什么角色,都经常会入戏很深,因为脸部回馈于身体其他部位,在你做面部表情的时候,你体内释放了相应的化学物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吹口哨壮胆绝不仅仅是一种比喻;同样,无精打采地坐一天、哀声叹气、语气阴沉,都会加重你的忧郁,请舒展眉头、双眼发光、挺胸收腹、声音洪亮、友善地夸奖别人,除非你的心如钢铁。”威廉·詹姆士所说的已经不仅仅是“脸部回馈假说”,而是一个很少有相关研究的假说——“身体回馈假说”。如果你整天这样坐着而不是骄傲的挺胸抬头,你的情绪会因此受到影响,它会从几个方面影响你对自己的观感。首当其冲的是你向自己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自我认知理论”说的,但是同时还有别人是如何看你的。如果你握手是这样软绵绵的而不是这样坚定有力地握手,你在向与你握手的人传递某种信息,那种信息最终会回到你这里。一是通过别人对你的观感,一是通过你的自我认知。

所以,请记住,如果我们走路时昂首阔步,我们在传递一种信息;如果我们走路时弯腰驼背,我们同样也是在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外界因此会给予我们回馈。这种信息我们也会传递给自己并产生自我回馈。

上一篇:证伪原则 11期 下一篇:人的造就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