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RCS“猛药”

时间:2022-10-20 02:01:29

距离总裁李跃在2月底巴塞罗那电信展(MWC)《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下称《白皮书》)不到一个月,中国移动的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e,富媒体通信)项目已正式开动。

RCS,在电信术语里意为“融合通信解决方案”。在《白皮书》中,中国移动提出,希望通过以终端原生方式(即手机在出厂时就已具备融合通信功能)存在,用户无需订购业务和下载应用即可便利使用通话、短信和联系。

一旦植入RCS业务,中国移动的手机终端一出厂便可具备类微信,甚至高于微信的功能。例如,用户可在通话过程中发起图片、视频多媒体内容分享,在通话双方手机上播放相同的图片、视频等内容。还可直接以手机通讯录为入口,创建社交群、公众账号。

李跃对这项新业务寄予厚望。在《白皮书》现场,他表示,希望抓住4G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机会,抓住最关键的入口,来构建运营商向互联网模式转换的新优势。业界对之解读为,这是中国移动推出的对抗OTT(“Over The Top”,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厂商的一个最新战略。

从战略上看,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RCS业务之于运营商,相当于在电信管道之上叠加了互联网的功能,手机通讯录就是通向互联网的一个强大入口。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OTT厂商已成为中国移动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每三个互联网用户中,便有两个人使用微信,对运营商的通话和短信业务形成了明显的替代之势,更威胁了运营商的未来。中国移动沦为管道的趋势若隐若现。

但RCS并非一项简单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而是彻底颠覆运营商既有运营模式的一个技术标准。选择了RCS,就是选择了与OTT厂商贴身肉搏的正面对抗,是战略层面的选择。

《财经》记者获悉,中国移动目前并未将RCS上升至集团战略层面,仅作为新业务之一,除了技术标准和要求,仍无明确的战略框架。

这似乎与中国移动高调布局RCS有些矛盾。有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RCS理论上为中国移动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但这剂副作用极大的“猛药”是否适合当下的中国移动,业界存在疑虑。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运营商内部人士预言,RCS或难走出中国移动的实验室。 充满争议的决定

最近一个月,中国移动技术部忙于和各部门一起召开有关RCS业务的沟通讨论会。他们需要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用最快的速度拿出技术方案。

时间已经不多了。按照规划,中国移动将在今年二季度完成测试,今年底进行试商用。

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中国移动内部并未对这项即将诞生的新业务达成共识,尤其在运营方面。在一个讨论会上,数据部有人提出短信免费,当场好多人都急了:那可是数百亿的收入,怎么能说免就免?数据部又反问:那我们怎么和互联网公司竞争?

中国移动一位参与其中的内部人士认为,“如果RCS业务收费,即使其基于智能手机原生系统,也不会有太大竞争力;如果免费,RCS相当于自己先革了自己的命,是否能够承受RCS流失的通话、短信收入?”

运营商推出一项新的业务,通常需要经历技术和设备选型、网络改造和建设、终端定制、业务设计及营销推广五大环节。不过,从《白皮书》的内容来看,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移动在RCS方面的部署仅限于技术路径和技术规范,而并未到后续的商务和运营战略。

上述中国移动人士推断,年底前,RCS也只可能在小范围内实现有限的试商用,“这个规模很有可能只有几十个到上百个的专业用户”。

这并非中国移动推广RCS的最大难题所在。更大的难题在于建成后的商业运营,尤其是定价问题。

华为的一位工程师告诉《财经》记者,早在2009年,就有设备商提出RCS技术,但当时更多是以一种新的技术形态出现,“只有研究院会关注,并未引起管理层的注意”。

此后数年,欧洲和美国的一些运营商确实在RCS方面有所动作。其中尤其以GSMA(全球移动通信协会)主导的Joyn为最。2012年,西班牙Telefonica、英国沃达丰、法国Orange、Telecom意大利及德国电信在内的欧洲五大电信巨头,联合推出了自有即时手机短信系统,暂定名为“Joyn”,以此正式向以Blackberry Messaging及WhatsApp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应用宣战。

但一年过去,该品牌并未在市场上打响。有国外媒体报道称,由于几大运营商在一些关键细节上,尤其在定价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Joyn事实上已“胎死腹中”。

RCS是一个颠覆性业务,需要将原有的定价模型全部重来。以受OTT业务冲击最为严重的短信业务为例,一条短信是一毛钱,一条20字节的短信,折合成流量,一厘钱都不到,如果以此等价换算,原先中国移动数百亿元的短信收入,用RCS来做的话,将缩水数百倍,仅值数亿元。

除短信之外的其他业务亦很难界定,如:什么业务该收费,什么业务该免费,使用RCS业务和不使用RCS业务用户之间的互通如何收费,不仅不同的运营商之间有不同的态度,即便是一个运营商之间,亦有对立意见。

这将是运营商内部两种运营思维的斗争。是用免费、开放的移动互联网思维来运营RCS,还是用传统的、大而全的运营商思维来运营?现在来看,中国移动并没有想清楚。

“在中国移动,做改良是容易的,但革命是相当艰难的,RCS对于运营商而言是一个颠覆性的变革,其定价策略将直接影响下一阶段整个公司的收入和走向,没有人敢拍板,没有人敢扛这个责任。”上述中国移动人士表示。 跨运营商难题

有分析认为,选择在MWC上《白皮书》,一方面显示了在构建移动互联网战略上的重大决心;另一方面,李跃亦希望向国内两大运营商传达建立RCS联盟的意愿。

李跃在报告中多次重申,希望更多运营商共享RCS带来的“新通话、新消息、新联系”成果。若中国三大运营商实现RCS互通,意味着既有电信规则的打破。例如,一位中国电信用户打电话给一位中国移动用户,按照现有规则,双方之间的通话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若实现RCS互通,这两位不同运营商的用户不仅有可能通话免费,更可在通话的同时发起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分享,或可轻松加进另一位用户进行多方通话。

在网络改造方面,基于中国移动强大的产业链统治能力,难度并不大,在本届MWC上,爱立信、中兴、阿朗等主流厂商均展示了RCS解决方案。

难点在于终端,RCS业务需要从运营商网络、智能手机底层获得技术支持,普通的智能手机并不能使用RCS业务,需要内置支持RCS芯片和组件。

“终端和芯片市场是规模决定成本,如果无法达到规模,成本将成为一个大问题。”一位终端厂商中层人士表示,在终端利润日趋摊薄的当下,恐不会有太多厂商愿在公开渠道销售的手机中添加这一中国移动专属的硬件应用。

因此,如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加入RCS阵营,以上障碍将被扫除。

不过,RCS目前远未上升到跨运营商战略合作的层面。相对于中国移动“与OTT厂商正面竞争”的移动互联网战略,中国联通近年来频频与各互联网厂商在移动互联网、固网宽带领域展开各种流量合作,总体战略思维更倾向于“与OTT厂商优势互补”。在此背景之下,希望中国联通彻底颠覆现有战略,进行RCS部署,目前来看可能性很小。

亦有电信业资深人士分析,中国电信有限的现金流和网络建设支出都将更加集中在4G网络和3G网络的优化方面,中国电信恐怕亦难在如此紧要关头,作出颠覆性的战略决定。 互联网化路径

“现在,就看中国移动的决心有多大了。”一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电信专家认为,中国移动若能尽快推动RCS产业化,还可整合此前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资源,重新将运营商的码号资源变成4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入口。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移动社交OTT平台都需要基于手机通讯录来构建关系链,RCS直接以用户手机中的通讯录,集成社交圈子,在手机本身的联系人之外,还增加了基于社交服务的“我”、群和公众账号。“用户可以选择不使用一款OTT应用,但绕不开手机的通讯录。”上述电信专家认为,移动互联网变化迅速,微信并非不可战胜,RCS亦有机会。

但运营商是否能够充分理解RCS对于管道的本质意义?RCS帮助运营商开放网络能力,让网络能力更好地服务互联网;而运营商本身则需要打破网络与互联网业务的壁垒,这个壁垒包括了此前“电信级”的产品思维、管理思维和运营思维。对于机构庞杂,体制僵硬的运营商而言,这显然太难了。

另一种应对OTT竞争的方式,则是更多运营商选择的智能管道策略。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充分提升单流量价值。有人感叹,移动互联网把运营商的生意变成了小生意,在创新力强,灵活多变的OTT厂商面前,运营商像没落的旧式贵族,管道价值日趋瘦弱。

欧美日韩的一些运营商已在战略上实现,与OTT厂商合纵连横,优势互补,紧密合作。

例如,流媒体服务供应商Netflix近期和美国电信运营商Comcast达成协议,向后者支付一定费用之后,直接使用后者提供的宽带网络,从而为Netflix的用户提供更加流畅的在线视频观看体验。Netflix拥有3300万用户,公司在2012年就已经霸占了北美三分之一的流量,在上周,Netflix 3300万用户中有2%同时在线观看《纸牌屋》第二季。

双方合作的核心在于,Comcast为Netflix提供更加优质的流量带宽,为Netflix实现更加优质的用户体验,随着Netflix的用户数和流量的进一步提升,双方实现共赢,而非OTT厂商单向向运营商“缴纳”超额流量使用费用。

视频流量激增是4G时代运营商将普遍面临的问题。流量经营尤其重要,不过,我国三大运营商对于流量经营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利用IT系统和定价策略来进行分用户的流量管理。另一个普遍现象是,运营商现有的网络系统并不能完全支持流量智能管理的需求,未能充分利用运营商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带来的联动优势。“一些运营商甚至还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些特殊需求。”中国移动的一位技术专家透露。

这显然无法满足4G时代流量爆发的运营能力要求。

爱立信CEO卫翰思向《财经》记者表示,未来五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是目前的3倍,有效的基础网络设施的支持将非常重要。“运营商需要有更好的平台,让数据平滑传播,保证所有的连接和传播可实现有效增长助推力。”

爱立信在MWC上展出了多款提升现网数据传输效率的硬软件产品,这些产品和技术均定位于提供一张更高效敏捷的网络。卫翰思认为,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运营商在转型,设备商也同样在转型,转型的重点是从此前的硬件思维,向软硬件合一升级,用更简单、聪明的产品,满足运营商更复杂、更细致的网络需求。

这亦是华为、中兴等网络设备上转型的方向所在。在移动互联网的裹挟之下,管道经营也需要互联网思维,只做简单经营的瘦管道,注定没有出路。

“如果运营商现在不在智能管道上发力,就会失去在下一轮移动互联网大潮中制定规则的先机。”一位不愿具名的运营商人士表示。

摆在运营商面前的还有另一个困境,侵略性极强的互联网公司已开始侵蚀运营商的基础网络市场。2月21日,媒体披露谷歌即将推出一个WiFi自动登录软件,有望在年底前覆盖全国7000多家星巴克门店。互联网公司的玩法总是出人意料,如果WiFi都免费了,运营商的网络又何以为继?

可以预见的是,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纵连横,及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政府监管之间的博弈,仍然充满变数。

上一篇:疏离政治,留在现场 下一篇:中国核电未真正开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