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4V理论的高校就业工作对策

时间:2022-10-20 01:06:10

基于4V理论的高校就业工作对策

摘 要: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就业问题还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关注高校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水平。

关键词: 高校就业 4V理论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高校的正常发展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进”,也就是招生,另一个是“出”,也就是就业。很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进”的情况,比如招生的人数,录取分数,等等,并且在此上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在“出”上面,还停留在非常短视的层面,还停留在关注就业率的层面上。由于稳定等原因,国家关注较多的是就业率。因此我们时常听说某某高校的毕业生“被就业”,而相关的辅导员到了学生毕业的时候就拼命催学生签就业协议,使得师生关系非常紧张。把眼光放长远些看,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等,一味注重就业率的高低,而不注重就业的质量,那么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必将逐步被人才市场所抛弃,这也意味着这所高校将被抛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高校来说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这不仅仅是就业率的高低,还包括就业的质量,我们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就业的现状

1.高校发展与改革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高等学校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一些高校所设置的学科专业不尽合理,课程内容落后,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陈旧、技能欠缺,动手能力弱、社会实践少,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是当前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因此导致就业困难。特别是个别学校只凭师资的现状,不顾人才市场的需求,盲目设置招生专业,确定招生人数,从而导致了个别学校、个别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显突出和严重。

2.高校的快速扩招,市场无法及时吸收。

应该说我国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并且随着持续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大大拓宽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但是,我国的高校扩招速度太快了。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11万人。2003―2007年,部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30.08万增加到39万,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52.46万增加到352.1万,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5.21万增加到56.69万。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市场的需求并不是这样的。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2008年第3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结构矛盾十分突出,2001年以来,高技能人才日益供不应求,求人倍率呈现上升态势,说明高技能人才供求缺口在不断扩大。职高、技校为0.91,大专为0.77,本科为0.77,硕士及以上学历为0.96。中专以下学历的求人倍率明显高于本科和大专学历的求人倍率。这个信息说明教育结构存在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忽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偏重高学历教育。

3.毕业生期望值太高,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工作不用愁。这就导致了在找工作过程中,学生会存在不健康的求职心理,可以归纳为:离家近一点、工资高一点、工作体面点、岗位舒服点、管理自由点。由于最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都是“80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他们基本上是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都有等、靠的思想,而没有积极求职的态度,谈何就业?在现在的人才市场上,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欢迎呢?有关单位做过调查,社会需求最多的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较强并且有激情工作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这些素质很多高校毕业生不完全具备或者部分缺失的。学生就业能力亟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社会化程度偏低,在社会交往沟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表达不清、羞于开口、不善于交往等障碍,而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调试能力较差,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突出,不合群;择业观存在一定偏差,职业预期过高,就业选择单一,创业意识薄弱,择业功利化、攀比与盲从的心理明显。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意识薄弱,临毕业时往往措手不及,被动就业的问题较突出。

4.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无法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

目前,很多高校比较重视就业工作,有专门的就业部门负责就业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标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少全局性的眼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就业就是就业部门负责,就是带毕业班的辅导员负责的情况。没有以就业的具体情况指导高校的学科建设、课程改革、未来发展,没有让学生形成“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思想,没有形成品牌意识,就业指导缺乏专人负责。很多高校没有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多由一线的学生工作人员,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兼任,就业部门的人员只是简单地负责一些常规上的事物,谈不上就业工作的总结、规划。大多数辅导员由于面对的学生数众多,负责的工作繁杂、琐碎,在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此外,在学生就业后,没有良好的总结机制。对于学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意见,高校往往不能安排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回访,更谈不上汇总所得到的相关情况。应该及时向学校的领导层面进行汇报,进而指导学校的发展建设。相当一部分学校缺少专业化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很不健全,学生就业的信息化指导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5.企业选人标准的偏颇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

在高等教育中,教育是有目的性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向的培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有分别的。我国的高校有部属、省属高校,也有“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由于就业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了很大的挑选余地,于是出现了“博士多多益善,硕士是起码要求,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现象。这和有些即将上市的公司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较低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女毕业生在工作后可能很快面临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需要较长时间的假期,因此个别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存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接近一半的高校毕业生是女性,这就导致了好多女性在求职时遇到困难。这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非经济使用,而且是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效率的极大浪费。

以上原因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许多大学毕业生和新时代农民工抢饭碗,高校毕业生工资不如农民工工资高的现象。新时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年龄在16―28岁,二十世纪末或者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经商的农村人口。他们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城务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未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农村生活日益脱离,对城市生活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可能没有高校毕业程度高,但是他们所拥有的上进精神、个人技能方面大大优于高校毕业生。怎么解决现在的高校就业困局?我尝试把市场营销学中的4V理论引入就业工作中。

二、4V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不在于规模大小、资源和功能的多少,而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有无及强弱。培育、保持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重心,也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起点。4V营销理论及其组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

1.差异化(Variation)。

差异化是指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上优于市场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和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独具特色的良好形象。在高校的发展中,高校如何能做到差异化竞争呢?高校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教育性,另外一个是创新性。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的高校肯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说,“985工程”、“211工程”学校是科研能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学,当然在教育性方面也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其他的普通高校就应该以它们为榜样,注重科研建设,对教学工作不放松,使高校的整体层次有较大的提升。在综合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生可能不如这些名牌大学,就应该通过差异化提高自己在招聘市场的形象。比如说,普通高校在建设中,不可能做到每个学科都很优秀,那么可以发展出自己的优势学科,进而培养出一批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毕业生。只要他们在这个专业领域得到了认可,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建的地方高校和近年来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高校,都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为地方经济或行业服务为宗旨的一种新型高校。所以,应用型本科教育更要注意自己在某一行业、某一地方的形象,树立这一形象的宣传人就是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

2.功能弹性化(Versatility)。

功能弹性化,是指以产品的核心功能为基础,提供不同功能组合的系列化产品,通过增加一些功能,使产品变成高档品;通过减掉一些功能,使产品变成中低档产品,满足不同顾客的消费习惯和承受能力。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人,当然不能说增加什么功能,减少什么功能,而是应该培养成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同的企业、环境,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中,除了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这里所说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还要注意不能忽略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在就业后,所处的就是社会,不是学校,因此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而这些,不是学校让学生举办一两次活动,参加一两次社会实践就能解决的。这对高校的培养理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

3.附加价值化(Value)。

当代企业的产品价值,不仅包括由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形成的基本价值,而且包括由品牌、文化、技术、营销和服务等因素所形成的附加价值,并且附加价值在价值构成中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一个高校毕业生,他的价值不应该仅仅是他本身的劳动力,还包括他所具有的附加价值。用人单位来说肯定希望自己在付出同等报酬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利益。这个时候高校毕业生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社会化程度都是用人单位会考虑的附加价值。

4.共鸣(Vibration)。

共鸣是指企业从价值层次的角度,为顾客稳定地提供具有最大价值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使其能够更多地体验到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价值效用,使顾客成为企业的终身顾客,最终在企业与顾客之间产生利益与情感的“链接”。高校毕业生是高校的产品,只要高校存在,就必然会有一届届的毕业生要走向社会。因此,高校必须如企业一样,做到稳定地提供具有最大价值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用人单位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基地。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就业问题还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互联网.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

[2]刘伟兰.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陈震彬.4V营销理念.经营管理者,2002,(5).

[4]李婧等.“4V”营销组合与培育顾客忠诚.集团经济研究,2007.

[5]王薇.论4V营销组合理论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现代商业,2009,(12).

[6]曾东.有关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来源.中国校外教育,2010,(6).

上一篇:高职《妇产科护理》课程说课 下一篇:新形势下加强军队院校研究生的科学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