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光 在田野迸发创业“灵光”

时间:2022-10-20 12:43:00

王灵光 在田野迸发创业“灵光”

26岁的王灵光,是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在农业领域创业三年,如今是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经营管理的土地超过16000亩。

今年五四青年节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这里面就有王灵光。他是今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唯一的一位获得者。

座谈会上,王灵光向汇报了自己在河南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情况,目前正在做哪些具体工作,遇到哪些问题等。当王灵光说到自己的一个目的就是吸引更多青年到基层创业、就业,培养更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农民时,受到了的赞许和鼓励。

农村的孩子爱土地

1987年,王灵光出生于商水县一个农民家庭,几岁起就开始帮家里干各种农活。割麦子、收玉米,每到抢收抢种的季节,手上都要磨出几个血泡,脸上都要晒爆几层皮。但是,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他对土地和农民,有着一份天然的责任和情感。

怀着要在田野上做一番事业的理想,2007年9月,王灵光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学习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以外,他关注最多的话题就是土地政策。他时常到网上搜索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咨询和拜访成功人士,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到内蒙古赤峰、河北邯郸等地实地考察现代农业示范田。

为了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以及为未来的农业梦想创造条件,2009年,还是大二学生的王灵光与其他人创立了“棒博士”公司,专门开发城市青年人爱吃的休闲食品爆米花,小有收获。

2009年7月,学校安排王灵光去鹤壁参加暑假社会实践,专门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的发展模式让他动了心。王灵光认定,这将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大舞台。

王灵光回到商水县,筹集了5.8万元现金,找到县政府负责人,张口就要政府流转给他200亩地。这位负责人并没有给王灵光泼冷水,在肯定这种创业激情的同时,帮他分析了资金、种子、推广、管理等一系列难题……这让王灵光清醒了很多,王灵光回忆说:“仅靠一腔热血肯定不行,不然5.8万元的借款一眨眼就会打水漂。”

于是他又利用实习时间,走村串户,与农民畅谈,倾听心声,了解需求。通过调查分析,结合农村现阶段的发展状况,王灵光制订了一套“三步走”的合作社发展模式:第一步,统管服务,对加入的社员实行“四统一”,即“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耕作模式,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第二步,托管和土地流转,对于连片土地,合作社收取一定的投资费用和管理费用,代为种植管理,保证粮食产量,产出的粮食归还给社员。等到时机成熟,把农户的土地流转过来,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可以变更经营模式,发展多元化农业;第三步,股份化农户土地,把农户土地作价入股,农户作为合作社的股东之一,除享受土地收益外,还能得到分红,从而建立一种共富机制。

大地给予的回报

2010年5月,王灵光在漯河郾城区与他人共同流转了200亩土地,作为合作社的高产示范田。同时,他也对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散发宣传页,一遍遍讲解,认真回答农户的各种疑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有2000亩土地想要加入合作社。考虑到资金及管理问题,他只吸纳了1000亩。

2010年7月,以“厚德载物,力行丰民”为宗旨的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王灵光还在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建立了第一个科技服务站。

这时候,母校成了王灵光坚强的后盾。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郭天财和李潮海教授等都为合作社提供了无私的技术支持,为合作社粮食作物的丰收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合作社也积极向社员们推广增产技术。

王灵光宣传和推广的增产手段中,有一项是“晚收技术”。可合作社社员都是种了几十年地的老庄稼手,就是不信王灵光这个大学生的“邪”。2010年9月,合作社专门预留200亩示范田进行对比,其中100亩玉米随农户一起收获,剩余的100亩10天后收获。收获后让社员们前往示范田进行验收,结果晚收的100亩玉米比早收的多收了一万多斤。

实现了增收,合作社社员们都非常欣喜。王灵光也在想:如果合作社所有的土地都这样,如果全省的玉米、全国的玉米都采用晚收技术,增产效果真的会超乎想象!在此期间,他又在自己的家乡周口市商水县创办了第二个分站,广泛宣传,吸纳社员,流转土地。

王灵光创业的启动资金几乎都是借的,很多田间的农活都要亲自上手。一个夏天,整个胳膊、脸、脖子都晒脱了几层皮。但每到收获季节,社员们接二连三报出的亩产量,又让他兴奋不已。

通过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知识付诸于生产实践,再加上合作社同事们认真负责地给社员进行技术指导和生产督促,在2011年6月的麦收季节,合作社的小麦喜得丰收,社员地小麦平均产量1280斤,合作社直营地小麦平均产量达到了1350斤。当他挨家挨户回访社员的时候,听到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种了一辈子地了,没有打过这么多粮食……”

天然的责任和担当

2011年7月底,在河南农业大学相关领导的协调下,合作社成功入驻河南农业大学与南阳市方城县共建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了合作社的第三个科技服务站。

2012年4月,合作社又争取到省“国家产业体系公益性项目”,与河南农大共建高标准试验田。

就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土地面积从最初的200亩,发展到现在经营管理土地超过1万6千亩,吸纳社员超过3000户的现代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融农作物种植和销售、高新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产服务为一体;科技服务站也从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的1个,发展到3个;合作社免费的高产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服务,已覆盖土地5万多亩,辐射漯河、周口、南阳等4个地区。每年仅统一采购农资这一项,就累计为社员增收150余万元。此外,合作社还投资3万余元,购进了6台玉米单粒播种机和20多台自动化打药机器,供社员们使用,并免费为年迈的老人打药和播种。

与此同时,王灵光的创业队伍也一步步壮大,从刚开始的孤军奋战,发展到现在的27人;创业队伍的平均年龄不到27岁,其中80%的人员都是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王灵光说,下阶段,合作社将依托自有耕地、林地和山地,进行土鸡养殖、中草药和蔬菜种植,还将开展玉米初加工等食品加工业的探索。

2011年7月,合作社加入河南省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王灵光也于2013年初当选为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与此同时,王灵光还是河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承担起引领河南全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重任。

怀着对土地的天然情结,怀着作为农民出身的孩子的责任和担当,王灵光坚定地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在了农村,做这片生机勃勃大地的创业者。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挥洒青春。

上一篇:浅谈《围城》中的爱情婚姻观的矛盾性 下一篇:欧美历史传统商标艺术形式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