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例腋下小切口肺癌切除术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0 11:50:50

【前言】34例腋下小切口肺癌切除术临床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2方法 A组在双腔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下,患者取健侧卧位。取腋下背阔肌前缘切口斜行向下止于腋前线处小切口,逐层切开组织,显露背阔肌、前锯肌,将背阔肌前缘稍加游离后略向后牵拉,沿前锯肌肌纤维走形方向钝性分开至拟切肋间肌表面。沿肋间隙下一肋骨的上缘切开肋...

34例腋下小切口肺癌切除术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腋下小切口肺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把6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切口手术组(A组)和腋下小切口手术组(B组)各49例,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结果 腋前小切口手术组(A组)与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组(B组)在切口长度、开胸时间、关胸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疼痛分级、术后平均住院时等方面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

关键词:小切口;肺癌;手术

目前,临床上治疗肺癌的最有效方法仍是手术治疗。传统的肺癌根治术切口是胸部后外侧标准切口[1],但该术式切口长达25~30cm,胸壁主要肌肉背阔肌和前锯肌都要横断,创伤大、失血多、术后疼痛剧烈、恢复慢,且肩部及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我院2010年1月~2014年3月行腋下小切口治疗各型肺癌34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3月诊断为原发性肺癌的患者68例(术前病理明确诊断29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39例)。按时间顺序依据自愿原则,把68例患者平均分为常规切口手术组(A组)和腋下小切口手术组(B组)。A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49~83岁,平均年龄(63.8±7.6)岁。B组:男25例,女9例,年龄44~83岁,平均年龄(61.8±8.8)岁。两组患者术前常规行头颅、上腹部CT及全身骨扫描检查排除远处转移。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灶部位,TNM分期等资料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且两组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进行手术。

1.2方法 A组在双腔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下,患者取健侧卧位。取腋下背阔肌前缘切口斜行向下止于腋前线处小切口,逐层切开组织,显露背阔肌、前锯肌,将背阔肌前缘稍加游离后略向后牵拉,沿前锯肌肌纤维走形方向钝性分开至拟切肋间肌表面。沿肋间隙下一肋骨的上缘切开肋间肌及胸膜进胸。然后单肺通气,使用开胸器撑开肋间4~5cm,牵开后手术视野约10~15cm。然后行胸腔内操作同常规肺切除及肺门、纵膈淋巴结清扫术[1]。最后使用10号线拉拢肋骨结扎,将前锯肌及背阔肌筋膜按解剖层次覆盖缝合,缝合皮下、皮肤进行关胸。术后局部加压包扎。B组麻醉、与A组基本相同,皮肤切口后前自腋前线,后达骶脊肌,切口长约25~35cm,经肋间进胸行常规肺切除及肺门、纵膈淋巴结清扫术,术毕关胸。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腋前小切口手术组(A组)与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组(B组)在切口长度、开胸时间、关胸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疼痛分级、术后平均住院时等方面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

3讨论

目前,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常规后外侧切口肺癌根治术虽然术野暴露较好,但由于手术切口过大、失血量大、术后疼痛剧烈,患者不得极易不耐受,且容易并发术后心血管、呼吸意外;同时,后外侧切口也破坏了肩带肌肉的结构,容易导致患者术后持续性胸痛、冻结肩的发生。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虽然对患者创伤小,但费用昂贵,病例筛选严格,使其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临床诸多学者对局限开胸的腋下小切口、听三角切口等小切口手术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2]。腋下小切口手术最早由Bethencourt和Holmes提出,它和标准的后外侧切口相比,在完成肺叶切除及肺门、纵膈淋巴结清扫等胸内操作上达到与标准剖胸切口相似的手术质量和效果的基础上,具有了切口小、开、关胸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对肩部运动影响小等显著优点。本组研究资料也验证了腋前小切口手术在切口长度、开胸时间、关胸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疼痛分级、术后平均住院时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显示了肺癌腋下小切口手术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顾恺时.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23-711.

[2]何健行,杨运有,韦兵,等.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在普胸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1997,35:292-293.

上一篇:探究分娩期子宫破裂临床治疗 下一篇:共聚焦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