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4例临床体会

时间:2022-09-24 08:35:32

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4例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6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6-0205-02

【关键词】改良Hardinge;髋关节置换术;临床体会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临床髋关节疾病常采用的外科理想治疗术式方法。既往多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如:改良Gibson、Morre等,因其破坏了髋关节后方的稳定性,限制了早期功能锻炼。自2002年2月~2007年6月,笔者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4例,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4例,40髋。其中男13例,17髋;女21例,23髋。年龄59~86岁,平均72.5岁。全髋置换术(THA)21例,27髋;双侧股骨头置换术(BFHR)13例,13髋。双侧股骨头坏死并骨性关节炎4例,双侧成人髋臼发育不良2例,股骨颈骨折26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2例。

1.2 手术方法:以双侧全髋关节一期置换为例。术前积极处理内科合并症,完善术前准备工作。手术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取其平卧位,先行手术侧患髋下垫一薄枕。严格消毒,铺无菌巾单。体表确定大转子顶点,向转子下做一与股骨纵轴相平行的直切口,长约12cm,向转子上4cm做切口直线延长。沿切口方向切开并牵开臀大肌及阔筋膜张肌,即可见臀中肌及股外侧肌,确定臀中肌前缘。在股骨大转子上4cm的臀中肌中前1/3处,用长弯血管钳钝性分离。电刀向远端及腹侧切开附着于大转子上的腱性部分,并继续向远侧于股外侧肌的前缘纵形切开松解。中途电凝旋股外侧动脉横行分支,显露股骨近端。准确放置Hohman牵开器,进入关节囊外的无血管疏松区。此时钝性剥离即可显露前方关节囊,沿股骨颈纵行切开髂股韧带及关节囊,内收、上旋下肢,将股骨头从前方脱出。置患肢于屈膝位[1],大腿充分内收、外旋位,即可满意的暴露髋臼及股骨近端。按标准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规范操作,安装人工关节假体。复位后冲洗术野,置橡皮管引流,尽可能缝合关节囊。将臀中肌及股外侧腱性部分用7号线坚强、紧密缝合。依法行对侧手术操作。

1.3 术后处理:术后患肢保持轻度外展中立位,抬高患肢。24~48h后酌情拔除引流管,常规使用抗生素1w,不使用止血剂。术后第1天坐起进行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等锻炼,拔除引流管后即可行CPM机功能辅助运动。依假体稳定情况制定下地计划。

2 结果

本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月~1年。患者臀中肌肌力均≥Ⅳ级,并有阔筋膜张肌收缩。改良Trendenlenburg试验(Ⅰ~Ⅱ)阳性2例,无脱位、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Harris评分平均(90±3.1)分。

3 讨论

本组病例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有诸多优点:①该入路不损伤臀上神经,解剖过程简单,层次清晰,不经过重要的血管神经区,出血少,缩短了手术时间;②创伤小,暴露充分,对髋臼唇硬化及骨赘生物处理方便。对植入假体的方向有足够估计,利于假体定位、固定[2],易于控制下肢长度,术后外展肌功能恢复快;③复位后缝合前方关节囊,因此处有较强的髂股韧带,能有效防止髋关节前脱位;④早期不负重活动关节,可有效防止关节内被纤维组织包裹,而有效地发挥关节内的持久活动,积极预防了损伤性骨化;⑤因髋关节前、后方稳定,术后无需行下肢牵引,脱位几率很小,为早期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康复快;⑥因切口远离会,术后护理方便,减少了感染几率。

【参考文献】

[1] 孙俊英,唐天驷等.经改良Hardinge手术入路行全髋置换术.中华骨科杂志,1994,14(9):553.

[2] 刘玉林,王国喜等.改良Hardinge入路在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实用骨科杂志,2003,9(1):19.

[收稿 2008-12-17]

上一篇:一次性治疗前牙慢性根尖周炎的探讨 下一篇:21例大咯血临床救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