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地地理资源,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时间:2022-10-20 11:40:56

结合当地地理资源,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我国近代地理学家竺可桢曾说过:“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意味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地理资源,使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这一点是符合新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

既然要联系当地实际,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肯定就不符合新课标的标准了,那么该怎样将当地的地理资源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笔者任教地区为例,谈谈对此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一)联系当地时政,将之融合于地理教学中。这样让学生既感受到地理知识对现实决策的指导性作用,又让学生相信政府决策的正确性,既进行了知识教育,又进行了政治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2003年当地市人民政府实施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DD2010)》这一规划中提出“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总要求。这一规划符合地理学中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这一内涵,坚持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并兼顾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联系当地产业发展情况,深入理解与掌握高中地理中关于工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相关知识。本市的工农业及其他产业发展正是地理学中相关知识的体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具体谈谈这几个产业与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一些联系。

首先,以笔者所在市的某些工业发展为例。这些工业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其中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这正和高中地理中工业区位因素中“集聚”有关,在教学中可以将汽车零部件产业搬上课堂,作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从而达到利用身边的地理资源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的作用。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以中信渤海铝业、戴卡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什么会在本市开发区崛起?为什么会有这种集聚效应?”等类似的问题。学生将这些情况与高中地理课本中工业的区位因素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不难得出结论:这种“集聚”与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当地地处环渤海汽车产业群的“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另外,近年来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有利于各个企业节省基建投资。所以共用基础设施也是当地汽车零部件“集聚”的一个条件。

其次,将当地农业发展与高中地理的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当地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养猪厂等取得成功的诀窍就在于当地农民通过科技书籍、电视、网络等方式学习相关技术。这里就涉及到农业区位因素中社会经济条件的农业生产技术。再如,当地北部山区山坡板栗、核桃种植,体现了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条件的地形要素,因为板栗、核桃喜光,适合在阳坡生长,所以多种植在山坡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拿到课堂上,将地理原理形象化,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再次,本市旅游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比往年有很大提高。这说明当地经济在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总体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这与高中地理中三次产业结构相关知识有关,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地第三产业发展来阐明三次产业比重问题和如何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

(三)紧密联系当地自然地理资源,让学生的知识“眼见为实”。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的好习惯,也可以适当安排一定的野外考察,让学生在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

首先,可以根据教材有计划安排学生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例如讲授气候时,可以要求学生对学校或者家庭周围的气候情况(比如气温、降水等)做观察记录,那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调查,对于我们当地气候的基本特点就会有个认识。例如:笔者任教学校所在地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涉及到高中地理中气候带、热量带的划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当地的地理纬度、太阳高度角及毗邻滨海城市的特点来分析。

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考察。在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变迁”相关知识时,笔者就组织学生到当地柳江盆地进行实地考察。柳江盆地是进行地理实地考察的绝佳地点,以地质构造等方面来讲,可以被称为“地理教育第二课堂”。在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各类岩石,例如当地山上的石灰岩,沉积岩,花岗岩及背斜背斜在张力作用下形成谷地,可以在实地考察时观察到背斜的剖面形态。

在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作为教师,要多挖掘当地地理资源,在平时的教育中少些理论讲述,多些联系实际的案例,多些实践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上一篇:如何指导一年级孩子写日记 下一篇:高效课堂建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