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林优化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

时间:2022-10-20 11:17:09

柞林优化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

摘要:对现有养蚕柞林进行科学分级、分类指导、优化配置,做到立体培养,建设后的柞园第一层为中刈拐枝伞形树冠,柞树密度、中干柞树密度、柞树郁闭度、柞树整体比例达标。第二层为密植的草木植物,第三层为枯草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土层。柞园的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实现柞园管理园林化。在科学规划、量化使用蚕场的前提下,投放利用率高的柞蚕种茧,节约使用蚕场,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前提下的柞蚕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柞林;优化;利用;技术;研究;推广

柞蚕场的生态资源也是林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链环,有效地维护了山区的生态平衡。柞树数量增多,枝条生长茂盛,直接抗击雨水冲击;地表植物延缓地表径流,有利于水土保持;枯枝落叶层涵养水源、供应养分、促进生物活动强度和土壤发育,促进地表植物生长发育。从保持农业生态平衡来看,坚持护柞放蚕,是关系到合理利用生态条件,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自然环境的大问题,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把柞林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培育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蚕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蚕茧下游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近几年我们对柞林优化利用技术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推广,具体措施如下:

1.对现有养蚕柞林进行科学分级、分类指导、优化配置,做到立体培养、量化使用,使蚕场内部的根刈柞树密度、中干柞树密度、柞树郁闭度、柞树整体比例达标。

2.蚕场建设

通过向养蚕农户举办学习班的方法,开展保护、建设及管理柞蚕场地的知识讲座,让养蚕农户在场地内补植(种)柞树,培养树型,培植植被,肥水保护,防治病虫害等内容。在蚕场内空地与稀疏地补种(植)上优良的柞树品种,使之达到亩有柞树280墩以上,既增加了有效的柞林面积,又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培养树型

对没有补植柞树的要进行技术指导,使养蚕农户培养中刈放拐枝树型,并充分利用蚕场的立体空间,来提高蚕场柞林的郁闭度,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叶量,以提高蚕茧产量。

4.肥水管理

对土壤较瘠薄的场地,可通过人工施肥与种植绿肥,不仅增加了场地的肥效,同时也可防止水土流失,进而可提高柞树叶的产量与质量。

5.防治敌害

每年均要进行病虫害的预报,让养蚕农户对虫害要尽早的彻底杀除,使宝贵而有限的柞叶最大限度的用在养树与养蚕上,以保证柞蚕幼虫得到良叶饱食。

6.蚕场管理

为了加强蚕场的建设以及保护与生态平衡,并可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我们把养蚕场地承包到户,杜绝了养蚕农户的短期行为,切实保证了蚕场免受破坏,从而得到良性的运行。

7.蚕场更新

为了加强场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避免滥砍倒伐现象的发生,在保护植被、生态建设以及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实行了统一更新时间和统一更新方法,并依据蚕场的具体实际状况,所需树型养成方式,而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新。

8.封闭蚕场

对柞树墩(棵)稀薄,蚕场水土流失严重,养蚕农户只更新不养蚕,不建设的柞蚕场地,配合林业部门收回场地,封山育林。

9.场地休闲

在放养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柞蚕放养技术规程》,科学养蚕,并合理利用场地,做到每把剪子要留有1.5公顷的休闲场地,有助于柞树的生长发育。同时要求养蚕农户严禁超食叶量标准而过度放养。

10.防止柞蚕场地流失的措施与对策:

10.1 防止在场地内放牧:要求养蚕农户要时常对养蚕场地进行巡视,严禁在场地内放牧,以免牲畜破坏柞林、场地植被和场地污染,造成场地流失。

10.2 防止在蚕场内滥砍盗伐柞林、开荒、种地、采石、取土,要预防蚕场面积减少,以免造成场地流失。

10.3 防止养蚕场地改向,严禁在养蚕场地栽植其他经济林或种植其他农作物。

10.4 防止蚕场柞树出现了稀化、矮小与场地沙化等现象,造成蚕场郁闭度下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

通过以上技术措施建成的柞林根刈柞树密度达到200墩/亩以上、中干柞树密度达到100株/亩以上、郁闭度在0.8以上、草灌植被覆盖度达到98%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以上、腐殖质在25%左右,使柞蚕茧产量同比提高30%以上,从而实现蚕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柞蚕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共同提高。

作者简介:刘凤全,男,1983.5.27生,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多年从事蚕业技术研究与推广。

上一篇:柞蚕微粒子病的识别与防治的探讨 下一篇:试论棉花检验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