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的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0 10:12:29

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的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摘 要]近些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SR)成为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部分企业单纯地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视产品的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和污染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和公众的极大反响。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容以及不同研究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整理,以期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现状;不同视角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7-0061-02

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于20世纪初首次在美国提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西方国家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国内方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学者才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理解和研究还没有西方学者的成熟和完善。一般认为,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最早的是袁家方,他在1990年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这本书中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争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同时他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划分为不同的几个方面,包括对职工、社会、能源、生态环境、消费者以及国家的责任[1]。自此之后,国内学者开始逐步关注起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由于认识角度和研究视角的差异,诸专家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刘俊海博士首次把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研究的范围中去,并指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赢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自然人的人权,也包括自然人之外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所享有的权利和好处,包括债务所有人、企业消费群、企业员工、企业的竞争对象、社会环境、社会弱势群体、当地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等[2],这一观点的提出有力地批判了传统的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行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卢代富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对各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进行汇总和评析,进而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3]。李立清则认为最简单的意义上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除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之外的“第三种责任”,并指出这种责任是企业在社会领域内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回应义务”[4]。在他看来,企业社

会责任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内生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我国也逐渐得到普及,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2006年3月国家电网了我国大陆企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成为国内相关企业学习的表率,在这份报告中,企业社会责任是这样定义的,即企业对所有者、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自然环境承担责任,以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

2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对哪些对象或主体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具体承担哪些责任。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在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时就已涵盖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张兆国,梁志钢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视角,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对债权人、政府、供应商、客户、员工和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环境所必尽或应尽的责任[5]。王玲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和资源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责任等,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6]。李培林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并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对投资者、顾客、员工、债权人、政府和社会环境的责任[7]。李晓丹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作为划分标准,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归纳为企业对公司股东的责任、对公司员工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8]。按照现在的理解,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股东、对员工、对消费者、对所在社区和环境以及对社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再进一步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的责任,也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公益责任、道德责任四个方面。

3 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研究视角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

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理论,有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等,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还能明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面对的对象和主体,也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文献更是层出不穷,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金建江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观,并指出企业不愿意去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决策信息的不对称,建议在企业治理机构中设立一个“利益相关者委员会”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得企业积极地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9]。辛杰基于消费者响应的视角,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在未来研究所需要关注的问题[10]。赵瑾璐,张志秋等在对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情况进行整理总结的基础上,以利益相关者原理为出发点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部及外部效应进行了福利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完善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11]。王阳,赵祥则把研究的对象放在传媒企业上,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传媒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履行对策[12]。

3.2 其他主要的研究视角

除了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外,国内大多数学者都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或多或少的进行了研究,鉴于文献数量原因,在此,主要就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评述。王慧,王建琼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依据不同的指标进行研究和评价,构建了一个动态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13]。孙艳从中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出发,基于贸易与投资视角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带来的影响,并指出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应该实施社会责任的必要性[14]。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王超就立足于此表明了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统一性,并指出了我国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15]。阎泽睿,赵公民则基于元分析视角,从具体行业和领域、指标体系、相关理论、实证与应用及评价方法五方面对2005―2012年间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整[16]。此外,更多的学者将研究方向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上。温素彬,方苑以46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数据为依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关注其社会责任,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这一结论显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相符合,由于企业社会责任这种正向影响的滞后性,企业为了短期利益往往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加上国家惩罚机制的不完善,更是“纵容”了这一行为。唐俊峰,李立峰则以2011年和2012年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 结 论

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文献的整理,可以使得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脉络有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并将研究逐步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但是从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来看还不尽如人意,企业的短期的狭隘目光还一时难以转变,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这其中需要企业、政府和个人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袁家方.企业社会责任[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2]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3):137-144.

[4]李立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南方经济,2006(1):105-118.

[5]张兆国,梁志钢,尹开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139-146.

[6]王玲.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性质、特征和内容[J].法学家,2006(1):136-142.

[7]李培林.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财经,2006(10):11-15.

[8]李晓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两个前沿问题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4(1):195-197.

[9]金建江.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读企业社会责任[J].财经科学,2007(11):98-105.

[10]辛杰.基于消费者响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5):163-166.

[11]赵瑾璐,张志秋,王子博.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经济问题,2013(12):76-79.

[12]王阳,赵祥.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传媒企业的社会责任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3):49-50.

[13]王慧,王建琼.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12.

[14]孙艳.贸易与投资视角下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55-57.

[15]王超.低碳经济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融合探析[J].当代经济,2014(1):28-30.

[16]阎泽睿,赵公民.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现状及展望――基于元分析视角[J].科技和产业,2014,14(2):99-102.

上一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运输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企业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