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治疗”:不再盲人摸象

时间:2022-10-20 10:00:09

“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继李媛媛之后,又一朵女人花在人间殒落。今年3月3日,主演海岩剧《舞者》而走红的女演员宋汶霏也因同一种癌症——宫颈癌去世,年仅27岁。活生生的事例,令众人唏嘘不已。据专家介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5万女性死于这种疾病。25万条生命的遽逝,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惕。

炎炎夏日,为了揭开这一“红颜杀手”的面纱,记者走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主任吴小华教授,他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首席专家,也是在国内率先开展保留生育功能的经腹根治性宫颈切除手术的临床医生。

从“单打独斗”到“化整为零”

从目前来看,手术切除实体瘤、化疗、放疗仍然是治疗肿瘤的三大支柱。但是具体到某一例患者来说,吴小华认为,这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协同作战,才能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三明治”式治疗方式未必适合所有患者。比方说一名卵巢癌患者,如果由化疗科医生接诊,可能会一直接受化疗,事实上,化疗到一定阶段,就应该进行手术了;而如果是外科医生接诊,医生可能会强调手术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治疗的辅助作用。这对于肿瘤学的发展来说,是不小的瓶颈。

与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治疗不同,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在国外已经开展多年,通常由多个学科相互协作,针对某一疾病展开定期的集体讨论,由影像科和病理科阅片后分析肿瘤分期,外科医生根据手术可行性决定手术方式,放射科医生制定放疗计划,化疗科医生根据病理分型制定化疗方案。

吴小华坦言,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是真正以病为中心,是对单一治疗手段的全新颠覆,或将迎来肿瘤患者的“春天”。

以往,患者为了看病需要反复挂号不断转科,医生相互之间很少交流沟通,这样很容易导致过度治疗或者治疗不足等问题。一方面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另一方面医生受精力所囿也无法面面俱到。自2006年开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妇科就成立了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由数个学科中众望所归的专家组成。据吴小华介绍:“妇科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是在既往手术、放疗、化疗都能在一个科室完成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专门从事病理学研究的,专门从事化疗的,专门看片的,专做磁共振等的专家。每个周三上午,我们都要召开多学科病例讨论会,比方说,针对一个患者,到底是该先开刀还是先化疗,各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通过讨论,当大家的意见趋于一致时,治疗方案也就比较合理了。”

如同蒸气机的发明、电力的使用带动了工业革命一样,多学科综合治疗方式的推广也将迎来肿瘤治疗的个体化时代。

追根溯源:

多学科协作,早已有之

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1905年便用于临床,且最先用于宫颈癌的治疗。镭针内置,这在当时是治疗宫颈癌最简单的方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放疗”,当时北方人叫“烤电”,南方人叫“照光”,是治疗肿瘤的唯一手段。1931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前身“中比镭锭医院”以一颗0.978克的镭锭、2部X光机开启了中国诊治恶性肿瘤的历史征程,与此同时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宫颈癌的镭疗。

自1809年美国人Dowell切除了一个约9.9千克的卵巢肿瘤开始,西方国家开启了手术治疗肿瘤的新篇章。但在中国,直到解放以后,仍然是以放疗为主,但由此导致的阴道萎缩问题,令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不少专家陷入思考,这才引入了手术的治疗手段。后来随着妇科肿瘤患者的增加,从放疗科独立出来成立妇科的想法应运而生,此时的妇科仍然是以治疗宫颈癌为主。但是单纯的独立在复杂病症面前又难免束手无策,于是从外科调派了几个医生过来,而涉及到内分泌、子宫内膜方面的问题又需要妇产科来协调。吴小华谈兴渐浓,“这也可以说是在当时意义下多学科协作治疗肿瘤的一个雏形,从疾病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化整为零’”。

宫颈癌:唯一被破解的癌症

宫颈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被破解的癌症,人状瘤病毒的发现揭开了宫颈癌的致病“元凶”,德国科学家豪森因此获得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一伟大的发现,耗费了他三十年的时间。在已发现的200余种类型的人状瘤病毒中,绝大多数宫颈癌病例由人状瘤病毒16型和人状瘤病毒18型引起。200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通过了人类历史上首个癌症疫苗——宫颈癌疫苗,建立起了抗击宫颈癌的第一道防线,使得人类通过注射疫苗、筛查和早诊早治来预防恶性肿瘤成为可能。

吴小华强调,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和人状瘤病毒有关,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感染了这一病毒就一定会得宫颈癌。他提醒患者,宫颈涂片出现问题大可不必慌张,很多是属于癌前期病变。由感染人状瘤病毒到发展成为浸润癌大约需要十年甚或十几年,人状瘤病毒检测对于减少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将大有裨益。癌前期病变,这在以前是只有宫颈癌才有的概念,只要注意早期筛查,给予正确的治疗,完全可能阻断癌变过程。

经腹根治性宫颈切除术: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

2002年,吴小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保留生育功能的经腹根治性宫颈切除手术,针对那些患有早期宫颈癌的育龄女性,只切除病变的宫颈而保留完整的宫体,将子宫与阴道上端缝合起来,这一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举措为众多患者带去了福音。

眼下,吴小华正在着手一项新的关于宫颈癌放疗敏感性预后指标的研究,这一探索过程将十分艰巨。从研究数据来看,大约90%的宫颈鳞癌患者对放疗都很敏感,遗憾的是仍有10%的患者对放疗并不敏感,吴小华希望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将这10%的患者筛选出来,采用放疗以外的手段。在放疗前对患者进行放疗敏感性的检测,可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目前,他已经发现了具有调节作用的EMMPRIN基因,“找出导致放疗不敏感的基因”是他接下来的目标。说到这里,吴小华半是玩笑半是期许地说道:“要是能够取一块肿瘤组织出来,滴一滴试剂进去,看它是变红还是变绿就能知道病因就好了。”

最后吴小华希望通过《家庭用药》呼吁广大女性提高认识,并非所有的癌症都会致命,并非所有的癌前病变都不能预见。就拿宫颈癌来说,目前是人类所有癌症中唯一病因明确、可以早期预防和治疗,也是唯一可以消灭的癌症,一个简单的涂片检查就能预防至少90%以上的宫颈癌。如果大家做好早期筛查,完全可能将宫颈癌阻隔在身体之外。

吴小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组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手术组组长,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美国妇科肿瘤协会(SGO)国际委员会委员。

擅长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外阴癌的手术治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特别是年轻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根治性宫颈切除术。

上一篇:腹主动脉瘤不是“肿瘤” 下一篇:《可大可小的常见病,轻松就搞定》/ 《为家人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