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不是“肿瘤”

时间:2022-09-10 08:40:48

腹主动脉瘤不是“肿瘤”

腹主动脉是人于腹腔深部、脊柱前缘的一根主干血管。人体通过腹主动脉灌注腹腔脏器和下肢血管。正常情况下腹主动脉呈直管型,直径一般小于1.8厘米。在动脉粥样硬化、吸烟、炎症、感染等因素的作用下,腹主动脉血管管壁的强度减弱,血流的冲击作用使其出现扩张,当直径扩大超过原来的50%时即称之为腹主动脉瘤。扩张部位一般在肾动脉和髂动脉分叉之间,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髂动脉的扩张,瘤体一般呈纺锤形。因为带有“瘤”字,很多人会误以为腹主动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实不然,腹主动脉瘤的本质是血管的扩张,没有任何肿瘤细胞的存在。

病因分内外

腹主动脉瘤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导致腹主动脉管壁的质地变差,强度降低。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埃杜综合征。特异性的梅毒感染和非特异性的细菌感染均可腐蚀血管,引起血管质地改变。炎性疾病如大动脉炎和白塞病可引起血管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分泌的成分可破坏血管结构,同样导致血管壁强度降低。常见的外因主要是外伤和医源性的外力接触,可直接损坏血管壁,从而导致瘤样扩张。高血压是重要的长期外部因素,血压升高导致血管壁的压力负荷增大,当血管壁本身质地不佳时,就会因不能耐受主动脉内血流的压力而发生局部膨大。

腹主动脉瘤——肚子里的“定时炸弹”

腹主动脉瘤虽然不是肿瘤,但是危害一点也不比恶性肿瘤小。它的主要危险是瘤体扩张后破裂,会导致大出血和死亡。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血流会像大河决堤一样汹涌而出,患者可在几分钟之内因大失血而死亡。形象地说,腹主动脉瘤犹如放在肚子里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此外,瘤体增大时压迫周围脏器可出现相关的压迫症状。瘤腔内的附壁血栓脱落可引起下肢动脉栓塞。

腹主动脉瘤在瘤体较小时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瘤体增大,会逐渐出现相关的症状。最常见的是腹部出现搏动性的肿块,和心脏跳动一致;瘤体压迫脊柱时可出现腰痛;瘤体压迫十二指肠可出现肠梗阻;瘤体破裂前和破裂时可出现明显的腹痛。血栓脱落导致下肢动脉栓塞时,可出现下肢疼痛、皮色苍白和皮温降低等症状。

腹主动脉瘤如何诊断

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并不难。发现腹主动脉瘤最简便的方法是进行自我触诊,触诊的部位是肚脐周围,一旦触及到和心跳一致的周期性搏动肿块,即可初步诊断为腹主动脉瘤。但是体型较胖者往往难以触及到明显的肿块。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是一种很好的筛查和确认的方法,便宜、方便且没有任何创伤。当B超检查提示瘤体直径较大者,则需要接受CT或者磁共振检查,用于确定有无手术指征,了解瘤体的解剖形态,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手术,解决“定时炸弹”的唯一方法

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逆转腹主动脉瘤,符合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1.瘤体直径大于4.5厘米;2.每半年增大的速度超过0.5厘米;3.出现症状如压迫症状、下肢动脉栓塞、疼痛等。如果患者没有出现上述条件中的任何一条时,不需要手术治疗,但要密切随访,每隔半年进行B超或者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术等检查,以观察瘤体直径有无增大。

手术治疗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腔内微创修复两种方式。

传统开放手术 即为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该手术对血管形态等解剖条件要求不高,总的费用可能略少于腔内修复术,术后随访的要求相对较低。但缺点是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恢复的时间较长。

腔内微创修复治疗 是通过股动脉途径在瘤体内植入带人工血管膜的支架,固定在两端正常的血管处。这样血流就通过支架管腔内流向瘤体远端,血流被限制在支架内流动而不再作用于瘤壁,瘤腔内、支架外的血流逐渐凝固形成血栓,瘤壁因没有血流的冲击而不再增大和破裂。腔内修复是腹主动脉瘤治疗历史上划时代的进步。与传统的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相比,腔内修复微创治疗无需开腹,创伤小、恢复快,特别适合高龄、合并症多、害怕传统手术的患者。近年来,由于新型腔内器材的不断研制和应用,腔内修复术对动脉瘤解剖形态的要求不断降低,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由此获益。既往微创手术时常需要在腹股沟处做小切口,如今血管闭合器的应用使得腔内修复可完全经皮肤穿刺完成,不需要做任何切口,局麻下就可以完成操作,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

腹主动脉瘤虽然危险,但不是绝症,只要全面地认识它,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就能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符伟国教授每周一下午有特需门诊)

上一篇:微小胶囊可提高化疗药物疗效等 下一篇:“个体化治疗”:不再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