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会计类专业“企业纳税实务”课程改革的思路

时间:2022-10-20 09:30:43

高职高专会计类专业“企业纳税实务”课程改革的思路

【摘 要】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充分、优级就业,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方案。本文阐述了我院高职高专会计类专业“企业纳税实务”课程改革实施思路,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企业纳税实务 高职高专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10-02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有悠久的历史,现有在校学生1129人。为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开发探索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经过对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归纳,我们确定了会计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是出纳、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税费计算及申报。因此,税务是会计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会计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明确课程性质及作用

《企业纳税实务》是高职高专会计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会计类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课程;是国家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技术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必修课程。

高职高专会计类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会计人才。就我校会计类毕业生而言,主要的就业单位是中小型企业。经过四年的社会调研,向中小企业发放问卷3000余份,回收2769份,有效问卷1927份。调研结果表明,成都地区中小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多能的。100%的中小企业要求财务人员能独立完成记账工作;90%的中小企业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完成税务申报工作;87%的中小企业要求财务人员能够进行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由此,我们确定了我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为成都地区中小型企业培养具有会计记账、税费申报、会计核算及成本核算能力的财务人员。“企业纳税实务”课程是为建立税费申报能力而开设的。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1)以服务区域性中小企业为出发点。根据本院教师长期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我院会计专业群学生就业多为成都市及四川省的中小企业。其中中小型民营企业是我院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同时根据成都市近两年来推出打造“田园城市”的规划,中小型民营企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商业将成为成都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也为我院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

(2)以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着力点。“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设计的灵魂,自始至终贯穿知识框架的建立。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是本科学校的缩小版。忽略了职业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与社会要求脱节。本课程以产业方向、行业要求、企业标准、职业规范来规划课程设计,作为课程发展改革的目标。

(3)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支撑点。《企业纳税实务》课程的设计,服务于国家级会计类职业考试。我院会计专业群是“1231”的人才培养模式。“3”即是三种证书,“技能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本课程以帮助学生取得国家级会计类职业资格证书为设计出发点。

(4)以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为发展点。本课程的建设不仅服务于在校学生,同时服务于毕业的学生,服务于成都市会计专业人员的再学习和培训。

2.课程设计思路

(1)针对行业企业,重构知识体系。将原有以税类为章节的知识框架拆卸融汇。根据学生主要就业企业类别,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五大板块。每个板块中,以真实业务为税法学习的载体。由“咨询――分析――计税――纳税”的岗位标准流程为教学流程,充分体现教学的实践性。

(2)标准化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教学。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普遍工作流程提炼整合为标准化工作流程,以标准化工作流程为实际教学流程。根据长期的企业调研设计典型工作任务。以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完成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做到了“学中做,做中学,理实一体”。

(3)政、行、企、校合作,共建教学资源。与成都市国、地税;四川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各行业财务部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共拟培养方案、共编特色教材、共设教学计划、共建实训资源,以税法及成都市地方性税收规范作为教学知识体系。突出地方性税务特点,及时更新税务规范及要求。以行业要求作为教学重点及教学方向的指导。突出行业企业要求,用最新的企业业务作为案例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

(4)工学交替进行,理实同步完成。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采取校内实训、校外实战,从实训到实战工学交替的设计思路。校内为此建设了“税务服务大厅”、“企业纳税实训室”、“天润会计事务所”三个实训教室。校外与近30家企业及成都高新国税、地税有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全方面了解税收知识,掌握计税技能、纳税程序。通过校内实训及校外实战,使学生更全面、准确的掌握专业技能,使学生更深刻、完善专业知识,使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及自学能力。达到“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专业培养目标。

三、教学的组织安排与实施

1.从难到简,带二放三。

在五个学习板块中,板块一为基础入门,板块二为重难点。制造业的涉税业务是最全面、最广泛的。考虑到基础性和全面性,将涉税基础和制造业放在前两个板块。前两个板块由教师手把手的带着做业务,照顾到知识的全面性、操作的完整性。而后面的板块三、四、五由学生通过总结、查询、讨论的方式自己完成,教师只做评价工作和协助工作。整个教学过程为:“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

2.过程导向,任务驱动。

案例教学,教学案例由行业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整合而成。教育顺序以规范化工作流程为导向,尊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将复杂的业务分为不同的任务,较难的任务下设子任务。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以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

3.项目自测,产学结合。

建立项目自测题库,以税种为测试板块,由简到难。既可帮助学生课后自检知识框架,又可复制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更深更难的问题。

产学结合,建设经营性实训室。每月月底由实训指导老师带领同学到税务局现场报税和网上报税。同学们亲自为真实的企业报税,完成从实训到实战的跨越。到目前为止,已有近百家企业由我校专业学生报税。

四、教学改革发展建议

1.深化“政、行、企、校”合作机制

鉴于纳税规范的地域性差别,深化专业与政府(国税、地税部门)、行业(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中小型企业财务部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能加强我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建立稳定的政行企校教师资源库。拟定5年制校内专职教师培养方案,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加强经营性实训室的建设

会计专业学生在实习中最大的障碍是无法解除核心财务信息,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强建立经营性实训室,将课堂搬入公司,将公司作为课堂。以企业真实业务为案例,教、做、学、练同时进行。目前我专业虽已建立了两间经营性实训室,但暂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还需增加。

3.尽快进入教考分离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教考分离的实施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避免了老师自己授课、自己出题、自己改卷的流于形式的考核方法。将考核方法规范化、标准化。

4.资源库的完善

响应教育部“十二五”计划,应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除了以上提到的教师资源库外,还应建立特色教材资源库、讲义资源库、项目实训资源库、综合实训资源库、交互式模拟平台等。

参考文献

1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文件[S]

上一篇:浅谈金属类物体整体分离痕迹的分析检验 下一篇:关于提升高校科研人员创新水平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