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农向城整改措施

时间:2022-10-20 09:13:29

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人。但据笔者与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交流,他们都说,就算调他到哪个县直机关去当名普通办事员,也比留在乡镇当名党政副职强,还戏称“宁变县直机关一滴水,不做乡镇基层一桶油”,一些通过公务员选调和从部队退伍安置到乡镇工作的年轻干部也后悔自己当初“入错了行”,见到同学战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乡镇工作。当前乡镇干部这种厌农(农村基层)向城(县直机关)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

之所以会存在上述现象,笔者认为,这既有广大乡镇干部思想认识偏差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则是体制方面的原因和迫于现实的无奈造成的。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常年奋战在农村一线,条件差,压力大,矛盾多,待遇低,生活没规律,安全没保障,时刻处于“上级压,群众顶”的两难局面中。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不得不将年幼的孩子扔给亲朋好友,等孩子入学了再请年迈的父母到家中照料或干脆送去全托,至于成绩好坏则只能凭各人的天赋和自觉。他们永远对爱人欠着一份情,为亲人揪着一颗心,许多乡镇干部只能在“进城(机关)无路,提拔无门”的悲观情绪中坚持工作。然而,时下社会上一些人及部分媒体却以偏概全、对乡镇干部的认识片面化,放大乡镇干部的缺点,甚至出现许多故意丑化乡镇干部形象的言论,如把乡镇干部说成“四子”干部(转一圈子,看一阵子,喝一顿子,捞一把子),“四板斧”干部(拆屋梁、挑口粮、赶猪羊、抓婆娘),群众则“防火防盗防乡干部”,让乡镇干部听了更觉寒心,也使他们在亲朋好友面前自觉低人一等,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安心在乡镇基层、向往调到县直机关工作也就是人之常情了。

乡镇干部“厌农向城”的情绪任其发展下去,最终损害的将会是农村的各项事业和广大农民的切实利益,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和改善:

一是要尽力为乡镇减负,减少乡镇干部对农村基层的离心力。各级党委、政府在下达经济建设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实际,切不可为追求高指标,让乡镇干部感到完成无望,只好消极对待。对于乡镇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尽量只提指导性意见,限期解决;对于乡镇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上级党委、政府必须尽快研究,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和办法帮助乡镇加以解决。

二是要适当下放必要的调控职权,强化乡镇党委、政府的权威性。上级党委、政府应给予乡镇党委、政府必要的人、财、物权和自主决策权,增强乡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上级职能部门对基层直属单位的管理,要充分听取和尊重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上级党委、政府在给乡镇派任务、压担子的同时,还必须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是要健全激励机制,提高乡镇干部对农村基层的凝结力。如给乡镇干部发放山区津贴,对在农村基层连续工作达到10年以上的乡镇干部给予适当的浮动工资,以后每增加5年提高一个档次,在偏远山区乡镇的还可适当提高比例或降低任职年限;对那些长期在山区乡镇工作的同志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鼓励,如有的地方规定,连续在乡镇工作满15年以上的可上套一个行政级别或职务级别;在乡镇换届提拔干部时,要优先考虑那些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有较扎实的基层工作经验的乡镇干部,从而激励乡镇干部安心基层,献身农村。

四是要尽力为乡镇干部排忧解难,通过关心爱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乡镇干部的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问题,应全县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如每年可从企事业单位的招工指标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奖给那些在乡镇连续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其子女(配偶)又符合招工条件的干部,解决其子女家属的就业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消除乡镇干部的心理失衡;对夫妻双方都在乡镇工作的,为解决其子女就学问题,根据双方工作情况,经协调,可将条件成熟的一方进行调整,帮助解决子女教育的难题,让他们感到组织的温暖。

五是要加大县乡干部的交流力度,增强乡镇活力。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框架下,县乡干部的交流频率很低,往往局限于党政正副职之间的流动,一般干部之间很少进行交流。许多乡镇干部在乡镇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路子则可能呆上一辈子,时间干长了,希望却渺茫了,积极性也降低了。因此要出台政策,明确规定乡镇干部在农村基层连续任职达到一定年限后可申请交流到县直机关工作,县直机关(除部分业务性强的单位)一般干部提拔后必须先到乡镇工作一定年限,新选调的公务员必须先到乡镇基层任职,县乡干部对流锻炼等,从而形成县乡干部交流的良性循环,使乡镇干部能安心在农村工作。

六是要加强正面宣传,优化舆论环境,提高乡镇干部对农村基层的向心力。乡镇干部长年奋战在农村一线,生活艰苦,工作艰难,他们的工作应得到全社会的肯定与尊重,他们的功过应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公正评价。上级党委、政府和新闻媒体要正面宣传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崇高品德,反映他们创业绩、留政绩的忘我精神,营造一种献身农村、扎根基层光荣的社会舆论大环境。同时也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他们安心农村,多为农民办实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联系。对那些肆意打骂执行公务的乡镇干部的事件,应严格依法查办,保障乡镇干部的人身安全,绝不允许“群众打干部,有苦无处诉”的现象再发生。

上一篇:三村建设推进会讲话 下一篇:科学发展关系处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