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须注重三个结合

时间:2022-10-20 08:48:46

建设生态文明须注重三个结合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对工业主义和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环境灾难和社会危机的反思和批判中,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新生态范式,促生和象征环境社会学的诞生。环境社会学强调人类虽然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突出特征,但他们仍然是全球生态系统中互相依赖的众多物种之一,生态法则对于人类来说不可能改变。离开了对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环境与社会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机制的研究,我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方向和未来。

自国家批准三江源总体规划、投资建设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青海明确并实施了生态立省战略,着力在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内涵丰富的经验。

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看,建设生态文明的“青海实践”,体现出对生态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安全与人民幸福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和有效把握,其深刻性、开拓性、丰富性主要表现为:

――深刻认识到青海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的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这种生态定位和生态立省战略,同时意味着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未来的深刻认识。保护好生态,是青海对国家和人类、对子孙后代肩负的重要责任。

――坚持生态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相结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以产业基地为载体,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融合发展,上下游产业深入对接,逐步构建起集聚发展、互为支撑的循环工业体系;围绕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培植品牌,提高科技水平,走规模化、有机化和生态化的路子;围绕传统林业转型升级,在积极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量的同时,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努力实现因林而绿、因林而美、因林而富。事实证明,突出和强化传统产业的生态性和社会性,并不会阻碍产业的发展,相反使这些产业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突出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会改变传统经济结构以及生产方式,而且会影响农牧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青海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和生活方式选择权。在生态移民和城镇建设中,全面考虑后续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及农牧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同时,创造了新的就业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协议保护”和生态公益岗位。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签订相关协议,传统的农牧民进入生态公益岗位,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实现了生态管理的本地化和社区化。这种创造性的社会管理形式,因其本地性和透明性,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热情,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归结起来说,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立足点是把中华民族未来与青海自身发展、生态建设与社会发展、政府意志与人民积极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和舞台,同时也将集聚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力量。

(作者为社会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责编/王志远 美编/于珊

上一篇:小体量高原生态经济正浮出水面 下一篇:浅谈计算机在数学课堂中的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