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阅读活动中注意稳定性培养的策略探索

时间:2022-10-20 08:21:43

小班幼儿阅读活动中注意稳定性培养的策略探索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注意的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笔者发现,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身心发育还不完善,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因此,如何调整小班幼儿阅读活动中注意的稳定性,就成为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在孩子们的阅读活动中,笔者及时记录下他们阅读的行为细节,发现影响小班幼儿阅读稳定性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读本的影响

片段:范亦然最后一个站在了图书架前,他翻了翻《伊索寓言》,然后放下来,再看看《汽车世界》《学儿歌》两本书,又放下来,我问:“范亦然,你选好书了吗?”他看了看我,拿了一本《动物世界》坐到了位置上。他快速地翻看了《动物世界》,就夹着自己的书坐到了张天翼的身边,问:“我能看你的书吗?”张天翼带他一起看书。我问范亦然:“你为什么不看自己拿的书?~剩下的书都是我不喜欢看的书,我就想看《迪迦奥特曼》!”

分析:幼儿对本班的图书书目有一定的了解,对内容熟悉的图书,幼儿能调动已有的经验去观察、理解画面,发现画面中的其他内容,把画面的形象与记忆中的内容相对应,从而感受着阅读的乐趣。因此,幼儿对知晓相关内容或自己喜欢的读本会“情有独钟”。

(二)同伴的影响

片段:旺旺在书架前选择了一本《迪迦奥特曼》,他坐到位子上兴奋地告诉同伴刘祖高:“快看!我看的是《奥特曼》哎!”“我看的是《白雪公主》。”旺旺坐下来安静翻阅,刘祖高手指着画面,边看边说:“呵呵!白雪公主遇到小矮人了!皇后来了!还带来了一只红苹果。”旺旺马上探过身来,问:“在哪儿?在哪儿?快给我看看!”

分析:小班幼儿在阅读时,喜欢自言自语,同时,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受同伴的干扰。旺旺在听到刘祖高说出故事的精彩情节时,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别的读本上,甚至与同伴合看一本读本。

(二)环境的影响

片段:医院里的一位小病人彭艺走到阅读区来了,她对管理员说:“我想看看书,待在医院里没有意思。”管理员宁宁给了彭艺一本书:“这里是阅读区,你不能过来的。”这时阅读区的大多数幼儿抬头看彭艺。一会儿手抱娃娃的康康跑过来说:“给我看本书好吗?我想给我的宝宝讲一个故事!”阅读区的大多数幼儿又抬头看康康。旺旺一下子跑到康康身边,说:“我也来给宝宝讲一个故事,好不好?我们一起讲!”

分析:从物质环境的创设来看,活动室活动区域的设置应该丰富些,以满足不同认知方式的幼儿对活动的需求。尤其是在幼儿入园之初,提供与幼儿认知方式相适宜的活动,可使幼儿在幼儿园感到安全和舒适。但小班幼儿由于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注意容易分散,因此活动室里安静的活动区与喧闹的活动区要分开,以减少无关刺激对幼儿的影响。比如,吵闹的环境让阅读区的幼儿无法安静看书,天模仿的幼儿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说话嬉闹中来。

二、保持小班幼儿阅读稳定性的策略

1 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图书。学前儿童审美联想类型主要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接近联想是指事物之间在时间、空间上相邻近所引导的联想;相似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因而,幼儿的阅读内容应从反映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题材人手。同时,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易受形象大、色彩鲜艳的图片所吸引。《幼儿画报》《早期教育》家教版等读本,每页上一般只有一幅画面,且主体形象大,色彩鲜艳,因此更受小班幼儿的青睐。另外,目前与电视中正在上演的动画片相关的图书也是首选。

图书的开本、折页等也是影响幼儿注意力和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喜欢大开本、带有折页的读本,或者画面有冲击力和神秘感的图书。比如,我班有一读本《闲不住的小鱼》,当小鱼迪迪游进了大鱼的肚子里的时候,画面就以黑色作为底色,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洞口”的又大又黑。同时,画面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立刻就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无限想象的空间。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成人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图书,逐渐培养幼儿从无目的到有目的选择图书的能力。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幼儿身心的图书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幼儿所读图书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应注意随时对孩子的阅读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和引导,使他们的阅读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 采用皮亚杰式提问。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要点是强调为幼儿创设一个他们自己学习和发现的环境。对于小班的幼儿。我们常常使用“归类性”问题和“假设性”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小班幼儿往往会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启发和拓展幼儿的思维,强化幼儿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比如,在阅读《小红帽》时,教师可以提问:“假如你是小红帽,你会怎么对付大灰狼?”在看图讲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小朋友想想看,萝丝一路上会趾到谁呢?它会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话呢?小动物又会对萝丝说些什么呢?”这样的提问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自由思考,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有话可说,也让阅读变得主动。

3 强化读本中优美的词汇或重复的段落。斯金纳在《言语行为》一书中广泛应用“强化”一词来解释各种言语行为,并提出“自动的自我强化”这一概念。读本中的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并根据幼儿的言语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表述,因此当幼儿听教师讲这些故事时,不仅觉得生动有趣,也愿意尝试模仿。尤其是教师在讲故事时,用抑扬顿挫的言语强化读本中优美的词汇或重复的段落。不仅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促进幼儿顺利地从“听故事”过渡到自己“讲故事”,体验到自我的成就感和胜任感,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动机。我曾经跟我班幼儿一起读一本读本《婴儿画报》,里面有一篇故事《彩虹》,故事的最后说:“哦!原来彩虹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呀!”我抓住了里面“红橙黄绿青蓝紫”几个颜色的名词以及“五颜六色”和“五彩缤纷”两个形容词,反复带幼儿学习,他们觉得很美,很喜欢这些词语。当幼儿自己在阅读读本时,总是很期待地等着读到最后,很高兴地读完读本。

4 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所谓有意注意是指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对活动任务的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那么,为完成这项活动所必需的一切越能引起有意注意。为了引导幼儿的有意注意,教师在请幼儿看图画书之前,可以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如在《国王生病了》时,我为了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先出示第2、第3页图,引导幼儿对画面符号的关注和理解。并提问:(1)国王怎么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符号表示什么?(2)你生病的时候医生怎么帮助你好起来的?(3)国王的医生在哪里?他手里拿的是什么?等等。

5 运用朗读的方法让幼儿学习。朗读是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不少父母发现。在自己朗读的同时。孩子也开始试着跟随一起朗读。幼儿的这种模仿具有很高的价值,正是通过这样的模仿,最终过渡到自己主动读故事。幼儿在大声模仿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力比较集中,不但能较好地理解读本的内容,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其语言。而且还能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为此。我们在进行集体故事教学时,在教师朗读的基础上。在教室的一角开辟了一个读书区,结果发现愿意进入读书区的幼儿人数在不断增加,而原来阅读区的幼儿在渐渐减少。

6 给予幼儿多通道的表达空间。在阅读活动中,不少教师会让幼儿来说说自己阅读后的所感所想,但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不仅难以做到,甚至连基本的完整讲述都不会,因此这样的阅读环节,常常让他们难以完成,也难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此时,多通道的表现方式如绘画、表演等就成了他们最适当的表现方法。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这些表现方式,幼儿不仅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来再现故事的画面,增添幼儿对故事内容的情感体验,而且在活动中的注意力、持久性明显提高。

7 培养幼儿完整阅读一本书的习惯。一本完整的图画书有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封底等。指导幼儿完整、有序地看图书,有利于培养幼儿在阅读活动中注意的稳定性和对阅读活动的坚持性,从小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阅读活动中要帮助幼儿了解图书的基本结构(封面、书名、目录、页码、扉页、封底等);教会幼儿按页码翻书,逐步掌握一页一页翻阅的方法,并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懂得爱书、护书、会整理书,等等。

总之,在小班阅读活动中关注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能让阅读的过程变得生动而有效,从而提高幼儿阅读的质量。为幼儿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幼儿园演出切莫商味浓 下一篇: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欣赏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