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治验概论

时间:2022-10-20 08:18:06

关键词 风疹 治验 辩证论治

风疹是春秋季节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瘾疹”,它是一种由病毒引发的全身性发疹性疾患,如发于婴儿及儿童,以3~5岁多见,相互传染而得,潜伏期1~3周,1次罹患,终生免疫。

风疹或称风痧,古称“瘾疹”。中医文献早有记载,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指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其特征是瘙痒性,风疹,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如发生在眼睑,口唇等疏松部位,水肿特别明显,则称“游风”。性质与“瘾疹”相同,本病其他年龄也可发生,男女皆可患病,本病的病因多由外感风热时邪,与气血相搏,郁于肌表,发于皮肤所致。

辨证论治

风寒型:皮疹色白,遇风遇冷加剧,得热则减,多冬季发病,苔卜白或薄白而腻,脉迟或濡缓。

风热证:皮疹色赤,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多夏季发病,苔薄黄,脉浮数。

气血两虚证:风疹反复发作,延续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则发作加剧,神疲乏力,苔薄舌质淡,脉濡细。

本病病因复杂,总由禀性不耐,机体对某种物质敏感所致,可因食物,药物,生物制品病灶感染,肠寄生虫而发作。或由风寒所致营卫不和,或日久表虚而外之气不固,寒邪侵袭所致;风热之邪客于肌表,伤及营卫,营卫不和,郁于肌肤,外不得透达,内不得疏泄而致;或血分有热,血热生风所致;血虚之人肝失所养,则风从内生,血虚生风所致。

治疗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疏风清热,调补气血,宜防风通圣散合八珍汤加减,辨证分型,是为治疗而进行的分别论治而已,而在临床上往往无法明确划分。辨病和辨证常常相辅相承。皮肤病的外在表现是脏腑机能失调的病变,通过辨证,找出病因,在临床上确立标本兼治的原则,用整体观观察疾病的发展规律,发病机体内在环境,增强机体适应性,辨证求本,祛邪和营卫,恢复病变的肌肤,以达治本之目的。

鉴别诊断

麻诊:发疹时伴发热,喷嚏,流涕,咳嗽等全身症状更为明显,眼睛发红,口腔粘膜有灰白色麻疹点(科氏斑)疹出较慢,3~4天后才遍布全身,手掌足底部均有,发疹期有严重中毒症状。皮疹消退后,有糠秕状脱屑。

猩红热:发疹前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咽喉痛及草莓舌是其主要特征,皮疹为全身性弥慢性猩红色斑点,消退后有显著脱屑。

婴儿玫瑰疹:亦发生于婴幼儿,突然高热39~40℃,3~4天后,体温突然降至正常,全身出现细小密集玫瑰色斑疹,再经1~2天后,全部消退。

药物性皮炎:发病前服过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物史,皮疹突然发生,颜面及手臂部位较多见,一般无发热及喷嚏、流涕、咳嗽、咽痛等证。

讨 论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症发生多由素体阴虚,卫外不固,复感风寒邪气,治疗上采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固本散寒,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蝉蜕、苦参,丹皮、地肤子、土茯苓、白芷等。根据辨证分型进行对症治疗,达到祛除风邪之目的。

上一篇:流行性出血热合并严重肝功能损害1例 下一篇:心理护理对癌症患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