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会话中的附和的界定与形式研究

时间:2022-10-20 07:20:32

汉语会话中的附和的界定与形式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学界关于附和界定的争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重新界定附和并确定其认定基准。从而根据认定基准从语料中识别并归类出汉语附和的六类基本形式。

关键词:附和 界定 认定基准

会话是需要双方协作完成的行为。在说话者行使发话权期间,听话者所表达的与说话者信息共有的支持性反应即为“附和”。

一.附和的研究起源

附和(あいづち)在日语中最为常见,日语最早将附和作为感叹词的一种功能研究。1980年代开始会话分析盛行,作为会话中听话者特有的言语特征的“附和(あいづち)”也自此得到了日语学界的广泛关注,从会话分析的角度被作为单独的一类进行研究。

汉语中也存在类似于日语“附和(あいづち)”的现象,国内首先关注该现象的是外语研究者们,其后衍生到汉语中,但至今称呼不一,有“简短反馈语”(何安平,1998)、“反馈项目”(吴平,2001)、“附和”(匡小荣,2000),可以说是对同种现象的不同阐释。总体来看,汉语关于附和的关注度比较少,大多数著作没有提及。

目前有关汉语附和的研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各家对于附和的界定、判定基准等存在不少矛盾,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附和界定的争论

1.附和形式特征的争议

水谷(1984)认为附和指的是谈话途中由听话人发出的促使谈话进行的信号,也包含重复说话人话语的“强调性表达”和总结说话人话语的“总结性表达”,但不包含应答类表达。刘虹(1992)也认为附和“不充当对答结构的引发语”。

而杉户(1987:99)则认为附和指以应答词为主的词语,包括重复先行话语的表达、单纯的反问表达、感叹的表达以及笑声。Duncan& Fiske(1985)在研究英语的附和时也将语句续补、请求澄清、简短重述作为小类研究。

2.附和功能特征的争议

小m(1986:45)将附和的功能描述为听话者对于说话者的发话主动做出回应,不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只单纯表达倾听、理解等功能。

但是堀口(1997)并不同意小m(1986)认为附和不表达肯定或否定判断的观点,将“表达同意”、“表达否定”纳为附和的功能,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ザトラウスキ` (1993)、メイナ`ド(1993)。

3.附和分布特征的争议

附和的发话主体是听话者,这一点几乎不存在异议(水谷1984,小m1986,黄衍1987等)。但是在难以判断谁是听话者的情况下,就很难确定是否为附和。比如分布在话轮转换开头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和说话者使用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是否属于附和,メイナ`ド(1993)、Clancy等(1996)、(2002)等对此有不同看法。

关于附和界定争议,也导致了很多情况下难以区分附和与类似的其他概念。

接下来在文献和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并给出附和的定义和判定基准。

三.区分类似附和的其他概念

1.填充语中类似附和的表现

填充语(フィラ`/filter),即为说话者填充部分话语的语音现象和词语,不具有命题内容,且不与其他话语构成应答关系、接续关系(山根2002)。虽然填充语和附和有着类似的表现形式,并且语言形式都通常十分简短,不具有命题内容,但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①主体不同:填充语主体为说话者,附和为听话者;

②功能不同:填充语体现说话者搜索词语、思考表达的过程,附和体现听话者对说话者的理解和支持;

③分布不同:附和只出现在话轮中或话轮结束,但填充语可以出现在话轮开始。

填充语例

(1)CS1:有一种活动就是*[嗯],一排人站在这里,然后会有以下的步骤,每个人负责不同的分工。

2.相邻语对(adjacency pair)中出现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

在言语交际中提问/请求―应答构成相邻语对,Dunca& Fiske(1985)将请求澄清(requests for clarification)归为附和的一种,杉户(1987)也认为附和包括应答性词语。黄衍(1987)对此持有争议。我们认为,附和是“说话人形式发话权期间听话者的反应”,通常不当做话轮处理(黄衍1987)。而在相邻语对(Schegloff& Sacks 1973)中现的类似于附和的表达都是已经表现出一个话轮的性质,因此都不应视为附和。比如,要求说话者作出回答、确认、说明的话语,以及对说话者的询问、请求、建议作出的应答语均不是附和。

应答相邻语对例:

(2)CS2:你那个,就是说书法和笛子都是可以的,是吧?

CH2:*[嗯]。

请求相邻语对例:

(3)CS3:中华才艺,我可以给他们写书法。

CH3:*[哦(ó)]?

CS3:而且会吹一些民乐,笛子什么的。

以上例子中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均不是附和,而是属于相邻语对的第二部分,属于单独的话轮,我们认为附和不具有表达疑问或应答的功能。

3.话轮转换开头2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

对在话轮转换开头出现的语气词是否属于附和一直存在争议。メイナ`ド(1993:58)认为此类语气词的出现伴随话轮转换,原先的听话者已经变成了说话者,因此话轮转换开头的语气词不应视为附和。但Clancy,Thompson,Suzuki&Tao(1996)将出现在话轮转换开头的语气词作为听话者反应(reactive tokens)的恢复型附和(resumptive openers),认为其属于广义的附和。

本文同意メイナ`ド(1993:58)、(2002)的观点,认为,这种话轮转换开头的语气词虽然形式上类似于附和语,但其“接收+预告”的功能已超出了附和原本的功能,在语料中应该予以排除,例如

(4)CS4:觉得可以试图去欣赏和理解这个层面,我是这样觉得的。

CH4:*[嗯],那我这个其实不是属于特别敏感的。

4.说话者使用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

在话轮转换相关处3(TRP),会出现听话者与发话者同时不愿接过话轮,用几对没有实质内容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来推让发话权的现象。

但由于此时话轮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因此说话者使用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并不能看成附和。这种用类似附和的表现来推让发话权的现象在日语中很常见,大浜(2000)认为这是日语说话者为了避开话语主导权而使用的谈话策略。在汉语语料中没有发现此类现象。

5.附和是否能表示否定

各家各派对附和是否具有“表示否定”的功能见解不同。堀口(1997)将其命名为“否定的信号”,ザトラウスキ`(1993)在其关于附和功能的分类中虽然设立了“表示否定”的类别,但仅限于“否定致谢和致歉”这一范围。メイナ`ド(1993)则认为附和没有“表示否定”的功能,例如:

(5)C:正好你们两互补,因为你韩语特别棒,四级嘛

B:*[没有没有]

C:一共六级,四级已经是中高级了。

本文认为,例(10)这类情况多是在说话人表现感谢、道歉时出于礼貌做出的回应。意在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已经超出了附和的基本功能,因此附和没有“表示否定”的功能。

四.附和的重新界定和认定基准

在分析了前人研究中的问题点并区别了附和与类似概念的关系后,本文将附和定义为:附和是说话者在行使发话权期间,听话者所表达的与说话者信息共有的支持性反应。

由此可以归纳处附和的主体特征(由听话者发出)、形态特征(形式简短)、分布特征(说话者行使发话权期间)、功能特征(表达信息共有)。

相应的,本文列出四条附和的认定基准,必须同时满足这四条才能视为附和:

①必须由听话人发出;

②形式简短,不提供内容上的新信息;

③在说话人行使发话权期间,不以夺取话轮为目的;

④具有鼓励说话者保持话轮,表达倾听、理解、肯定等积极态度的功能。

五.汉语附和的形式分类

基于附和的定义从语料中识别出附和,我们发现附和既包括“嗯”、“哦”等不具有词汇意义的语气词,以及“是”、“对”等具有词汇意义的实词、也包括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非附和词的形式。因此我们从形式的角度对附和进行分类研究。

①确认类语气词:表示对信息的接收的确认类语气词,如“嗯”、“哦”,包括长音、重叠形式(如“嗯嗯”、“哦―”)。

(6)CS:他是自行车协会的[哦―],他今年五月份好像去了青海湖。

根据象似性(iconicity)理论中的“量的象似”原则(Haiman,1985),形式越长所实现功能的层次就越高,强度也更强;重读形式的功能较轻读形式的层面更高,强度更强。因此,使用确认类语气词的长音、重叠形式,往往比单用形式强度更强。

②表态类语气词:表达惊讶、感叹等情态的语气词,如“啊”、“哇”、“ほ`”、へえ”等、包括长音、重叠形式。

(7)CS:但是我外语不行[啊]英语不行,韩语就更不会说了。

③确认类实词:表达理解、肯定的确认类实词主要分为两类,即表达[+理解]语义的实词,如“知道了”;表达[+肯定]语义的实词,如“是”类、“对”类、“确实”。

(8)CS:就相当于志愿者,把大家组织到一块儿,[对对对]一起,进行一些游戏啊什么的。

④表态类实词:吴平(2001)在研究汉语反馈语时将表态功能分为五个次类,表同意、表疑问、表确认、表惊讶、表其他。在前面的研究中,本文已经区分了“提问/请求―应答”的相邻语对与附和,认为附和不具有表示应答或提问的功能,因此附和的表态功能主要为表评价、表惊讶。

(9)CS:哦,我来咱们学校就参加那个自行车协会,然后我就跟他们出去过一次,都是一天骑着一百多公里[不错],出去过好几次了。

⑤重复:指说话者话轮进行时,听话者将说话者的已发话内容进行部分或全部重复。一般是重复简短的单词或短语,也有重复短句的情况。

(10)CS:他们说的外国人讲的博尔特,他们直接给我们说那个尤赛恩博尔特[尤赛恩博尔特],咱们中国人一般直接说博尔特。

⑥插话:包括抢先发话和补充发话。

抢先发话是指说话者话轮未结束时,听话者预测说话者即将说出的内容并抢先说出。水谷(1984)最早将其定名为“先取り(抢先发话)”并视为附和的一类。它与打断的不同之处在于,抢先发话不影响说话者话轮的继续,它的意图仍是希望听话者继续话轮。

对说话者的发话内容进行补充、添加的听话者附和行为,我们称之为“补充发话”。同样,补充发话也不影响说话者话轮的继续,其目的在于支持听话者继续话轮。

抢先发话例:

(11)CS7: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时候感受的文化冲击。

CH7:[外国人]

补充发话例

(12)CS8:我知道那边过来的学生很好,可以外加英语解释,所以很容易解决。

CH8:[英语都会说]

听话者作为附和的插话常会与说话者发话重合,其目的在于支持说话者继续说下去,必须不影响说话者话轮进行。

六.小结

本文主要整理并分析了目前汉日学界关于附和界定的争论,并在解决这些争议的基础上重新定义附和,确定了认定基准。根据认定基准从语料中识别并归类汉语附和的六类基本形式。关于附和的功能和分布情况,是在附和这个新领域的下一步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何安平.英语会话中的简短反馈语.现代外语,1998,第1期.

[2]黄衍.话轮替换系统.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01期:16-23.

[3]匡小荣.交谈中的附和现象.修辞学习,2000,第3期.

[4]刘虹.会话结构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大浜るい子.日本Zのタ`ン交替とあいづち:母Z者と学者の比^をとおして.u大学教育学部o要49,2000.

[6]ザトラウスキ`,ポリ`.『日本Zのの造分析DD嵴Tのストラテジ`の考察くろしお出版,1993.

[7]小m千Q子.「相づち使用のgBD出FA向とその周xD大|文化大学Z学教育研究所『Z学教育研究集3号,1986,43-62.

[8]堀口子.『日本Z教育と会分析くろしお出版,1997.

[9]水谷信子.「日本Z教育におけるし言~のgB『金田一春彦博士古希念文集2,三省堂,1984,pp.261-279

[10]Clancy P,Thompson S,Suzuki R,Hongyin T.The Conversational Use of Reactive Tokens in Three Pacific Rimlanguage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

1.本文采用的语料为笔者独立收集整理。本文调查对象为中日大学生各四男四女,互为同学或朋友关系,事先参与会话的人并不了解这项研究的目的,事先只是被告知尽可能地遵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

2.话轮(turn)是Sacks, Shegloff & Jefferson(1974)提出的理论概念。话轮转换开头即为原听话者转变为说话者后进行发话的开始部分。

3.话轮转换出现在话轮转换关联处,即某个话轮可能终止的位置上。

(作者介绍:李娜,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任务教学法在口语课堂上的应用 下一篇: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德伯家的苔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