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尘世竞相逐,笑问老君求长生

时间:2022-10-20 07:17:44

摘要:在唐代小说中,扬州历来被描述为一个灵异的城市,被赋予了“长生” 这一意象。但是这一意象的产生是有其社会和思想基础的,本文就其产生的社会和思想基础试做浅析。

关键词:唐代小说;扬州;长生;富贵;神仙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07-02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在中国,城市的产生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期的先民只是据穴而居,并不知城市是何物,正如墨子所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城市开始出现,其功能也不断完善。中国古代封建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汉唐明清四个高潮,但是,只到唐代,城市生活才开始真正影响小说创作,并作为小说反映对象。前代城市的发展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小说这一文体还未发育完全。到了唐代,小说的创作已趋于自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在纷繁的唐人小说中,扬州作为一个具有“长生”意象的城市被多次给予描绘。

在唐人的小说中,扬州一个灵异的地方,是众多求仙者以及仙人的暂居地,可以说,在唐人的观念里,扬州已经成为人间与仙界联系的桥梁。如《张李二公》、《刘商》、《张老》、《南柯太守传》、《裴谌》、《卢李二生》等,都是以扬州为背景的神仙故事。

《裴谌》与《张李二公》同是写时人修道求仙的故事。《裴谌》此篇写的是裴谌与王敬伯、梁芳同学道于白鹿山,后因梁芳卒而道未成,王敬伯因馁弃修道下山,复官于旧籍。裴谌未为所动,坚持苦行修道,后终得道,“与山中之友,市药于广陵”,在王敬伯一次巡视淮南的途中,偶遇裴谌,并受邀访其家,只见“初尚荒凉,移步愈佳。行数百步,方及大门,楼阁重复,花木鲜秀,似非人境。烟翠葱笼,景色妍媚,不可形状。香风飒来,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不复以使车为重,视其身若腐鼠,视其徒若蝼蚁。”裴家雅致奢华之极,恍若仙境,非凡间所应有,让王敬伯自见形秽。裴谌招待王敬伯的宴席也奢靡非凡,“四青衣捧碧玉台盘而至,器物珍异,皆非人世所有;香嘉馔, 所未窥。既而日将 ,命其促席,燃九光之灯,光华满坐。女乐二十人,皆绝代之色,列坐其前。”裴谌甚至将敬伯妻赵氏慑来伺酒,可见裴谌得道后的神通极大,与半途而废追求尘世富贵的王敬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在小说中将裴谌的仙家描写得比人间的富豪之家更奢华,更富丽,并且其所食所用皆为人间所未有所未见。在得道的裴谌与重权的王敬伯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裴谌的成仙于凡间的重臣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裴谌不仅有神通的道法,可以使他很轻松地享受到凡间的极奢的生活,并且,还可以长久地享受这种生活。可见,在唐人心目中的神仙,并不否定世俗的一切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比世俗享受更多的荣华和享受;并且,他们祈求长生,希望永久地占有他们已得到的一切,这也正是当时唐代社会希求长生普遍心理的反映。

同时,扬州也是神仙在人间的暂居所。如《张老》所载,张老是扬州六合县的的灌园老人,想要娶邻居韦恕的女儿,但是,韦恕因他又老又穷,不想将女儿嫁给他。于是就为难张老,要求他拿出重金以作礼金。韦恕原本以为张老会知难而退,没想到他却一下子就拿出了规定的数额,韦恕只好将女儿嫁给了他。后来,张老移居天坛山,后韦氏大兄拜访之时,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水北朱户甲第,楼阁参差,花木繁荣,烟云鲜媚,鸾鹤孔雀,徊翔其间,歌管廖亮耳目。”“铺陈之华,目所未睹,异香氤氲,遍满崖谷。”俨然仙境,在大兄离去之际,张老又奉二十镒重金以赠。最后,张老与其妻云游于蓬莱胜境,不知所踪。至此,世人始知张老为神人。在小说里,扬州是仙人降临的地方,也是神仙与人间联系的中转站。既然如此,那么,在扬州遇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刘商》写道,刘商修道求仙,以病免官,在扬州遇到一个卖药的道士,二人在酒肆相见甚欢,道士送给他一个药囊,并戏吟道:“无事到扬州,相携上酒楼。药囊为赠别,潜在更何求。”后来,刘商服食此药,“顿觉神爽不饥,身轻醒然”。于是,他便云游四方,成为了长生的地仙。《卢李二生》也是如此,卢李二生同时修仙,而李生中途放弃,卢生最终修成正果,成为神仙。后来,李生无端端受难,欠官家巨款,不得脱身。也是在扬州,他们相遇了,虽然初次相见之时,卢生颇显平凡和普通。但是,当李生拜访卢生宅时,此时的卢生已然换了一副模样,“星冠霞帔,容貌光泽,侍婢数十人,与桥下仪状全别。”已然是超于世外,富贵伟岸的仙家形象。当知道李生的窘境时,卢生不仅为他成就了一门好姻缘,还为他偿还了所有的官债。可见,神仙过着相当富奢的生活,他们吃的用的非常华美,身边总有绝色仙子服侍,并且,他们总能很轻松地拿出在凡人看来是很巨额的财货。如此舒适安逸的生活,谁人能不眼羡,谁不想去追求呢。

这些成仙故事的发生地都在扬州。繁华之城扬州成为了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成为了存在于人间的仙境。小说中成仙之人的成功反映了唐人对于神仙的信仰与追求。其实,神仙信仰反映了时人对于长生的渴求,神仙是一种超于时空的存在,是一种永存于天地的灵体,是长生意识的具化物。《南柯太守传》更深沉地表现了长生这一主题,主人公淳于棼在大槐安国可谓是权倾朝野,位极一时。但是,当这些权力与富贵远离他的时候,他只有孤独地等待死亡。在作者看来,富贵就像是一片浮云,一个迷梦。当浮云过后,梦醒了的时候,该何去何从呢?所以,只有抛弃一切修道求长生,才能永远攫住这些所拥有的一切。这也是唐扬州的小说最终要表达的普遍人生理想,即长生。

其实,长生主题在扬州小说中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层社会和思想原因的。首先,扬州是商业发达的繁华之都。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南与太湖相望,北与淮河相接,东临长江出海口,是南北交通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其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扬州不仅是大运河上的重要港口,也是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产自太湖流域的粮棉可以通过扬州运至北方,北方的各种物资也可以顺运河南下而来,国外的奇珍异宝亦可运至内地,所以,扬州的物资非常丰富,商业十分发达。并且,因为扬州滨海产盐的缘故,唐代的盐铁使便驻在扬州。盐铁向来是国家之命脉,是国用不可或缺的,对盐铁所征收的赋税是国家税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此重要的国家组织驻在扬州,对于扬州的繁荣无疑也有重要的作用。正如洪迈所说:“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干权利,”所以,在唐代的扬州,富商大贾较多,在两《唐书》列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中属于淮南道广陵郡(扬州)的人物就达到了二十五人,其中不乏名门望族,富商大贾。虽然,从人数上来看并不很多,但是相比之下,人数要远远多于长江中下游的其他郡县,扬州当时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唐代扬州的外部环境相对较稳定,安史之乱虽然使黄河流域富庶的经济地区倍受摧残,但是此乱并未波及到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下游的经济地区。因此,黄河流域的人口开始南迁,更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继续发展。也正是由于中原地区的残破,更显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富庶。权德舆就说过:“军国大计,仰于江淮。”

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唐代诗人的诗篇中一览当时扬州繁荣风光。卢纶诗:“千帆入古津”,祖咏诗:“云帆碍浦桥”,都可显示往来船只的众多以及水上运输的繁忙。杜牧诗:“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杜荀鹤诗:“夹岸画楼难惜醉”,城市建筑群的庞大和富丽都显示了扬州的发达和繁荣。李绅诗:“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扬州的夜景也是如此醉人,可见,但是扬州的的夜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张祜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在时人的眼中看来,扬州的繁华简直本身就是一个神话。扬州是当时顶尖的商业城市,正是这种厚实的经济基础为唐代扬州人的享乐之风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并且,扬州也是风流文士们耽于逸乐,讲究物质享受的地方,扬州小说多是文人们扬州生活的真实反映。在唐人心目中,以扬州这样的繁华之都为代表的大都会可与神仙们居住的仙界相媲美,所谓的仙界可能就与扬州无异。正如王建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平常日,犹自笙歌彻晓闻。”扬州风景如画,街市繁华热闹,酒肆笙歌阵阵,妓馆红袖飘飘,士女游人美如神仙,细乐悠悠,其景象恍若人间仙境,使人们不禁将眼前景与神仙们令人羡慕的自在生活联系在一起,大略仙境也不过如此吧。

就其思想原因来看,唐代是崇道颇甚的一个朝代。在开国之初,统治者为了提高自己的门第,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是“仙人之苗裔”,出于政治目的,崇道教为国教。唐代道教自开国皇帝高祖始,一直到玄宗时发展到了顶峰,道教教义得道了充分的宣扬。其时,道观广布,道士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道教的一些教义、信仰以及修炼方法也得以广播民间,神仙信仰作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就一并广传于民间诸家。除了信仰神仙和长生之外,唐代的多位统治者还迷恋炼丹方术,并长期服食丹药以求长生,对此信仰付诸实际行动,殊不知这些丹药都是对人体伤害甚烈的,正因为这样,唐代因服丹药中毒而死的皇帝就有好几位。据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唐太宗就是因为服丹药中毒而亡。统治者在拥有了天下之后,往往会希求万世千秋,霸权永固。于是他们就千方百计地寻求长生之法,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开了这一集体意识的先河,此后,每代的最高统治者几乎都狂热地追求永生,虽然,往往以失败告终。但是,这种修道求仙风气却慢慢由宫廷传到民间,神仙信仰在民间根固起来,并且,与穷人相比,那些富人对于长生的渴求更甚,因为他们妄图寿与天齐,永世尽享富贵荣华。这种思想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表现尤为明显,那么,在唐代,扬州就成为了这种思想传播和盛行最好的选择。扬州以其富奢和花月成为了文人们笔下令人向往的神仙之境,修道升仙的最佳选择。

正是在社会和思想双重原因的影响下,扬州才成为了富贵的温柔乡,成为了仙人的俱乐部。

参考文献:

[1](宋)李P等编.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上一篇: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下一篇:关于制约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