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去浮华觅真言

时间:2022-10-19 05:14:58

新课标不断倡导我们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的语文教材是阅读教学的典范,但同时也该意识到它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典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意在让学生乐于表达,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在这一要求的引领下,课堂小练笔应运而生,在小学课堂中形成了“蝴蝶效应”,深受老师们的青睐,尤其是在公开课中一度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在这一“蝴蝶”的影响下,课堂小练笔开始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成了课堂的点缀。那么,该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小练笔,寻觅那真正的语言训练呢?笔者将从“文本词语”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一、张弛之间,尽显词语张力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可见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它们是文本语言形象、情感的聚焦点,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词语的内涵,诱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潜心的词语感悟中展开练笔,而这也就是文本词语的张力美之所在。

例如,教学《孔子拜师》这一课时,我们便可以抓住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开展练笔:

教师出示说话练习,引导学生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进行想象说话,体会词语的内涵,然后再开展课堂小练笔,这既降低了练笔的难度,也让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练笔,提高了练笔的有效性。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也对词语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不同角度,彰显“哈姆雷特”之风采

莎士比亚的一部《哈姆雷特》,千人读之却不尽相同,因而诞生了这样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也一样体现在我们的课堂小练笔之中。如果教师关注不同的角度,也将有不同形式的小练笔,而这也正体现在对词语不同角度的选择之中。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选择了课文第四自然段进行小练笔。

教师在选择语言训练点的时候别有用心,选择的段落特点明显(总分总),选择练笔的内容也经过深思熟虑,与下学期《荷花》一文相连接。教师在进行小练笔时,把重点放在了写作方法上,关注了“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学生的描写比较顺利,但是普遍描写的比较单一。在经过讨论后,教师随后将练笔的关注点从句式转到了词语“全身、头上、周身、眼睛……”之上。关注这些词语可以在潜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在描写鱼的过程中观察角度不同,注意点也不同,这也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写作需要观察,而每位学生的观察可谓是各不相同,描写的内容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百度立“足”之点,觅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一词陶醉了多少人,但有多少人在陶醉之余能回首相望?我们的课堂小练笔有时候就像那不断往前奔跑寻觅的人,当我们偶尔停下来驻足回望,也许那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正等待在原地。词语静静地立足在文本之间,它们或位于文章之首,或位于文章之中,又或者位于文末,找准词语的立足点,也可以在百度之间找到练笔的那份不期而至的惊喜。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师首先分别从陶罐和铁罐的话语中感受陶罐的傲慢和铁罐的谦虚有礼,然后教师随机追问。

教师逐步让学生关注到提示语的位置变化,然后让学生明白提示语位置的不同,标点符号的运用也会不同。在此基础上进行对话的课堂小练笔,学生不仅关注到了对话描写,也关注到了提示语的运用及位置的不同,使句式更加丰富,比单纯的对话描写更加充实。

实践证明,重视文本词语,小练笔将事半功倍,反之则将事倍功半。把文本词语提到应有的位置上,可以使课堂小练笔锦上添花,实现真正有效、高效的课堂小练笔,也达到叶圣陶先生“教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提升。

上一篇:孙坚走过青涩岁月:被冤屈的母爱坚忍如山 下一篇:你是靠谱好师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