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文献回顾与研究展望

时间:2022-10-20 07:15:5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文献回顾与研究展望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及基本内容,企业社会责任的四种主要理论观点: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契约理论、企业公民理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并简要评述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缺乏整体系统性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国内研究缺乏本土化的创新。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必须基于深厚的哲学基础、经济基础和制度,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企业公民

美国的《财富》杂志每年都会发表“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报告,我国也日益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强调央企应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近年来像白酒塑化剂、食品行业工业明胶等频频出现的企业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引起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学术界也有学者十分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认为其是除市场和政府以外调解经济的第三只手。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这一概念从学术角度最早由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1924)在《管理的哲学》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要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并包括道德因素。多德(1932)提出公司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法律之所以允许和鼓励经济活动不是因为它是其所有者利润的来源,而是在于它能服务社会。企业不仅受到商业管制法律的影响,还会受到公众态度以及企业自身对企业社会责任态度的影响。曼尼(1962)认为企业既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职权应该明晰。密尔顿・弗里德曼(1970)认为如果公司管理者履行社会责任,就必定意味着其做法违背雇主的利益,是为了普遍的社会利益挥霍他人的金钱,并强调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在于提高利润。彼得・德鲁克(1984)提出企业要想能应对社会挑战,就需要认识到要赚钱就要行善,只有当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能够产生利润时,这些社会需要才能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只有把社会责任转化为商机,才可能真正履行社会责任。

但是,国外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和内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但至今无统一认识。从外延上,按照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责任的关系。一部分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责任从属概念(或称同级观),通过对企业的各种责任比较来把握企业社会责任,以布穆尔(1991)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其中社会责任是基于社会期望或利益所形成的,是企业行为的最低社会标准;以加里加、迈乐(2004)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超过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限度而担负的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斯蒂芬・罗宾斯与玛丽・库尔特(2004)等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自律责任,是企业内在的、自愿的、主动的责任选择,是指企业在没有外部压力和政府管制的条件下愿意从事正确的或是合乎道德的、有利于改善社会福利的事情。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涵盖各种企业责任(或称层级观)。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是卡罗尔(1979)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观点,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状。底层为企业的经济责任,其次为企业的法律责任,第三为企业的道德责任,包括道德标准、规范,反映了股东、员工、消费者和社区关心公平公正的期望,以及对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等;顶层为企业的慈善责任,即企业自愿地促进人类福利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对企业的最高要求或愿望。兰托斯(2001)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由道德性、慈善性和战略性责任组成。贾迈利(2007) 在卡罗尔和兰托斯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3 + 2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法律、道德三种强制性的社会责任和策略、慈善两种自愿性的社会责任。

(二)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大多是基于国外已有研究发展而来,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和基本内容方面代表观点有:

卢代富(2002)认为在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很大一部分是公司承担的伦理上的道德责任,包括了将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回馈给社会而进行的各种慈善捐赠活动、公司所举办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公司为社会利益而约束其追求利润目标等。陈留彬(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股东负责,获取利益的过程中要主动承担其对员工权益、环境、社会公益、环境等的责任。李伟阳、肖红军(2008)提出成功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所需满足的四条标准, 并据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和解析,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黎友焕(2007)基于动态角度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所应该承担的关于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责任。郭洪涛(2011)在综合考虑中国国情以及已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自身利益最优化的过程中为改善社会福利,如提高商品质量、增加劳动者收入、改善环境、合理分配收入等所采取的主观行动意向。周祖城(201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了维护和增进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造福于社会而应当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整体承担的包括底线责任和超越底线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张梅洁(201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股东和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种责任高于法律的要求并且是企业自愿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承担这种责任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能够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理论回顾

(一)利益相关者

弗里曼(1984)提出了经理们对利益相关者担负受托关系,他将利益相关者理解为那些在企业中拥有利益或对企业有要求权的团体。而伍德(1991)是第一个正式从理论研究上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广义企业社会责任里的学者,并提出相关利益者不仅根据自身的利益,而且基于他们对公司社会责任原则的理解与可接受度以及与企业社会表现的关系来对企业社会表现做出不同的评价。克拉克森(1995)建立了一个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他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詹姆斯(2003)指出了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企业应该对顾客、股东、员工、社区、供应商以及竞争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我国学者郭文美和黎友焕(2007)认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除了盈利外,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利益也同样重要,例如,为消费者提品质量保障,关注环境和公益事业等。张兆国等(2012)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并试图建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理论框架,以及从实践上促使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在于:企业应当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个人和群体,也包括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主张企业对顾客、员工、股东和社区等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承担责任。较之于其它理论,该理论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落实到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中。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学者们引用最多、发展最为成熟的理论。

(二)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理论也被用来论证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合理性,唐纳森和邓菲(1994)援引此理论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提出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综合性社会契约”,企业自成立起就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契约,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个契约包含一个社会固有的假定和期望,如果企业忽视其社会责任,就会影响到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并试图用这一理论框架将企业伦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协调统一。乔治・斯蒂纳和约翰・斯蒂纳(1997)认为,虽然社会契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却暗含着企业应该要符合大多数公众的共同期望的一个潜在含义,社会契约主要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扩展概念,因为它不加任何限制而增强了企业对社会的一些义务。我国学者对综合契约理论也做了不少研究,林军(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与发展是企业与社会之间不断变化的社会契约关系。社会契约理论从合约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企业社会行为要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黎友焕(2007)则对企业社会契约和社会契约两个概念做了区分,企业社会契约主要是指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契约,是社会约束企业和企业利益相关者行为模式的一种假设和规则,企业必须要在其与社会的契约中,通过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来进行社会实践。而社会契约则要求企业要努力去改善经济和社会,并且要求这种行为要符合社会公众的期望值。

(三)企业公民

企业公民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被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得到广泛的传播,而企业公民理论是由米尔维斯等人于2006年正式提出的。该理论从人性假设出发,把企业看成是社会的一部分,认为企业同个体公民一样,是“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在拥有社会公民权益的同时,必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符合了“责任铁律”。并且企业公民理论本身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等理论之上的,能够很好地解释和说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对象,因此现阶段受到许多国内外学者的推崇。

范・卢杰克(2001)认为,之所以产生企业公民的概念,是企业重新认识了其在社会中的准确位置,那就是基本等同于社会中的公民,并与公民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韦多克(2000)指出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和相关利益者理论的结合。罗格斯登和伍德(2002)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企业公民混合经营模式”。阿黛尔(2004)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认为全球企业公民是看待跨越国家和文化界限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企业公民理论一经产生,很快便传入我国,吴伯凡等(2010)认为企业公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的成员,因此,企业应当树立公民意识,在享有各种权利的同时主动承担对应的社会责任。李彦龙(2011)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企业公民理论是基于企业的人性假设,不仅具有稳定性,而且体现了“经济人”、“道德人”、“社会人”的层次特性,更加适合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四)战略性社会责任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伯克和洛格斯登(1996)提出,随后波特等学者(2006)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更为广阔的企业战略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提出企业和社会必须从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考虑对方。企业不应将经营活动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立起来,而必须寻找到经营决策与社会政策的交融点,并以此来选择与其特定业务相关的社会责任,最终将社会责任整合到自身的核心战略框架中。国内学者眭文娟、谭劲松等(201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战略决策,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并与之协同演进,并首次将战略管理中的协同演进观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战略与组织绩效相互作用的协同演进模型。

战略性社会责任理论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将社会责任提升至企业战略层面研究,认为企业和社会相互依存,但没有一个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通过战略性地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共享价值,企业才能在对社会施以最大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收获丰厚的商业利润。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实证研究

国内外学者除了进行规范性研究外,也从实证研究领域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麦克奎尔等人(1988)概括了已有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种种观点,提出两者之间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并通过相关性和回归分析说明了企业历史绩效、企业风险程度和企业社会责任高度相关。奥佩勒、卡罗尔和哈特菲尔德(1985)通过构建新模型,进行因子分析、陡坡检验的方法得出结论:企业社会责任倾向和财务绩效间没有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具有前瞻性的、对社会议题关注和董事会中设有社会责任委员会的公司,与其他公司相比盈利性没有统计上的差异。迈克尔・霍姆维斯特(2009)提出企业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此项社会责任活动,不仅可以减轻员工的发病率,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还可以通过与员工关系的改善达到控制员工团体的目的,进而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国内学者近年来也日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的关联性问题,周焯华、江卉(2009)从企业社会责任给公司带来的商业收益这一视角来测量企业社会责任,采用了一个多步骤循环分析方法来评估企业的CSR 活动产生的效果。李新娥等(2010)引入时间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长期绩效的关系,并借鉴国内外分析方法,设计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指标,以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长期绩效之间正相关。魏想明等(2011)选取国内电器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社会责任为自变量,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绩效的变动方向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动方向一致,公司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与展望

从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梳理中可以发现,不同理论之间也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战略,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一,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要有责任心,要将履行社会责任看作是一种“信仰”,不能将之“功利化”。第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要特别注意社会舆论,但又不能太在意社会舆论。第三,企业要学会与党和政府“分享”社会责任、利益,实现和谐共处。企业还应认识到权益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只是在辅助政府做这方面的工作。

国外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领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一方面较大程度上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但另一方面造成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的不统一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范式的割裂和混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理论的发展。因此,学术界需要整合多学科视角和方法,构建一个系统的、一体化的核心范式或理论框架。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落后于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比较薄弱,除了和国外的研究一样缺乏系统性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国内的研究很多都是借鉴或直接引用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缺乏对理论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创新。而实际上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且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西方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及理论研究都是基于西方的哲学和伦理观,存在价值判断,而我国的哲学、民族文化自古有别于西方。因此,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必须在自己的哲学基础、经济基础和制度上,应该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E.Merrick Dodd,Jr.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 Harvard Law review,1932 45(7)

2.Henry G.Manne,The "Higher Criticism" of the Modern Corporation,Columbia Law Review,1962,62(3)

3.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 Magazine,September 13,1970

4.Peter F.Drucker Converting Social Problems into Business Opportunities:The New Meaning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Winter 1984,26(2)

5.William C.Frederick, CSR1 to CSR2:The Maturing of Business-and-Society Thought,Business and society,1994,33(2)

6.Diane L. Swanson, Addressing a theoretical problem by reorient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1)

7.Thomas Donaldson, Thomas W. Dunfee, Toward a unified conception of business ethics: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19(2)

8.Kenneth E. Aupperle,Archie B Carroll,John D.Hatfield.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5,28,No.2

9.Jean B. McGuire, Alison Sundgren, Thomas Schneewei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Vol.31, No.4

10.Mikael Holmqvis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corporate social control: The case of work-site health promo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5(1)

11.Elisabet Garriga and Domenec Mel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ies:Mapping the Territor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53,2004

12.Jamali D. The case for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2007,112 (1)

13.张洁梅.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评述[J].道德和文明,2013(1)

14.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

15.张应杭.企业伦理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6.陈炳富,周祖城.企业伦理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17.周祖城.走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丛林 [J].伦理学研究,2011(3)

18.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 [M].法律出版社,1999

19.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J].经济管理,2003(11)

20.辛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与表现评价[J].山东社会科学,2008(11)

21.夏明月.现代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评述[J].伦理学研究,2008(4)

22.眭文娟,谭劲松,张慧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中的战略管理视角理论综述[J].管理学报,2012(3)

上一篇: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综述 下一篇:解读建筑工程钢结构冬期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