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中国农民》

时间:2022-10-20 06:43:00

我读《中国农民》

无意中,翻开学生案头的一本书:《中国中学生新作文大全》。本以为该书会满是幼稚的笔触,谁知翻着翻着就舍不得放下了。小作者们只是年龄小,行文所到之处,挖掘得很有深度。

比如有一篇文章名为《中国农民》,作者苏德仁,他应该还只是一名中学生吧。

(一)

文章的第一部分,小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致入深地描绘了他与农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小作者乘火车去上海,拥挤的列车上满是徽籍民工。这些民工“买不到座,只能站或蹲上20多个小时。”一个蚌埠上车的男民工,带着四五岁的儿子,站在小作者的旁边。

晚上10点多钟时,民工想让自己的儿子靠着小作者的座垫休息。得到允许之后,“那个带孩子的民工,已经蹲在地上,坐着自己硕大的包包。眼睛半闭不闭的样子,我知道他是在瞄着自己的儿子。”

吃早点时,小作者看见民工“给儿子拽出一包方便面,自己什么也没吃。”当民工的儿子“正眼巴巴地盯着我手里的薯片”时,恻隐之心使然,小作者“心里一阵紧,把薯片递给他。”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那民工立刻把我的手推了回去,然后瞪着眼对儿子说了些什么。”原来,“他是怕我下!”

至此,民工的形象可颇有些类似于动物世界里的食草动物了。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警觉与不信任,完全是在残酷的生存法则下逼出来的。我们曾经热情地讴歌着、颂扬着、感恩着什么,但到头来,在这个群体内,却连最起码的交往与同情,都成了不切实际的可笑之事。要知道,这一切是被看在了一个孩子的眼里,他还涉世未深!

(二)

文章的第二部分,小作者以沉重的笔触写出了一系列铁的事实,它们已被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们熟视无睹了很多次。

“城市的发展没有顾及到农村这是极大的失误”;“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远没有欧美那么高,收入相比,也很低,但为了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只能调低农产品售价使城市居民吃饱穿暖。”看了小作者的这段文字,我的吃惊不小――原来,这个道理连中学生都懂!

那些专家们,他们曾在大演播厅里叫嚷着“自行车比小汽车污染更严重”,他们现在该何处自容其颜面呀!黔首不好愚弄啊!

(三)

小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提到了城市里的同学们互相嘲讽时,总是会说:“真是农民!”

上海第三女子中学,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欧式风格。当小作者和他的同学们来到该校参加考试时,他们对它的奢华与精致赞叹不已。这引起了上海学生的嘲弄与哄笑。在哄笑声中,小作者顿时“想到了鲁迅笔下中国人围观中国人被枪毙的情景,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一样,还是那哄笑声。”

把农民作为载体来嘲弄他人的学生,来自一座百万人口城市里最好的高中;从上海最奢华的学校里走出来的学生,将去读北大、清华、复旦、南开等一流高校。无疑,这些孩子会构成未来中国精英阶层的主体。他们,却以极度鄙夷的目光,来打量祖国的农民及其他弱势群体。他们就这样长大,就带着这样的偏见长大,他们会怎么去主宰祖国的未来呢?

也许,小作者并不知道,如今的社会,甚至如今的文坛中,“鲁迅”与“文艺青年”,竟然都是用来嘲谑他人时常用的喻体!

(四)

“农民永远是弱势群体”,小作者以这样的沉重笔触开始了文章的第四节。沈阳市的系列抢劫案告破后,人们竟然都诧异:“居然不是民工?!”

由于信息相对闭塞,由于心里早已麻木,民工早就习惯了这个社会鄙夷的目光。其实,他们也许并未觉得这可笑到愚痴的言论,与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但小作者在替他们鸣不平:“这就是我们的眼睛!这个中国最大的群体每天都默默地忍受着,忍受着为数不多的‘都市文明人’的指责攻击!”

只是,在这个社会,当“打黑”竟也成为令人战战兢兢的高危词汇时,我们能奢求这个社会带给老百姓些什么呢?能奢求给孩子们的未来些什么呢?

幸好,还有值得欣慰的事。小作者似乎比专家们理性得多,所以他会指出:“我们不是农民,只因我们生对了地方”。当其他的“都市文明人”都在“用一种鄙夷的眼神死盯着他们”时,小作者却一再在文中将农民及其子女称为“我们的兄弟”。这点微弱的民族理性之光,也许未来在中华大地上,会成为燎原之势的。

以小作者后记里的话作为结束语吧:“都是人!”

上一篇:英国高校内部绩效管理模式探析 下一篇:基于事故先兆识别的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人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