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0 05:19:00

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提要] 重要性是审计理论和实务的核心概念,能否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决定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质量。本文探讨重要性在审计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重要性;基准;实际执行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0日

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现代审计实践手段的核心问题之一。重要性应用于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而且不同阶段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制定科学的重要性水平,不仅会影响审计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本文结合《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探讨重要性在审计过程中的应用。

一、重要性的含义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或缺陷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的差异或缺陷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重要性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要性是指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和缺陷的严重程度;(2)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一般而言,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在有些情况下,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3)重要性概念是基于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考虑的,即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管理层做出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4)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这种具体环境包括相关管理层的需要,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受法律、法规的影响程度,被审计单位在组织中的重要程度,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经营风险及各项业务的性质;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适当性、合法性及有效性的预估;(5)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审计人员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环境,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二、重要性的运用

(一)重要性在计划阶段的运用。重要性在计划阶段运用的目的主要是编制科学准确的审计项目计划,科学准确的审计项目计划应做到,既要能够降低审计风险水平,又要能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制定合理的重要性水平需要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的基础上,合理评估审计风险。因为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即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标准量越高;审计风险越高,重要性标准量越低。为此,重要性水平,包括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和交易、账户或余额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1、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在对财务报表制定整体重要性水平时,审计人员需要选用合理的基准和确定合适的计算比率。在选择基准时,要考虑财务报表要素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所处的行业和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融资方式和基谁是否稳定等因素。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一般以选定的判断基础乘以固定比率或变动比率即可确定,不需要根据几个基准和比率以其最低值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当选择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测且能够反映被审计单位正常规模的基准,可以选择的基准包括经营活动的业务量、业务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的执行频率、资产总额、收入总额等。

2、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审计人员还应当确定适用于这些账户或余额层次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

例如,某一企业是国家认可的高新技术企业,法律法规规定:其开发支出必须达到净利润的3%。假设该企业的年末净利润是1,000万,其研发支出至少要达到30万,否则有可能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与研发支出相关的账户和交易就是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和交易,审计人员就有必要确定“开发支出”账户的重要性水平。特别是管理层在认定开发支出与30万很接近时,显示管理层很可能有错报的倾向。对“开发支出”账户的计划重要性水平往往确定的很低,以期在实施审计测试时发现开发支出上的错报,因为如果该账户存在高估的错报,很可能被国家取消“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从而丧失很多政策上的优惠。

(二)重要性在实施阶段的运用。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应当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审计人员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错报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可能性降低至适当的低水平。如果适用,还包括审计人员确定的低于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一个或多个金额。

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确定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是确定样本量的直接依据以及评价所测试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是否重要和重大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决定采用何种程序的判断基础。一般而言,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一般是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接近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50%的情况:非经常性审计;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多,项目总体风险高。接近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75%的情况:经常性审计;以前年度调整较少、项目总体风险较低。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审计人员判断某账户是否重要或重大的标准。例如:当审计人员确定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为200万元,确定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200万元×50%=100万元。假设某账户的金额为110万元,由于110万元大于100万元,说明该账户是重要的账户。再考虑与该账户相关的固有风险(该账户是否是由很多类别构成、代表的实物是否容易陈旧过时、是否容易遭受失窃、金额确定的难易程度等等因素)和控制风险的高低,进一步确定该账户是否为重大的账户。如果该账户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说明该账户应该被确定为重大的账户;反之,即使某一账户的金额高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如果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低,发生错报的可能性并不高,可以将该账户仅仅确定为重要的账户而非重大的账户即可。

确定重要和重大账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针对重要而非重大的账户而言,只需要实施一般的实质性程序或依赖控制测试的结果减少实质性程序;针对重要且重大的账户而言,则必须通过执行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获取很充分的审计证据以发现这些账户存在的错报。如果某一账户的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可以不执行很详细的审计程序。

(三)重要性在报告阶段的运用。重要性在报告阶段的运用旨在,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与报告阶段的重要性水平比较提出恰当的审计结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累积的且被审计单位未予更正的错报,计算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时,不包括“明显微小错报”,“明显微小错报”是指无论从金额还是性质来看均可以忽略不计的错报。

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包括:事实错报、判断错报和推断错报三类。事实错报是指已经识别的对事实的具体错报,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均认可的错报,如少计应付账款和存货。判断错报是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在对会计估计和对会计政策的选用认识不一致所产生的差异,如在借款利息的费用化和资本化处理意见不一致产生的差异。推断错报是指审计人员对总体存在的错报做出的最佳估计数,是因为采用分析性程序和审计抽样所产生的错报,需要审计人员利用职业判断做出最佳估计。

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在评价已识别的错报之前,审计人员需要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必要的调整;其次,关注未更正错报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环境,将其置于与错报金额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提醒审计人员应考虑以前期间未更正的错报;再次,对错报进行单独或汇总评价,包括考虑错报之间的抵消效应;最后,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与报告阶段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做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三、重要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重要性应用存在的问题

1、重要性计算指标的选择。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选择什么指标作为计算基础,审计准则只给出了参考意见,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指标更合适。更没有举例给出使用的基准,由于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性质、经营规模等的不同,计算重要性水平的依据也就不同,什么样的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指标和比例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实际操作中没有一个值得审计执业人员共同认同的参考标准。

2、重要性计算比率的选择。对于计算比例的选择在新准则中根本没有出现,但是确定方法没变,这使得审计人员在比率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怎么选择,选择多少合适这都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二)恰当运用重要性的建议。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审计人员的一种职业判断,对审计工作有重要影响,它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要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同时考虑金额和性质两个方面因素,可以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1、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人员主观认识的反映,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的结果,而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则是审计职业判断所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并在审计实务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只有不断地积累工作,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准确分析合理确定和应用重要性。

2、及时修改完善准则及解释。虽然准则在重要性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和完善,但是只是提出应该在何时确定重要性水平及如何确定重要性水平,而且只是做出了原则性的指导,缺少可操作性的规定和相应的指导,在实务中意义不太大。因此,及时修改完善有关准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波,杨欣.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基于新审计准则.财务与会计,2011.11.

[2]刘欣芮.对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思考.大江周刊:论坛,2012.6.

[3]董建国.重要性水平量化方法的理性思考.经济师,2010.10.

上一篇:谈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 下一篇:基于侵权行为理论的军队审计责任追究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