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斑块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时间:2022-10-20 05:01:00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斑块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检查冠状动脉成像斑块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对60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获得的数据用64层螺旋CT工作站的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成像斑块进行分析,并设20例无冠心病的正常者作对照。 结果 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数量高于正常组;不同性质斑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ACS)和稳定心绞痛患者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混合斑块、软斑块和冠心病的危险性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64层螺旋CT检查可对冠状动脉的斑块成分和形态作出正确检查,并揭示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联。

[关键词]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斑块;冠心病;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0-0078-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即冠心病(CHD),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功能改变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疾病征候群[1]。冠状动脉造影(CAG)一直以来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有创检查,不可作为筛选手段,不易被患者接受。随着技术的发展,无创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显现出很大的优越性。通过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构成,对判断其易损性及与冠心病相关性,有重大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2年12月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全部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并经临床验证,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2~73岁,平均(58.7±6.2)岁,根据危险等级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稳定型心绞痛,其危险等级较低,共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43~73岁,平均(57.7±6.8)岁;第二组为较为严重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G)患者,共44例,其中男 27例,女17例,年龄32~58岁,平均(47.7±7.0)岁。同时设正常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

1.2 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

采用GE Light speed VCT64层螺旋CT机扫描,检查前30 min患者服用倍他乐克50 mg,控制心率

1.3 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采用GE NNOVER2000型号的血管造影机,由股动脉穿刺,于主动脉冠状动脉窦处置管,分别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剂优维显370 mg/mL。选取6个标准投照分别为左前斜位、左前斜头位和尾位,右前斜位,右前斜头位和尾位,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投照。用冠状动脉探针技术评估目标血管情况,是否存在斑块和钙化等,然后利用斑块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最后选择要分析斑块病灶并确定血管截面,得到病变区域截面图及对应的数据资料。

1.4 冠状动脉斑块评估

根据Schroeder[2]研究CT各种类型斑块的结果,软斑块CT值为(14±26) HU(-42~+47 HU);中等密度的斑块为(91±21) HU(61~112 HU);钙化斑块为(419±194) HU(126~736 HU)。钙化斑块所对应的为钙化组织,中等密度斑块对应为纤维组织或微小的钙化组织,软斑块代表的是脂质较为丰富的组织。根据此参考标准,设定的斑块对应的CT标准及对应伪彩颜色为-100~+49 HU;脂质成分(红):50~129 HU;纤维成分(蓝):350~1300 HU;钙化(黄):130~349 HU;管腔(绿):50~130 HU。根据斑块的成分及分布情况确定斑块类型:当冠状动脉的内膜厚度>0.5 mm时即考虑斑块存在[3]。一般按以下分类:①软斑块:斑块脂质成分的含量超过60%;②纤维斑块:斑块中的纤维成分含量超过60%;③钙化斑块:斑块内的钙化组分超过60%;④脂类斑块和钙化斑块共存[4],见图1~2。

图1 纤维斑块 图2 混合斑块

1.5 统计学分析

将不同性质的斑块在各个组出现的数量统计,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用Kappa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ACS组的软斑块及混合型斑块的数量明显大于稳定型患者组;稳定组的钙化斑块和纤维斑块的数量明显高于ACS组;而正常组各种斑块出现的几率均相对较小,与冠心病患者两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根据Kappa检验,ACS组和稳定心绞痛组Kappa值为43.583,P < 0.05,表明不同性质的斑块在稳定心绞痛组和ACS组有显著性差异;三组进行统计分析,Kappa值为28.796,P < 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由此可得,斑块数量和冠心病之间呈正相关,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则与冠心病的危险性相关。

表1 各组冠状动脉及各分支斑块情况

3 讨论

冠心病是目前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国民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4]。大多数ACS都源于一个中度狭窄的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斑块损坏及其后的血栓,因此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检测和评估对于预后的预防和治疗很有临床意义[5]。64层螺旋CT与之前排数较少的CT比较,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完全实现了无创性检查,更易患者接受[6,7]。

在本文中,通过64层螺旋CT检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发现斑块的数量和冠心病呈正相关,且ACS患者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占的比例较大,稳定心绞痛患者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数量占的比例较多,为冠心病和危险程度的判断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总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为一种安全、无创的血管检测手段,检查时仅需注射对比剂,且可在短时间内进行较大范围的扫描,然而在检查中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容易产生运动伪影,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需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正确评估。

[参考文献]

[1] 段凯,苏燕玲,胡毅,等. 64层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J]. 当代医学,2011,17(1):115-117.

[2] SchroederS,Kopp AF,Baumbach A,et al. Noninvasive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plaqueswith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J]. Am Coll Cardio,2001,37(5):1430-1435.

[3] Rasoul I,Margaret Leila Shavelle,David,M et al. Assessment of coronary plaque morphology by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omparison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J]. Coronary Artery Disease,.2006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Inc,2006,17 (4):359-364.

[4] 谢元亮,金朝林,张树桐. Meta分析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诊断价值[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3):173-176.

[5] 朱玉春,王建良,王伟伟,等.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产生原因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3,42(3):247-249.

[6] 王汝良,白彬,朱敏. 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研究[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1):28-31.

[7] 张兆琪,马晓海. 64 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无创性冠状动脉检查的新纪元[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8):789-791.

(收稿日期:2013-04-22)

上一篇:磁性附着体在活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下一篇:柳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