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集体协商施行难点分析

时间:2022-10-20 02:59:35

工资集体协商施行难点分析

2011年4月1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全国劳动关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提高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水平为核心,进一步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继续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内容,以非公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点对象,努力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加快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不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增长不低于企业平均工资增长。要继续及时本地区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信息,为企业和劳动者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依据。这一消息,又把工资集体协商推到了风口浪尖之处。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一种工资决定机制,是指企业劳动者代表与企业经营者进行平等协商,确定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支付方法、工资标准等的一种制度安排。结合大连实际,为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大连市于2003年制定了《大连市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规定》,2009年8月施行了《大连市工资集体协商规定》,同时"双合同月"活动从2003年至今,也召开了9个年头。但是截至2010年末,大连市共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6282份,覆盖企业12751家,占建立工会企业总数的36.12%。本年"双合同月"的主题为"普遍较快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按照规划,2011年底,大连市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要达到建立工会企业的90%;到2012年底,力争在建立工会企业中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未建会的中小企业要积极通过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逐步提高覆盖率。为达到这一目标,无论从政府、工会还是企业的角度来看,仍旧任重而道远。

从《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到2000年实行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至今,我国的集体协商制度在不断完善中。职工的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福利保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职工培训等方面,相关法律和规定都做了相应的规范。但全国仍出现一些关于工资集体协商方面的劳资冲突,如广州南海本田的罢工事件。工资集体协商以走过了10个年头,缘何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时困难重重,这要从国家、政府、工会、企业和职工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一、工资集体协商的施行难点

(一)相关法律缺失

我国现行涉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立法主要是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2008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现行的法律中,将工资集体协商包含在集体合同内,只是作为选择性条款,所以在施行中缺乏刚性约束机制。同时,现行法律,对企业不签订集体合同,不进行集体协商等相关问题,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定,这就使工会一方缺失了制约手段,影响了谈判的平等性。

同时,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比如,大连就制定施行了《大连市工资集体协商规定》。但是,立法层次较低,与高层次法律法规相比,这些地方性法规的约束力与"含金量"都是影响工资集体协商施行的原因。

(二)政府职能缺位

在全国总工会的定义中,集体协商是"政府主导、工会配合、多方协同、职工参与、整体推进"。也就是说,政府是推动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力量。但是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一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生产总值的政绩,在制定决策中较多地考虑对资本的吸引力,把"劳动力成本低"作为招商引资的自身优势,忽视劳工权益的保护,甚至对一些企业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政府劳动监察力度也较弱。政府在如下方面监管较为不力:一是工会向企业行政发出工资协商要约,企业不应约;二是工资协议不备案;三是企业签完协议不履约。这些都是人们将政府在集体协议方面工作定义为"不作为"的原因。

(三)工会职能不明确

在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等工会制度发达国家,工人集体协商或是集体谈判权的取得,都是工会争取的结果。成为工人合法权益的权威拥护者,是工会得以存在的根本。根据《2002年中国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蓝皮书》,我国工会依法具有:维护职工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代表职工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利;维护职工的劳动安全和职业健康权利;维护职工的民主参与权利;维护职工的民主监督权利;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利;维护社会性别平等和女职工的特殊权益等职能。我国工会现阶段的情况较为复杂,地方工会在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下,地方政府往往对国家提高工人权益的政策和全国总工会的指导意见充耳不闻,而工会的经费也主要来自企业,因此工会大多成为帮助资方管理工人的机构,工会组织程度低,运作不独立。工会在工人心中,多数是个俱乐部的形象,即主要活动是组织文体活动、评选劳模等,工人在维权方面对工会的寄托较低。

(四)劳动力供需不均衡

中国人口规模较大,所以劳动力数量较多。而且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出现了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同时高校扩招也是大学生就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属于买方垄断市场。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使企业的雇用行为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劳资双方地位不均衡,资方有较多主动权单方面决定薪酬模式。

当下,我们很难短时间改变劳动力供需的格局,改变劳动力供需格局需要多方面、长时间的共同努力。现阶段,我们只能采取鼓励创业,增加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等方式,吸收市场劳动力,并规范企业的劳动雇佣行为等一些措施来缓解就业压力,减少资方在谈判中的强势地位。

(五)谈判主体认识模糊

工资集体协商的开展,首先要解决由谁来谈判,即谈判的主体问题。谈判主体也就是说能够进行集体谈判活动和签订集体协议的个人或组织。在国外,法律明确规定集体谈判的主体是工会或是雇主组织,但在我国,关于工资集体协商主体的问题上仍存在一些争议。企业方面,没有形成雇主组织,一些雇主直接忽视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会方面,企业并没有把工会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主体,甚至工会自身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集体劳动权的代表,只承担了诸如"纽带"和"桥梁"等非核心的政治职能,不明确自身的谈判主体地位;劳动者方面,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看中的是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相对完备的福利保障;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员工,看中的是相对较高的薪金。面对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残酷现实、管理方的优越地位、工会的模糊角色和集体合同执行的实际效果,劳动者目前对集体谈判的积极性也不高,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

二、解决办法

(一)完善立法

工资集体协商立法问题已经引起学者、劳资工作者和企业员工的高度重视,高层次的法律、法规是大家共同期盼的解决之道。完善集体合同高层次立法,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协商主体,解决工会与谁谈判、工会方由谁谈判的问题;二是规范协商程序,以科学有效的集体协商程序保障协商效果;三是明确协商重点,即工资福利是集体合同协商的核心内容;四是增加相关罚则,对企业方进行约束。法律的保障和约束,可以减少因现行有关工资集体协商的法规及规章不健全、不完善,而使企业劳动关系双方不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现象,同时也会避免在已经建立和推行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存在的"摆样子、走过场"的问题。

(二)明确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既不能涉足劳动关系的微观领域过多过深,又不能完全放手不管。总体来说,政府应该是进行间接调控、宏观监管的第三方。其作用应该是通过法律规范对集体谈判间接监管,通过劳动仲裁对集体协商进行直接校正,通过相关数据和舆论对工资集体协商进行引导。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应发挥督促、协调、沟通和指导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推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建立,并对企业进行相应监督;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根据劳动力市场情况,定期公布行业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从而指导不同行业的企业以市场指导价为基础,通过集体协商来确定职工工资水平。

2011年1至7月,全国共有15个省份将工资集体协商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法制化,这也敦促各级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障职工和企业双方的权力和义务。

(三)明确工会职能

明确工会职能是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关键之举。工会的政治职能也很重要,但应该更加关注其在调节劳资关系方面的职能。全国总工会正在探索"职业化工会工作者"的工作思路。全总将投入2000万元推动由上级工会支付工资,进入企业进行维权的职业化工会工作者的试点工作。同时可以逐步推进基层工会的民主选举,培育独立于企业的工会组织。同时制度化地推动基层工会干部"敢谈"、"会谈",对其进行协商和谈判的相关培训。

企业工会主席是工资集体协商中职工方的首席代表,其对工资集体协商流程及谈判方法的掌握直接影响着职工方的谈判力量。在提升其协商和谈判能力的同时,要对工资集体协商每一个步骤和环节熟悉掌握,确保协商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达成最终协议的时候,要注意协议表述的真实性,同时条款的表述要具体、清晰。

(四)加强谈判主体的认识

在谈判主体问题上,应该提高企业、工会以及劳动者对工资集体协商重要性的认识。一边是产权关系清晰,能真正代表所有者利益的企业;一边是建立起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需要工会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在与企业方的关系中体现应有的地位,应当真正成为职工利益的代表,在工资集体协商时代表职工利益与企业方进行谈判,协调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企业建立起产权明晰、制度规范、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有一个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流于形式。

三、结语

工资集体协商有助于保障劳动者基本权利、促成和谐劳动关系,是保持企业内部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有效制度手段。虽然在施行的过程中有一些困难,如立法不完善、政府职能缺失、劳动力供需 不平衡等因素,但只要国家、政府、企业、工会和劳动者坚定推行决心、多方齐力协作,定会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深入每一个企业,达成工资集体协商的全员覆盖的目标,严肃、依法执行相关协议,切实保障企业和劳动者等各方的合法权益,使劳动关系更加稳定,进而使整个社会更加繁荣和谐。

注释:

①数据由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汪集刚在大连市总工会十五届三次全委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数据整理而得。

参考文献:

[1]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丹尼尔-奎因-米尔斯著、李丽林、李俊霞等译:劳工关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抗私:工资集体协商的约束条件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3)

[4]吴宏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中国实践及其讨论[J],中国劳动,2011

[5]汪集刚:深入推进"两个普遍"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我市"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目标任务作出新贡献[J],劳动者,2011(3)

作者简介:刘书屹(1988-),辽宁沈阳人,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上一篇:浅析企业战略联盟 下一篇:国内移动手机定制现状及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