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迷信心理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2-10-20 02:13:18

大学生迷信心理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大学生迷信心理特点、归因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以4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整体迷信心理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而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成长环境、等人口学变量会影响被试的迷信水平;(2)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存在相关关系,其中运气归因对于迷信程度有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迷信心理;归因方式;大学生

1.引言

1.1迷信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对于迷信这一概念中西方的学者并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界定。早期的研究者将迷信定义为:将可以自然解释的现象归因于神秘或超自然的原因,或者是公认的讲错误科学化的信仰[1]。我国学者雒焕国将迷信看做个人态度的一部分,而态度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所以迷信也由迷信观念、迷信情感和迷信行为组成,他将迷信定义为从迷信者的迷信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一种对涉及自身厉害关系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是其在所谓的吉凶问题上的知、情、行的有机统一体[2]。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迷信信念主要有五类[3]:一是相信传统世俗迷信,如良道吉日;二是相信“鬼魂、神仙”迷信;三是相信星相学预测,即星座性格说;四是相信“特异人体功能”现象,如天外来客等;五是个人崇拜迷信,盲目崇拜帝王将相或“大师”、“伟人”等。

多年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都表明,影响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从人口学变量上来说,大多数的研究都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迷信的影响,但也有研究指出男生在传统世俗迷信方面的得分要高于女生。而从个体的人格特质来看,不同的人格控制点、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受暗示性高都会影响个体的迷信心理,其中外控型人格特点与迷信心理、超自然信念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自我效能感则与迷信心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较于高自尊个体,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跟容易受到迷信信念的影响;同样外受暗示性高的个体也更容易受到迷信心理的影响。此外,外在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迷信心理,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不确定性情境和压力情境下时,会倾向于认同迷信信念,采取迷信方法。

1.2归因方式概述及其与迷信心理的关系

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4]。一般来说,归因方式可以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其中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认为事件是由于个体的内在条件的影响而导致的,如努力,能力等,是受到个体掌控的;而外在归因则倾向于认为是环境因素造成了该事件,个人对其缺乏掌控力。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主要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方面的因素来考虑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其中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因素;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因素;运气是外部的、偶然的因素。当一个人过去屡屡失败现在成功了,或者过去总成功现在失败了,那么人们大多会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和运气;而当过去的行为结果和现在的结果一致,则倾向于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和任务难度[5]。

由于个体归因倾向的差异性,我们可以推测迷信者在归因时可能会跟容易倾向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运气好,将失败归结为时运不济,而容易忽视了个人的努力。而已有的研究也表明,有超自然信念的人更倾向于把普通经历错误地归结为超自然原因[4]。

1.3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

从上述研究综述来看,当代大学生中有部分同学具有迷信心理倾向,而迷信思想无疑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已有的关于迷信的研究却大都是理论研究,缺实证研究,而且存在研究结果相悖的情况。如有的研究发现性别对迷信心理存在影响,但是有的研究却没有发现这种差异。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的实证研究也并不多,而且研究的结论也略有出入。因此本研究就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进行一个实证研究,其中归因方式将分为能力归因、努力归因、情境归因、和运气归因四个方面,以了解现今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状况,人口学变量对迷信心理的影响,以及探讨不同的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的影响。

通过以往的研究,本研究的假设为:

(1)大学生迷信心理在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上存在差异。

(2)不同的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的影响不同,而其中运气归因将可以对迷信心理进行预测。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被试总数为400人,回收有效问卷为353份。被试主要为武汉大学大一至大三的本科生,也包含了少数的大四学生及研究生。其中男生162人,女生191人。

2.2研究工具

2.2.1迷信心理量表

本研究采用Tobacyk的超自然借仰量表(ParanomaIBeHefsScale,PBS)的中文版,该量表包含了七个维度:传统宗教偿仰、特异功能、魔力魔法、传统世俗迷信、灵魂论、其他生命形式、预知来来。采用五点计分方式,从1=“非常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其中3=“不确定或不知道”。量表的信效度检验显示,修正后量表表各因子a系数在0.710―0.914之间,量表的总体a系数为0.928,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2.2.2归因方式问卷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the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CausalityScale,MMCS)是由Lefcourt等人于1979年编制,量表包括两部分,分别涉及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因果信念。量表共有48个题项,24个涉及学业成就,24个涉及人际关系,每个部分又分成有关成功和失败的各12个条目。MMCS提出了四类可能的归因,即属于内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属于外控性的运气与背景。本量表为5点评分量表,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通过外控性得分减去内控性得分计算出总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的外控性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4,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96、0.729、0.623和0.735。

2.3数据处理

本次试验共分发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353份。将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后,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

将迷信总分与人口学变量进行了描述统计和方差分析。对迷信总分的描述统计显示,其中迷信得分的最高分为122,最低分为31,平均分为72.892,标准差为20.999。大学生迷信总分与各人口学变量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迷信得分在性别、所学专业、年级、成长环境,以及有无这几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担当过学生干部,以及是否是党员(包括预备党员)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来说,男生的迷信得分(m=68.2829,SD=20.6120)显著低于女生的迷信得分(m=76.7624,SD=20.5900)

(p

3.2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的影响

为考察归因方式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影响,分别将四种不同的归因方式与迷信得分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迷信心理得分与能力归因、情境归因和运气归因均呈显著正相关,迷信心理得分与努力归因相关不显著。

迷信总分.245\+**.023.277\+**.340\+**

**p

为进一步分析归因方式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影响,以四种归因方式为自变量,迷信总分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用逐步回归法,回归结果表明,只有运气归因进入了回归方程。最终标准化回归方程为:迷信心理=24.509+1.304×运气归因,结果如表2。

表2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预测变量R\+2调整后的R\+2BetaT值

归因方式迷信心理.115.112.3406.305\+***

***p

总的来说,迷信心理在性别、所学专业、年级、成长环境,以及有无这几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尤其是运气归因对迷信心理的影响作用最大。即倾向于运气归因的大学生迷信心理得分更高。

4.分析与讨论

4.1大学生迷信心理特点分析

此次调查的总体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迷信水平位于中等水平以下,但是仍然有大约15%的同学的迷信总分是大于或等于中等水平的。这个数字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迷信倾向的同学并不是少数。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探索阶段,而在大学阶段很多的同学正处于“角色混乱”阶段,有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在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之后,仍然处于认同危机状态。自我认同完成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价值观和信仰,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价值标准,理性地看待迷信现象。相反,自我认同尚未完成的大学生还处于危机探索阶段,仍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他们更希望外界能够给他们提供确定性的东西,而很多迷信形式,比如“命运预测”则正好符合了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6]。

跟以往的研究结果一样,本研究发现女生的迷信心理等分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女生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于很多事情的控制感比男生更低,但又大都比男生更感性,体验能力强于男生,而迷信、宗教中又包含了很多感性的内容,因而女生比较容易受到迷信的吸引。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理科的大学生迷信程度最低,这大概和理工科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比文科强,而文科学生更倾向于直觉思维相关。由于所学知识的不一样,文科的学生会更多的接触和思考一些感性的问题,在遇到难以想通的问题时,可能更容易将其归因与超自然力量或命运等迷信思想。

本研究中,大一、大二、大三的大学生的迷信得分是递增的,其中大一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们也要开始慢慢决定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方向,但往往由于阅历不够,所以很容易对未来感到迷茫,因而在遇到问题时,会希望得到权威的指导,而求助于鬼神亦是方法之一。

我们一般认为农村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封建迷信思想残余较多,从农村来的大学生由于耳濡目染的原因,会比城市大学生迷信程度更高。但本研究却显示实际情况却是相反的,这可能是由于出生农村的大学生常年在外求学,接受的是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因而迷信程度并不高于来自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相反,城市大学生可能从小就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由于压力大,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减弱,因而其迷信程度反而更高。同样,对于有的大学生比没有的大学生更容易有迷信倾向。这可能与宗教或主张对神的信仰、或主张因果报应和轮回、或追求超越自我超越现实世界有关。

4.2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的关系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归因总分、能力归因、情境归因、运气归因都于迷信总分呈正相关,且关系显著。只有努力归因与迷信总分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个体越是倾向于把学业和人际关系的成败归因于外控因素(情境归因和运气归因)就越容易受到迷信内容的影响。这与一般观念相符。而在本研究中能力归因同样与迷信总分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水平。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5]。我们认为之所以能力归因与迷信总分相关是因为个人能力的高低比起个人努力更容易受到先天因素(如基因、天赋等)的影响,个人对其某些能力高低水平的控制感较弱(如音乐天赋、绘画天赋等),因而当大学生希望自己在某方面能有较高的天赋能力时,却又自我提升失败后,则会选择迷信的方式,寄希望于鬼神来帮助自己完成某件事情或是提高自我能力。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运气归因能够预测大学生的迷信心理。也就是说在整个归因方式中对大学生迷信心理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运气归因。这也说明本研究的假设得到了证实。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也面临了巨大的择业就业压力,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处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恋爱等事情,当事情出了差错时,他们可能会怨天尤人,将原因归为自己的倒霉,或是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而为了能够让自己有个好运气,则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迷信活动,比如考前“拜春哥”,出门看黄历等。相对于情境、能力、努力来说,运气是最难把握的一个因素,个体对其控制感最弱,因而运气归因成为了影响迷信心理的最大因素。

5.研究的不足

(1)本研究所使用的迷信心理测量工具是由国外《超自然信念量表》翻译并本土化修订的版本,由于初始量表不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的,在全面且准确地测量中国大学生的迷信心理上具有一定的缺陷。对于该量表的修改应该做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2)迷信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是不被社会所提倡的,大学生潜意识里对迷信可能是抵触的,故在完成自陈量表时会否认自己拥有不被赞许的态度或行为,而具有肯定自己拥有正向特质的倾向。测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永艳,张进辅,李建.迷信心理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218.

[2]雒焕国.迷信的学习机制探析.甘肃高师学报,2001,6(4):85-89.

[3]崔景贵.现代迷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代迷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代教育科学,2002,(3):51-53.

[4]WattC.WatsonS.WilsonL.Cognitiveandpsychologicalmediatorsofanxiety:evidencefromastudyofparanormalbeliefandperceivedchildhoodcontrol.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7,42:335-343.

[5]王庆峰.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6]李丹.大学生迷信心理与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上一篇:浅谈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成长问题 下一篇:宁蒗县金子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危险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