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文本中去

时间:2022-10-20 02:00:24

从生活中来,到文本中去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影响着一个人智力的发挥,而课堂教学更是兴趣培养的主阵地。如果在一堂语文课的导入、品悟与拓展阶段施以一定的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定会让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和信息载体。

【关键词】

激趣导入 激趣设疑 激趣拓展

陶行知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全部才能可能发挥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事,只能发挥到百分之二十。小学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教师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激趣导入,激发探知欲望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好比是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一样,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

1.问题导入。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平淡中找出新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时,在板书完课题后,让学生先齐读一遍,教师示范读三遍,对“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几个词语分别加以重读。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从中听出了什么?由此产生了三个问题,带着这三个问题回到文本中去品读,从而拨动了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索问题的热情。

2.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伊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课文的特点,以直观形象手段,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情境。情境创设有许多种,如:图画描绘情境,多媒体图形课件呈现情境,制作必要的实物等道具,还有老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语文教学情境导入,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去学的念头,才会入情入境,融入到文本中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在执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教师利用多媒件课件出示一张张优美的草原图片,配以《美丽的草原》这首歌,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在优美的视听享受中,己经感悟到了课文的意蕴,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地。

二、激趣设疑,激起思维火花

语文课要想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课堂设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例如:公开课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片断时,学生初读课文只能从外表上感受到凤辣子有钱,是个贵妇,穿着讲究等;从语言上只能感受到凤辣子热情、豪爽、大方等。为了深入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学意境之美。我首先让学生画出凤辣子的语言,指导朗读,最后从凤辣子发出的一连串的问题入手,问学生为什么这个片断的结尾处没有问题的答案。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红楼梦》原著的后面有答案,有的说……我告诉学生,其实你把原著看完也找不到答案,为什么呢?进而引导学生感悟凤辣子不是真的关心林黛玉,因为她不想知道所问的那些问题的答案,只是为了讨好贾母,炫耀自己的权力。然后小结:其实凤辣子自始自终一直在讨好贾母,炫耀自己的权力,再让学生回到文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悟人物形象。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想不让他说那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进行了心灵对话,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领会了文意,领会了文本意蕴,深刻的感悟了人物的形象。

三、激趣拓展,激悟文本价值

如果说一堂语文课是一部微型电影,那语文老师就是导演,用他对剧本的深入透彻的理解,用他那富有激情的语言和动作,将演员们带入到预设的境界,进而挖掘出剧本的内涵,展现出剧本的价值特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语文教学的拓展阶段,如果教师抛一质疑的火花,引导学生去细究文本的价值观,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碰撞,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如:在执教《金子》这一课时,课文的结尾处,彼得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我问学生:“彼得取得了成功,你认为彼得在这里所说的‘真金’究竟指的是什么?”学生一致认为是“勤奋”。别的淘金者也都付出了许多劳动,也可以说他们很勤奋,可他们为什么没有找到真金呢?经这一问,细心的同学从文本中找到了彼德成功的另外一些因素:真金就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去浇灌花朵,真金就是在一条路走不通时学会尝试走另外一条路,真金就是确定目标后,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样的拓展,不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结 语】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虽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每位教师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不断去探索、创新与实践,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展开成功的翅膀,在色彩斑斓、广阔无垠的语文林海中翱翔,一颗颗渴望学习语文的种子定会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吴静钰.语文课堂激趣小招儿【J】.吉林教育,2012(11)

【2】达珍.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学【J】.中国科技博览,2011(1)

【3】成泽春.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J】.甘肃教育,2012(23)

上一篇:集市游戏与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融合分析 下一篇: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自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