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模式下农村学校幸福3+1家庭教育工作体系构建

时间:2022-10-20 01:13:57

互联网模式下农村学校幸福3+1家庭教育工作体系构建

摘 要 互联网发展到第四代网络通信技术时代,智能手机已经全面普及,移动通信在农村学校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这为农村学校开展“幸福3+1”家庭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家庭教育;互联网模式;幸福3+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21-03

1 前言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临淄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我校发挥移动通信技术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借助“问卷星、QQ群、微信、乐教乐学”网络工具,形成了以“家校沟通渠道更顺畅、家长培训机制更完善、个性跟踪指导有特色”为主要内容的适合农村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

2 调研了解家长需求:找准家庭教育方向

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学期初,学校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对家长的期望、父母与孩子关系等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

入户家访 走进每个孩子的家庭之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日常行为习惯,结合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调查学生 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否喜欢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以及对家长的期望,了解家长存在哪些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无效的沟通方法。

通过调研,发现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了解孩子成长变化规律、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仍有存在错误的理念和不恰当的沟通方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始探寻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向。

3 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创建一个平台、畅通三种渠道

一个平台是指网络互动平台,每个班级建立学生QQ群和家长微信群、四个年级分别建立家长微信群、学校家长QQ群和学校公众号,形成齐陵街道第二中学“网络互动平台”;三种渠道指“贴心面对、电话反馈、纸张宣传”渠道。通过家校沟通途径的畅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管理、参与学校管理,知晓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保障家校沟通顺畅。

发挥“网络互动平台”优势,保障家校沟通双向、及时互动 网络互动平台的优势是,及时快速、双向互动。在对家长进行调研时,借助问卷星、家长微信群、入户家访,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孩子的家务能力、对学校的要求。家长最大渴望是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因此,学校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建立学校的“网络互动平台”,学校、班级的各种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拍照、录制视频及时传到家校微信群和QQ群进行“晒亮点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的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倡导家长把孩子在家的优秀表现上传到家校互动平台,完成亲子沟通作业,真正实现家校沟通的及时和双向互动。

网络互动平台由一个微信群到四个年级微信群。从2015年8月,齐陵街道第二中学建立了一个家校共育微信群(学校共有510名学生,每个年级120人左右),结果很多家长没有加入到微信群中。在家L的过程中进行原因调查,原来是没有考虑好微信群使用的细节问题(微信群成员超过100人后需要绑定银行卡验证,很多农村家长没有银行卡,还有的担心卡上资金安全问题),所以很多家长没有加入到学校的微信群里。因此,从2016年开始分别建立起了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每个年级建立一个家长微信群,这样就保证所有的家长都能加入微信群。

不断完善网络互动平台功能。一次笔者正好在上体育课,初二的一名学生在跑步时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倒地晕厥(不是笔者所教的班级)。笔者和体育教师进行紧急处理时,安排同班的另一名学生去告诉班主任给家长打电话。班主任教师正在上课,又担心不能把现场的情况准确地反馈给家长,就让跑去的学生把家长的电话号码记到纸条上,给我们拿来了。结果一打电话,号码是错的,于是又重新去找电话号码。好在那个学生经过我们的紧急处理后,清醒过来,并说出了父母的电话。针对这一突况中出现的问题,鉴于对紧急情况处理的需要,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号召家长在微信群的昵称格式由原来的“班级+学生名”改为“班级+学生+手机号码”。

为了加强班级与家长沟通的需要,部分班级开展了“班级网络家长会”的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畅通“贴心面对、电话反馈、纸张宣传”三种传统沟通渠道

1)贴心面对渠道是指利用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活动、开展家长开放日、每学期进行入户家访、家长到校与教师约谈、邀请家长参加学校重大活动,制造家长与教师面对面贴心交流的机会。贴心面对沟通是拉近家长与学校关系、促进家校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2)电话反馈渠道是指发放家校联系卡,公布校长、学校各科室领导电话,有任何问题可随时拨打电话反映。

3)宣传渠道是指不定期向家长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德育简报等公开的纸质说明。

通过发挥网络沟通互动平台优势、畅通三种传统沟通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管理、参与学校管理,保障家校沟通顺畅。

4 完善家长培训体系:确定年级主题、丰富培训方式、规范参训评价

完善培训课程体系:确定年级主题,形成课程体系 通过对家长、学生调研问题分析归类,了解到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规律,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存在错误的理念和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于是找准了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培训的方向。

结合家长的需求、家庭教育现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变化规律,确立各年级的家长培训课程主题:初一“做智慧家长,培养自立孩子”、初二“会爱才是真爱,读懂叛逆行为”、初三“尊重个性,培养特长――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初四“面向未来,学会选择――请尊重孩子的选择”。

针对每个年级确定的主题设计每次的培训内容,逐步实现培训内容的层次性和体系化。

完善家长培训形式:讲堂“必修+选修”、线上“自学+研讨” 利用学校“幸福3+1”讲堂做好“必修+选修”面授培训,利用网络互动平台进行线上“自学+研讨”培训,让家长在学习中改变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1)用好学校“幸福3+1”家庭教育讲堂。每学期第一个月组织一次分年级或全校的“必修”培训,必修课主要针对每个年级家长在家庭教育理念方面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引领家长实现家庭理念的自我转变;每月组织一次选修课,每学期不少于四次,选修课内容是根据家长需求、教师反映学生小面积存在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家庭教育方法、亲子沟通技巧等内容,提前下发培训主题,家长自愿报名参与,组织规模40人以内(如人数超出40人,开两个班)。

2)引领家长利用网络平台,参与“自学和研讨”活动。利用年级微信群、学校QQ群每天推送适合家长阅读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视频,供家长自学。每周向家长发起一个研讨话题,引导家长参与研讨、交流,帮助家长拓宽视野,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3)适当组织“补充”培训。每学年办四期家庭教育小报,收集家教优秀文章,帮助家长拓宽视野,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完善家长参训评价:规范“优秀家长”“最美家庭”评选办法 通过完善“优秀家长”“教子有方最美家庭”评选,引领家长积极参与家长培训、家校互动活动。

1)规范优秀家长评选办法。每位家长参加的家长课程培训、家长开放日、班级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活动、线上自学和研讨、亲子沟通作业等活动,都计入家长个人学期培训积分。每学期家长学分达到20分即为合格家长;达到30分以上即可被评为“优秀家长”,学期末颁发证书。

记分标准:

①参与一次必修课记10分;

②参与一次选修课记8分;

③写一篇学习体会3分(可用纸张、也可发到微信群、QQ群);

④完成一次亲子沟通作业(图片或文字)记3分;

⑤参与家长开放日活动记3分;

⑥家长委员会活动,每次记2分;

⑦孩子对家长评价最高记5分。

让家长一学期参加两次课程培训、完成一次作业就能合格,很轻松就能达到优秀家长的记分标准,引领全体家长积极争当“优秀家长”。

2)规范“教子有方最美家庭”评选办法。每年度组织“教子有方最美家庭”评选,家长积分在30分以上,学生养成教育积分在班级前15%,即可获得提名资格,最终由班级教育委员会成员投票决定,每个班级产生两个名额,并在春节前入户挂牌。

5 创新“个性”跟踪指导特色:加指导团队建设,开展跟踪指导服务

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团队建设,提升专业水平 成立学校家庭教育讲师团队和校外跟踪指导团队。由德育处牵头吸收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愿意参与家庭教育工作的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四人组成学校家庭教育团队,经常开展校内研讨活动。

在积极参加区级讲师培训、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各种培训提供有利条件,有计划地为学校培养一批家庭教育工作骨干。我校现有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两人。将按照每年增加一名团队成员、每年培训一名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计划,逐步扩大家庭教育团队。

开展“个性化”跟踪指导服务,提高家庭教育实效 针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突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了解学生需求、家长需求的基础上,按照“问题―原因分析(交流、家访)―制订指导方案―家长配合监督(指导教师电话跟踪指导、学生反馈、家长反馈)”的工作思路,制订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帮助家长和同学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个性”问题,提高家庭教育实效。

6 完善家教工作宣传机制:加强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

及时将开展各项工作进行总结提炼 每次开展的家庭教育培训活动,都进行图片和文字材料的整理,并向临淄区家庭教育简报投稿,宣传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培训活动,每期都有学校教育培训的宣传报道。

加强家庭教育理论学习研究 加强家庭教育研究团队成员理论学习引导,积极参与各级家庭教育培训、研讨、写作。

家庭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家校关系的融洽,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很多家长参与培训学习、研讨,通过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促进了教育观念更新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家庭教育工作中,今后要进一步以新的眼光审视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谢安梅.上海市辅读学校家校沟通现状及满意度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张丽竞.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7.

作者:刘宪成,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二中学(255000)。

10.3969/j.issn.1671-489X.2017.07.023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改善剖宫产产妇产后泌乳情况... 下一篇:在中职幼师英语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