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如此精彩

时间:2022-10-20 12:46:32

现场,如此精彩

“材料这么多,不用采访了吧。”“现场没什么,看材料就行了。”当记者听到这样的话时,要给出一个态度坚决的回答:“不,我要现场采访。”

初当记者时一段星夜采访的经历,让我尝到了采访的乐趣和刺激。当时我在大众日报日照记者站,2002年10月18日,日照市岚山区的两艘渔船从沉船中救起14名江苏南京船员,市里要组织采访团,动员会开完后,我接到站长的电话,说跟采访团太费时间,让我当天去一趟,写篇消息回来。

接到电话时快下午五点了,到岚山区还有近40公里的路程,而且要独立完成采访,我的头有点大,硬着头皮上阵,在车上一边联系采访对象,一边构思稿件。

我们辗转来到救人渔船停泊的小渔村,见到救人渔船的船长张彦书时已是晚上七点多钟。在路上,我准备了不少问题,老张没怎么接受过记者的采访,被我问得有些拘谨,回答问题都是单词单句,声音也很小,我的采访陷入窘境。尴尬之中,我想起在记者培训时一位老记者说过的话,采访写稿有时其实就是“听故事讲故事”。正所谓机不可失,自己干脆放弃那些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先当个听故事的人吧。

当我由开始的发问者变成倾听者时,对面坐的那位船老大也慢慢打开了话匣子。危急凶险的场面在我的眼前过开了电影。末用“心机”的采访,反而是特别地饱满、成功。

稿子是当天采访完后我在那个渔村所在街道办事处的办公室里完成并发到编辑部的。在老旧的电脑前写稿时,我特别地亢奋与舒畅,手微微颤抖,词句像水一样往外淌,感觉像回到小学,站在讲台上给老师同学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几年后,日照市的一些新闻界同行说起那篇稿子时还是饶有兴味。

我非常感激在我初入记者行当之时,能有机会独立完成这样一次紧张而富有收获的重要采访任务,让我充分体会到及时深入采访的乐趣,为我以后的记者生涯提供许多支持与鼓励的力量。

“新闻强报,特色立报”是一面富有感召力的大旗,真正的新闻从哪里来,引人入胜的特色从哪里来?第一现场、真实生动的生活才是源头活水。今年3月我在要闻版发过一篇题为《失足未成千古恨》的稿子,是说日照市东港区检察院独创实施未成年人诉前捕前品行调查制度,挽救失足少年及学生的事。采访时,相关材料抱来一大堆,各方面的都挺全,但我坚持要采访一线检察官和当事人。

与采访对象满满当当谈了一下午,果然挖到不少材料上没有的生动案例和细节,采访过程中,一位女检察官动情地说,“能给机会就给他们机会,别一失足就成了千古恨,可惜很多好少年啊。”她的话说得很有感染力,我把她话改造了一下。用了《失足未成千古恨》这样一个标题。后来,这篇稿件获得省以上检察机关的多次批示,东港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告诉我,其他省市及国家最高检察院的检察官来调研学习这一做法时,“失足未成千古恨”是大家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

许多人认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获得的是那些质朴的东西,而有文气的东西主要归功于记者的创造。其实不然,真正有魅力、有生命力的“文气”同样来自于“贴近”式采访。

当文字记者时,一些拍摄新闻图片的经历,也给自己增加了许多有关采访方法和精神的心得。

2003年10月1日,日照市第一次举办市一级的集体婚礼,我带着相机去采访,当时用的是一架“傻瓜”数码相机,只有200万像素,功能与现在一些手机附带的照相功能差不多。

当天的雨一直下,傻瓜相机必须离拍摄对象很近才能拍摄。于是现场就出现了一个头发和衣服被淋湿、双手护着小相机紧紧跟随婚礼队伍的年轻人,结婚新人带的摄影摄像工作人员都到一边休息避雨去了我还在拍,而且拍得饶有兴味。因为我感到新人们的表情都十分美丽和真实,舍不得漏掉任何一个画面。第二天,2005年10月2日,我拍的一张照片在大众日报头版报心大幅刊发,这是我当文字记者期间发过的唯一一张头版主打照片。我手舞足蹈,高兴了好多天。

新闻摄影对现场对当事人的依赖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实,真正的好报道,无论消息还是通讯,对于现场、对当事人的依赖,与摄影是一样的。反观之,生动的现场带来的只是好新闻吗?“如果认为新闻现场只给了你一篇好的报道或一组精彩的图片,那么太直接浅白了。”一位资深记者对我说,每一次扎实生动的采访,都会为记者的生涯增加一段独特阅历,他说,他忘不了自己和老农一起打地铺交心的那些个夜晚,忘不了与泰山挑夫一道攀走十八盘的日日夜夜,许多采访对象,多少年后还与记者保持联系,他们让你感觉特别踏实,感觉自己是如此富有,他们都是记者生命的延续。

到现场去吧,走得近一些,再近一些,那里不仅有真实和生动的新闻素材,还有支撑、滋润记者生命的“营养元素”。

上一篇:谁为女记者被打叫好 下一篇:新闻界的“家丑”和我们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