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彝族铃铛舞试析

时间:2022-10-20 12:31:50

摘要:应用田野考察、专家访谈、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彝族铃铛舞的体育渊源、变迁等进行研究,并对铃铛舞的社会价值进行拓展,让铃铛舞的功能在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中得到充分的显现与重塑,使得彝族铃铛舞这一古老而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而且铃铛舞将会在促进大众身心健康、民族团结、学校体育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彝族铃铛舞;体育渊源;社会价值;重塑

中图分类号:G122.7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2-0059-05

彝族铃铛舞是彝族人民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彝族人民长期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彝族人民的发展而不断传承与演进。通过对铃铛舞的考察研究,发现铃铛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民族运动会上作为表演项目类的比赛,而且作为民族传统舞蹈在舞台上也有极佳的艺术表演,还在全国民间文艺展演中已取得较好的成绩,但这些都是短时间地展示铃铛舞的风采,而后是长时间的搁置,作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缺乏连续性的传承,其传播途径和力度有极大的局限性,铃铛舞的功能在当今社会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实证考察,对彝族铃铛舞的体育渊源、现实发展等进行研究,并对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铃铛舞的社会价值进行拓展,让铃铛舞的功能在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中得到充分的显现与重塑,使得彝族铃铛舞这一古老而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而且铃铛舞将会在促进大众身心健康、民族团结、学校体育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一、彝族铃铛舞的体育渊源

彝族铃铛舞,俗称跳脚,彝语称“恳合呗”,“恳合”即斋经,指祭祀礼仪中唱经的歌,“呗”即跳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加上歌师的诉唱来祭奠死者的意思。最初参加铃铛舞表演的人都是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人们观念的更新,女人们慢慢的才加入到这只队伍里来,铃铛舞的表演人数一般4人、8人或数十人皆可舞。舞动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中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铃铛舞具有连歌载舞的显著特色,舞者右手执马铃铛,左手执彩带。舞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间,舞蹈无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只作间隙的吹奏。通过祭祀活动,跳“恳合呗”,唱祭祀礼仪之歌,以尽子孙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铃铛舞所表现的内容为彝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经过艺术化处理,内容健康,风格朴实。由于彝族有婚嫁、丧葬皆歌舞的习俗,铃铛舞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而得以世代相传,并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此舞在赫章保留着完整形态,尤其以赫章珠市乡最为典型。

铃铛舞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根据彝文文献《什勺丧祭记》记载:远古时期的什勺部族在云南的一个叫点吐博略的地方为先人举行祭祀活动,在跳舞的时候不慎惊动了天上的最高主宰策格兹,因而降下了病根与死神。又据《彝族源流》、《洪水泛滥史》记载:洪水泛滥之后,彝家的再生始祖笃米经策格兹的撮合,在贝谷恳嘎歌场同沽色女、诺色女、布色女对歌对舞,太阳星女、月亮星女、北斗星女、野鹤、野狐、野人等都前去助阵,吹奏芦笙、挥动舞帕,尽情欢跳,热闹非凡,祖笃米也因此与沽、诺、布三天女婚配,生下了“六祖”,并传下了彝族歌舞。笃米死后,在一个叫继堵落纳嘎的地方,人们手舞铃铛,用先祖笃米传下的舞蹈为他送行,这便是彝族先民们古老传说中最早的铃铛舞。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书记载,贵州赫章是我国大西南彝族古展的中央腹地,被誉为夜郎文化的发源地,经考古赫章可乐曾是它的都城。远古铃铛舞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是一种军事舞蹈,它的产生与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800多年前,彝族先民经历着频繁的战争和迁徙,有了战争,将士的伤亡便也成了平常之事,对于历经战乱的彝族先民们而言,在每场战斗结束之后,为了抒发悲痛之情,给阵亡的将士们复仇,同时也为了给他们送行,幸存下来的人们总要组成铃铛舞队,进行铃铛舞表演。古时候的彝族先民们认为,人在死后灵魂还在,摇响铃铛是通知孤魂野鬼别挡路,也有人说铃铛舞的铃声是彝族祖先在战乱中伤亡过大,领头人为安定人心,用马铃铛在手中有节奏地摇响,使后面的队伍相信伤亡人数不大,他们还有再战的能力。国王首领举行祭祀追悼先王时,部下也要组织120人的兵马队伍和数十人的歌舞队,进行铃铛舞表演,在战场上,承担这种复仇义务的人毫无疑问的就是幸存下来的将士。作为军事舞蹈,在古代,铃铛舞主要反映远征及护送阵亡将士、翻山越岭、攀岩渡河、相互保护、同甘共苦、响鼓促战、长号告捷等披荆斩棘的艰辛征途。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方将领,手持铃铛以示骑马,同时也用铃声来控制舞步。而今,铃铛舞由官场祭祀搬到民间丧祭,场所虽然改变了,但是它的形势和内容始终没有改变。随后,这种战状舞演变为祭祀告别的舞蹈,这就是今天的铃铛舞。

彝族先民们采取带有强烈民旗性和地域性的“恳合呗”这种特殊形式的动作,由此产生了以原始文娱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宗教祭祀仪式,孕育和包含了彝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萌芽;这种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透视着民族体育的内涵,客观上实践着体育的行为,实现着原始体育的功能。

二、彝族铃铛舞的变迁

彝族铃铛舞与其它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态一样,其孕育、生成、演变与创造它的人群的进化、需求息息相关。影响其发生、发展、变迁的条件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表现的彝族铃铛舞,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迁。

1 铃铛舞内涵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演进,彝族人民的观念更新,铃铛舞的内容、形式有了极大的变化,原始的彝族铃铛舞仅限男性演跳,且是以祭祀为主要目的;而现代铃铛舞不仅仅是男子参与,女子也加入其中,而且不仅仅是为了祭祀,在彝族节日、喜庆、农闲时都可以演跳,铃铛舞已成为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成了彝族人民愉悦身心、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活动。

2 场地和器材特征的变迁

铃铛舞的活动场地非常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则要求,一般是在一块平整的场地上进行。铃铛舞的器械很有特点,舞者手持的铃铛是以铜为原材料制作的,中间手握的部分是一直径约为20cm铜管状结构,其管状两端系有3~7个小铜铃,整个器械的长度约25cm左右,中间扎有20~30cm长的红色绸带。此外,舞者脚上还套上了环状脚铃。铃铛舞元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以及脚铃来统一动作。

3 技术及活动形式的特征的变迁

舞者双手持铃,以腰部为轴心,双手左右上下转腕摇铃并带动彩带飞舞,腰腹部前后左右来回转动,躯干前屈后伸,活动幅度较大;手臂可在上、下、前、后、体侧并带有抖动的运动,使铃铛发出有强烈的节奏声响;伴随着脚步的前、后、左、右移动,还有方步前倾、下蹲、单双脚跳、并步、垫步等,步 幅可大可小。节奏是一走一停,缓急有序。铃铛舞一般是多人一起进行,按同一节奏完成各种动作,所有参与者之间协调配合、身心一致地表达着本民族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铃铛舞的演跳队行可以是圆形、一字行、或是矩形,没有严格的规定,视动作的组合而定。年长者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简单难度不大的一些组合动作;技术熟练的年轻人有的可做出倒地翻滚、抱腰翻转、踏肩造型等带有表演性质的难度动作;而且现代彝族男女还创编出一些精妙的组合,使原始粗犷的“恳合呗”更加绚丽多姿。

4 彝族铃铛舞的社会价值的变迁

彝族铃铛舞现今多见于祭祀、婚嫁、节日庆典中,将多种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等容于一体。在追求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使得铃铛舞不仅具有体育文化的健身、娱乐的本质功能,而且还可拓展出多种丰富的社会功能。

(1)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彝族铃铛舞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代表着彝族人民的文化信息,是彝族文化的表征,凝聚着浓厚的彝族民族意识和价值,深深地包含着这种凝聚力的品格。铃铛舞其内涵是重视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不以高超复杂的技艺、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等条件要求公众,而是以普适的、自娱自乐的活动特征迎合民众。不必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就可以在这一活动中得到较直接的令人愉悦的情感的抒发和宣泄。铃铛舞的这一特征,使它自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和观众。在集体演跳的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相互信任,能引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2)有利于彝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分为有形和无形文化的传承,有形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文物、古董、服饰、器具等等,无形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精神、信仰、观念、思维方式等。彝族铃铛舞是彝族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部分,有很多的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依赖于铃铛舞而得以流传和保存下来的。在铃铛舞中反映远征及护送阵亡将士、翻山越岭、攀岩渡河、相互保护、同甘公苦、响鼓促战、长号告捷等披荆斩棘的艰辛征途。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方将领,手持铃铛以示骑马。舞姿刚劲、豪迈,节奏和谐、有力,让观者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民族不断延续跳动的脉息和他们在披荆斩棘中的苦痛呼喊,同时还能洞察彝族人民的原始价值观、信仰观的追求。因此,铃铛舞是彝族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族道具等有形文化和民族信仰、民族精神心理、民族传说等无形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通过铃铛舞这种民族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并展现,铃铛舞是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一种身体活动,铃铛舞成为了彝族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3)具有强身健体功能铃铛舞经历了长期的文化积淀之后,逐步形成了有节奏的各种协调动作,有节奏的铃响、有节奏的各种身体活动,同时活动的队行有多种方式的变换等形式,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都可以参与铃铛舞的活动,并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调节运动量的大小,铃铛舞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健心效果,使人们身心愉悦,而且铃铛舞促进了民族的认同感,还能使人充分体验和享受到同一群体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互相关爱的友好交往的人际关系。铃铛舞已成为彝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到来,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来发展当地经济,已被政府部门和地方群众所认同。西部大开发以及大众旅游热的兴起,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费孝通先生指出:“西部蕴含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会产生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赫章彝族由于其居住地理环境的相对闭塞,使其彝族文化都保持着传统性和原生性的特点。铃铛舞的很多动作都是模仿先民在与自然的搏击中翻山涉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勇斗豺狼,然后男耕女作,生息繁衍的大迁徙的壮阔画面。这种保持完好的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会吸引众多的跨地区、跨省,甚至跨境发旅游观光者,随之带来的是经贸、物资、文化的交流和繁荣,彝民也会由单纯的劳作者,演变成民族风情的表演者和旅游服务的主体,多种角色的融合会增加彝族人民的收入,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彝族铃铛舞的现状

贵州赫章珠市乡彝族村寨的铃铛舞保存相对完好,他们居住在被誉为贵州屋脊的韭菜坪山下。一直以来,珠市乡的铃铛舞传承较好,“老的小的、男的女的都会跳,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表演队,只是表演的风格特征有较小的差距而已。”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在民间老艺人表演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使铃铛舞的形式和种类更加完善。

彝族民间歌舞虽博大精深,但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铃铛舞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面临逐渐被淡化消隐的危机。

本研究的调查表明,制约铃铛舞传承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其一,近20年来,少数民族聚居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迅速地改变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过去人们赖以愉悦身心的许多民间、民俗体育活动逐步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现代娱乐方式,广播、电视、网络、卡拉OK等娱乐活动以及现代许多休闲与运动成了彝族青少年及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们的闲暇娱乐活动方式。许多现代彝族年轻人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很大,致使他们对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激情不高,思想观念的东西受到抵制,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不能较好的得以传承,铃铛舞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正面临着衰退的境遇,同时,彝族人民的娱乐方式由村寨集体化的自娱自乐转向了居家观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铃铛舞活动的参与。而且,彝族聚居地相对落后偏僻的生存、生活环境,使人们更向往城市生活,这就为铃铛舞的传承增加了难度;其二,珠市乡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地村民的经济意识也不断增强,年轻人对经济的追求超过了文化传承的力度,许多年轻人都去采矿,或者外出打工,由于他们的缺失,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人不再把本民族的文化看得那么神圣,间接地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三,随着老一辈的民间艺人的不断离去,能演跳铃铛舞者逐年减少,能领略和把握铃铛舞神韵者更是屈指可数,新一代的年轻人不能很好的接过担子,由于后继乏人,尤其是缺乏组织管理人才,难以对铃铛舞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大大影响了铃铛舞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保护和传承铃铛舞刻不容缓。

四、重塑彝族铃铛舞,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彝族铃铛舞自产生之日起,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只有理性地分析与认识铃铛舞的历史变迁,才能把握它的发生、发展规律,才能够客观地理解和面对彝族铃铛舞的历史变迁,才有可能找到重塑铃铛舞的复兴与繁荣之路。彝族铃铛舞应多方向的重塑与改造,以适应体育文化的发展,满足学校、社会的各种体育需求,塑造出以“民族”为特色,以“科学”为理性支撑,以“健康”为价值取向,以“大众”为社会基础的铃铛舞新型发展态势。

1 加大彝族铃铛舞的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铃铛舞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从宏观政策高度给予铃铛舞文化以重要的保护地位,应充分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体,加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让全国及世界各族人民认识、了解、接纳并参与。同时,应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传统的凝聚力,利用铃铛舞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功能,吸收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和传承彝族铃铛舞文化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积极地保护和开发潜在的彝族文化资源。特别是应该从彝族内部主体出发,让彝族人民在思想意识上认识保护、传承铃铛舞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来传承和发展铃铛舞文化。

2 加强铃铛舞理论的研究工作

彝族铃铛舞的理论研究比较滞后,铃铛舞资源的挖掘整理、应用理论的研究、市场开发和推广缺乏整体性、深层次的研究。彝族铃铛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如何使这些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财富,促进铃铛舞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文化建设服务,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应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铃铛舞进行研究,大力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对铃铛舞的历史渊源、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功能价值、训练方法以及规则、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配套研究,逐步建立起铃铛舞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制订出铃铛舞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综合保留相关资料,使铃铛舞的发展走向科学健康轨道,为铃铛舞走向世界打下坚定的理论基础。

3 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彝族文化品牌。

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是当今旅游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有着直接密不可分的关系。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好时机,培植旅游产业,整合彝族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突出区域性和民族性特点。在保持铃铛舞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发展和创新,注重与民族生态旅游、民族节庆、集会等相结合,打造彝族文化品牌,形成彝族文化旅游观光的人文景观。

4 创编铃铛舞健身操,把彝族铃铛舞作为学校体育教材内容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学校教育是一切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全球体育发展的经验一再证明,绝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是在经历走进学校、成为学校体育资源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和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并通过学校体育方式而在整个社会更广泛地流传开来,充分利用彝族铃铛舞的健身价值,对铃铛舞进行教材化,融进时代的因素,赋予新的内涵和现代人文精神,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铃铛舞进行改造和创新,在运动方式、技术结构、规则和裁判方法等与现代体育接轨,进行教材化处理,并进行师资培训,将教材化后的铃铛舞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发符合当地实际、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以弥补现有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学校体育受场地、器材的制约状况。这样的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同时,也通过进入学校体育教育的方式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有效发展。走进学校体育,使民族传统体育拥有了保持传统和开发创新的重要基地。

5 与社区体育结合,将铃铛舞作为大众健身项目。

近年来,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全民健身项目,不但在本民族中流行,也被其他民族采用,并进入城市社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成为广为人知的全民健身项目,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复兴带来了新的契机。铃铛舞注重休闲性、观赏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利用铃铛舞参与人数多、器械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简单易学,便于普及推广的特点,要组织力量,对铃铛舞进行整合,可以创编出多种多样的新动作,丰富其动作内容和活动形式,使之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完成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铃铛舞进入广大群众健身娱乐活动之中,以达到愉悦身心、强身健体的目的,为全民健身服务。让铃铛舞不断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使其不仅能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广泛存在,而且能经推广而走入其它民族、走人城市居民的生活,成为全民健身的工具的同时使铃铛舞获得更大的空间的发展。

经历了近三千年的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彝族铃铛舞,形式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极为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在彝族的历史演进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成为人类体育文化中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宝贵内容。彝族铃铛舞极为宝贵的多重价值不仅没有过时,而且经过重塑的铃铛舞将在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至少,铃铛舞是彝族聚居地区在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开展社会体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可行和有效的方式;同时它还是本地区农村学校宝贵的体育教育资源,将可能为学校体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铃铛舞还是促进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宝贵的人文资源和潜在优势。铃铛舞在未来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将会更加绚丽多彩。

上一篇:吴泽霖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下一篇:双语教育中教师的文化传承现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