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不欺?绅士?公德?乐观?善意

时间:2022-10-19 11:54:01

友 情

画家吴作人与季羡林私交甚好。1996年吴作人88岁,他患了重度中风,他的夫人萧淑芳女士说,他对以前的事记得清楚,对眼前的事过目皆忘。一天,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张昌华应约到他家为他拍照。拍完后,因出版需要,张昌华需要吴作人的签名。他把签名册送到吴作人手中,一页一页翻过,当见到季羡林签的那页时,吴作人十分激动,用手指着签字双唇颤抖,眼含泪花,执意要将自己的名字签在季羡林的签名旁。他夫人怕他弄损了季羡林的签字不好制版,请他在另一页上签,他固执不签,十分生气。最后,他还是在另一页上签了。令人悲伤的是,尽管他夫人一再提醒,但是一代大师竟然连自己的名字也记不得了,反倒写了一堆介乎美术线条的草字,但从中清晰可辨的是一个“林”字,吴老写着写着,他流泪了……这“一字凝真情”的深厚友情感人肺腑。试想,有这一位知己,真的一生无憾啊!

(望若林摘自2012年11月13日《青岛日报》)

不 欺

1886年,为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法国人送给美国一件珍贵的礼物: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落成40多年后的一天,美国一位剧作家乘直升机看到了“女神”全貌,他清楚地看到了雕刻精美的女神像,就连她头饰的做工都十分精美,没有丝毫瑕疵。

在建造自由女神像时,雕刻家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人类会发明直升机,可他们并没有因当时的人们看不到就忽视了对自由女神像头顶的雕刻。

这种不因当时条件的局限而欺瞒世人的做法让这位剧作家震惊。

(风华正茂摘自李浅予《不欺》)

绅 士

2002年,一位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大师来到北京,准备前去拜访中国作家莫言,有个摄制组跟踪拍摄。那天,北京的天气虽然晴好,但是气温极低,呵气成霜,在王府井大街上,大师正在接受摄制组采访。这时,旁边不远处站着一个人,他一直静静地看着大师接受采访。尽管天寒地冻,但是,他只是把大衣时不时地裹一裹,继续等待,直到大师完成了采访,他才上前与大师握手,作自我介绍。大师这才知道,原来这个人就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后来,大师在赠给崔永元的书籍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我看到你在人群中长久等待,从中我感到了你的忍耐力,我看到这些,我理解了你。”不仅如此,大师还向随行翻译毛丹青表达着对崔永元的赞赏,他说:“那么寒冷的天,他不打扰我们的工作,也不吱声,他是位绅士。”

(一贞摘自2012年11月22日《海峡都市报》)

公 德

1948年12月15日,北平已经被围困多日,派专机到北平接胡适,临行前,很多人连自家东西都顾不上拿,挤在一起争相逃命,忙做一团,只想快点离开北平。就在专机已经停在机场跑道上,等待胡适之际,胡适却一路来到北大图书馆,手里还紧紧抱着一本此前从图书馆借的《水经注》,匆忙中,他将稍有凸起的封面慢慢抚平,然后才归还给了图书馆。虽然他是北大校长,但那本《水经注》是北大的公有财产,所以他认为自己不能带走。

(心海摘自《民国故事》)

乐 观

素哈·占德兰(SudhaChandran)是当代一位印度古典舞蹈家,由于右腿要截肢,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她得在其舞蹈事业的全盛时期退出了。

在安装了假腿之后,她又返回了舞台,并令人难以置信地重返最佳舞蹈家的位置。当被问及她是怎样做到这点的时候,她很简单地说:“跳舞是不需要脚的。”

(唐兰摘自陈荣生的新浪博客)

善 意

历史学家翦伯赞曾经经历过一段特别黑暗的日子。1968年他和妻子被迁移到北大燕南园的一幢小楼独家居住。一位杜姓的工人师傅住在楼下,同时负责照顾、监视他们。在完全走投无路的状态下,夫妻二人双双吞下大量安眠药。第二天,杜师傅发现夫妻俩已经离世。翦伯赞事先在桌上留下的纸条上写着:“我走这条绝路,杜师傅完全不知道。”

(风华正茂摘自《乐读网》)

本栏投稿、荐稿邮箱: 编辑/高明燕

上一篇:孩子们喜欢这样的美术欣赏课 下一篇:巧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