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失血性休克的静脉选择及护理

时间:2022-10-19 08:44:44

上消化道失血性休克的静脉选择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210-01

【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失血性休克的静脉选择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1年5月收治的80例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虹吸穿刺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并总结护理方法。结果: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高,所需穿刺时间短,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患者中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能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休克;锁骨下静脉;虹吸法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最常用且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临床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穿刺不成功不仅给患者带来皮肉之痛,而且会延误病情,甚至错过抢救时机,引起患者死亡。上消化道大出血导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1],经四周周围静脉穿刺极为困难且不易保留,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抢救患者、长期输液、肠外营养、CVP测定等有效方法,我院采用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抢救上消化道失血性休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1年5月收治的80例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37~68岁之间,平均47.5±4.5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35~71岁之间,平均48.5±5.2岁。患者均有面色苍白、皮肤厥冷、尿少、血压偏低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询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常规出、凝血时间测定及心电图检查。治疗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去枕平卧,头低脚高20°,头偏向对侧30°,肩胛间脊柱垫一薄垫使双肩稍后仰,常规皮肤消毒,铺巾,戴手套,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至锁骨骨膜,用5ml注射器抽3~5ml盐水,穿刺首选右锁骨下静脉,如有创伤畸形,可选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点在锁骨中点下1~2cm处,稍偏外侧[2],根据患者年龄选择进针方向,一般针尖指向胸骨切上缘,与胸壁呈5~35°, 负压进针,有突破感见暗红色液体血液,继续进针约0.5cm,顺畅后进导丝10cm,置管,置管长度为12~15cm,以5ml肝素稀释注入导管内抗凝,将阴道管与测压管,局部固定,一次性贴膜封闭,置管成功。对照组患者采用虹吸法,备齐传统输液所需用品,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检查胶管内空气排净[3],针头鞋面完全进入皮肤,放低输液袋,袋内液面低于穿刺点平面10~20cm,放开调节器,输液管内形成负压,继续进针,回血后针头进少许,左手按针柄,右手抬高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妥善固定针头,在穿刺部位盖纱布。操作中保持茂菲氏滴管直立,防止空气进入滴管下端输液管。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并总结护理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间比较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休克其微循环障碍导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重要生命器官因缺氧发生功能及代谢障碍,是它们的共同规律,休克能影响血液黏度的改变,微循环是血流变障碍的结果,休克患者首要的抢救措施是改善微循环障碍。锁骨下静脉口径粗,左右侧无显著性差别。管壁和周围组织密切吻合[4]。锁骨下静脉即使在严重休克的情况下也不至于塌陷,因此在抢救休克是建立血管通道的重要途径,锁骨下穿刺的优点是穿刺成功率高、易固定导管不易脱出,术后易护理,对患者在床上及颈部的影响小,并发症少。术后注意对穿刺部位的护理,定时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用75%酒精消毒,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是否有感染征象,发生感染要及时处理,消毒后更换敷料。连续输液每天更换输液器一次,有血液回流至导管是应及时更换,保持管道通畅,防止堵管。避免导管从穿刺部位脱落,每隔一段时间回抽血,如回抽不畅要考虑静脉插管处滑脱及插管头部血栓等情况。在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患者中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能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范红斌,李英,程建青,等.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9,5(11):1221.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6―48.

[3] Kitagawa N,Oda M,Totoki T,et a1.Proper shoulder position for subclavian

venipuncture:a prospective randomizedclinical trial and anatomicalperspectives using muhislice computedtomography[J].Anesthesiology,2004,101(6):1306―1312.

[4] 张国辉.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解剖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4(5):23.

作者单位: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

上一篇:浅析中医护理的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下一篇:护理干预在宫颈癌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