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

时间:2022-10-19 08:16:30

谈物理“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

摘 要:问题式导学是导学案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之一,问题是其核心。以力的分解一节片段为例,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认知规律以及物理学科的科学方法出发来谈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

关键词:导学案;问题设计;方法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指示着学习的路线、方向、方法,学生要按照导学案去实践、去探究完成学习的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问题”设计的好坏是关键,是核心。

一、“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原则

既然“问题”是编写导学案的核心,那么问题设计就是决定导学案优劣、学生学习是否顺利、高效的关键因素,所以编写导学案时应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的构思与设计上。物理教学论认为物理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过程,学生经历一个与物理学家类似的认知过程,因此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教材为学生设计的科学认识过程

物理教材是由物理教育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编写的,他们对物理学的知识结构有深刻的认识,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有确切的了解,经过精心设计加工为学生准备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认知途径。因此,进行教学问题设计时不能把课本所学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罗列,要通过教材中所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实验、读一读、议一议、科学漫步、物理学史等来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从中体会教材的科学认识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会产生思维“卡壳”现象,这样会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问题的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渐进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不能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然学生只能是望“问”兴叹,无论是过易还是过难,都缺少应有的启发性,久而久之,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问题的设计要能体现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方法

中学物理中的科学方法多数是逻辑方法,如分析、比较、概括形成物理概念的方法;依据实验或经验归纳形成物理规律的方法;演绎推理得到新概念和定理的方法;假说—验证获得科学结论的方法。科学方法不是在教材中直接叙述的,它反映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认真分析研究,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问题式、简答式、材料分析式、实验探究式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就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这些方法。

二、“导学案”中的问题链设计形式

(一)引入性问题的设计

问题一:1.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2.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

3.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

评析:通过学生对以上三个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力的分解的支点。

此类问题属于引入性问题,能起到复习巩固、引入新知的作用。这类问题的构建着眼于问题的引入性上,即前巩固后引入,巩固是为了引入,引入是为了新授,让教学有良好的出发点。

(二)过渡性问题的设计

问题二:让学生阅读课文、观察拖拉机拉耙耕地示意图并讨论以下问题:

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

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

3.F1和F2与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

评析: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知道了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以上问题是过渡性问题,它是在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认知背景作前提构建的靠近新知的物理先行问题,这类问题的构建应着眼于问题的过渡性上,由已知向未知过渡,自悟认知矛盾的生成过程,以求引发学生心中的真问题,自发强化问题意识。

(三)反馈性问题的设计

问题三:用铅笔、绳套、钩码组成一套演示力的分解的实验装置,绳套一端系在食指上,一端系在铅笔末端,铅笔的顶端顶在掌心上。在铅笔末端悬挂钩码,体会食指和掌心受力的情况,以体验拉力产生的效果,揣摩分力的方向。同学们经过亲身体会,讨论以下问题:

1.食指和掌心有什么感觉?

2.这种感觉说明铅笔末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3.若用两个力来代替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这两个力的方向怎样?

4.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这两个力来代替那一个力呢?

5.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是什么关系?

6.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怎样分解呢?

7.为什么这么分解呢?

评析: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会,让学生感受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让学生明确力往往是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同时体会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此类问题属于反馈性问题,它处于新授内容的每一个阶段,主要功能是了解教学信息,矫正教学偏差,调整教学行为,以求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

(四)强化性问题的设计

问题四:让学生用薄塑料板做斜面,在斜面上放上重物的作用,沿斜面下滑,请问:

1.物体运动过程中重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

2.如何对重力进行分解?

3.分力的大小分别为多少?

评析:巩固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这个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进行运算的能力。

此类问题是强化性问题,它是学习新内容后为巩固新知而构建的总结性问题,以求对知识的系统把握,以便及时消化、吸收和巩固新知识,进而达到教学信息的再反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湖滨高级中学)

上一篇:英语课堂教学的反思 下一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