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初探

时间:2022-10-19 03:30:39

曲靖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初探

摘要:指出了曲靖市地处长江上游、珠江源头,其石漠化危害影响着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以曲靖市多年石漠化治理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国内治理石漠化的新思路,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1引言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石漠化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长期以来,当地群众饱受其害,因其导致的个人收入增长缓慢、区域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广、脱贫难度大等问题的出现,石漠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因此石漠化治理刻不容缓。

2石漠化概况

2.1土地构成情况

据国家林业局监测显示,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南8省区的451个县,其中贵州、云南、广西的石漠化面积最大。曲靖市是云南省岩溶分布最广的州市之一,岩溶面积在全省居第1位。全市土地总面积4478.25万亩,岩溶面积达2129.37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7.55%,石漠化土地面积666.8万亩,占岩溶面积的31.31%。

2.2石漠化程度及分布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土地不堪重负,石漠化日趋严重,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全市666.8万亩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343.35万亩,占51.5%;中度石漠化247.98万亩,占37.2%;重度石漠化56.93万亩,占8.5%;极重度石漠化18.53万亩,占2.8%。

曲靖市石漠化区域集中分布:①曲靖市中部及南部亚热带喀斯特强烈发育的区域;②南盘江、金沙江构造活动强烈的河流上游及河谷地带;③经济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缺土、缺水、缺能源、交通不变、人口增长过快、森林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

3历年来石漠化治理情况

1998年,曲靖市先后启动实施长防、珠防、天保、退耕等国家重点工程。至2003年末,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15.7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建设75.86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376.74万亩,经济林72万亩,种草28.39万亩,封育治理165.15万亩,采用其他方式治理97.59万亩,完成治理投资4702.7万元。

2000年,曲靖市先后在石漠化严重地区开展生态建设、岩溶山区生态恢复重建、异地扶贫搬迁等试点工程,内容涉及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土地改造、农村能源、交通电力、种草养畜、搬迁安置、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项目,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累计投资3890万元。

2008年,国家启动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至2013年末,全市治理岩溶面积184.63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105.00万亩,中央投资2090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4594万元。共完成林业项目100.1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8.55万亩,封山育林71.59万亩。

4石漠化治理模式

通过连续多年的工程实施,逐步总结曲靖市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结合国内近年来在石漠化治理中的新思路,研究适合曲靖市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模式。

4.1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特色林业导向型模式

该模式综合考虑石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石漠化程度等因素,以林草植被恢复为目标,结合区域内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着重发展特色林业。主要包括立体农林复合型,林果药为主的林业先导型,林牧结合型,牧农结合型,农牧林结合型等林、粮、牧、草、沼复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构成“林以山为本,山以林为依,水以林为源,粮以林为根”的生态系统。

具体的做法是:在下游以种植果树、药材、牧草为主,中游种植速生林、薪炭林或经济林,上游种植水源涵养林。合理配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按照山上、山下相结合的原则,自上而下,因害设防,进行草林农牧结合。在坡改梯工程区配套排洪沟及蓄水、灌溉工程,在沟谷配套谷坊、沉沙池、护堤等工程。

该模式在以轻、中石漠化为主的岩溶峡谷、峰从洼地和岩溶高原地貌类型等具有一定的推广性。特别适宜海拔2000m以下,年平均气温14℃左右,降水量充沛,气候温和的岩溶生态类型地区且以轻度、中度为主的石漠化地区。

4.2石漠化封山育林与生态修复主导型模式

该模式主要应用在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植物生长快,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较强的地区,石漠化集中分布于宜林荒山荒地和坡耕地上,治理遵循自然规律,让自然休养生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和调节能力,实现自然植被的尽快恢复。

具体做法是:针对小流域内石漠化不同程度等级分布特点,进行系统、科学的统一规划,突出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综合治理模式。生物措施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为主,在树种选择上,遵循“适树则树、适草则草”的原则,选用耐干旱瘠薄、喜钙、岩生、速生、适应范围广、经济价值较高的乔灌木、藤或草。

该模式在以重度石漠化为主的岩溶峡谷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适用于重度石漠化比重大,人迹不易达的深山、远山石漠化区域,也适宜于部分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山地、重要水源建设地。

4.3石漠化人工造林与林产业导向型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实现林草植被恢复的目标,其主攻方向为转变传统种植结构,因地制宜人工造林、发展特色经济林。

具体做法是:针对具有海拔相对较低,地势平缓,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经济林建设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等特点的小流域,采取在流域内石漠化坡耕地采取种植市场前景较好、适宜性强的经济林,同时配套做好小型水利水保设施的建设,并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适当发展草食畜牧业,短期内解决农民的生计,以此开展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该模式适宜于河谷、低中山、低山丘陵地区;以岩溶槽谷、岩溶高原、峰丛洼地为主;石漠化程度以轻度为主,在治理上以预防为主的地区。发展生态林业、农业,并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改变高消耗资源粗放型发展经济模式。

4.4石漠化牧草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模式

该模式主要应用在一些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土地等级评价较低、水资源利用较难的石漠化地区,此类地区生态环境极差,传统农业发展空间和潜力有限,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在解决当地农民生存的情况下,逐步实现生态恢复和重建。

具体做法是:①草地建设,主要包括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使退化了的天然低产劣质草地更新为优质高产的草地。②发展草食畜牧业,按照草畜平衡的原则,合理安排载畜量。充分利用草地资源以及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整畜种结构,改良品种,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

该模式在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质量差的轻、中度石漠化区,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4.5石漠化坡耕地与水土保持建设主导型模式

该模式主要应用在山地和丘陵多、盆地少,导致基本农田少,高质高产耕地不足,耕地粗放经营严重,特别是广泛存在陡坡耕地的地区。

具体做法是:一是对旱坡耕地的治理。做法为:对坡度5°~25°、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等级相对较低、土层较厚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将土地梯化,增大土地耕作有效面积,拦截泥沙,增强土地肥力,并配套实施作业便道、蓄水池、截(排)水沟,保障耕地有效灌溉,将治理区内天然降水集蓄起来,丰枯互补,调剂使用,从而到达治理石漠化的目的。二是对岩溶盆地(坝子)、坡立谷、洼地等重要产粮区周边石漠化的治理。做法为:对坡度在10°以下,存在旱涝灾害的坝、谷、盆地区域,通过修建引水渠、排涝渠等农田水利措施,保证农田旱涝保收,提高基本农田单产,从而达到保障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果的目的。

该模式适宜在人口密度大、坡耕地比重大,人均耕地少、土地资源匮乏、耕地质量差的轻、中度石漠化区,具有一定的推广性。通过治理,实现由“降雨径流-水土流失-旱、涝低产的恶性循环”向“降雨-集雨浇灌-稳产高产”的良性循环转变。

4.6石漠化水资源开发与灌溉农业主导型模式

该模式旨在合理的开发利用石漠化地区水资源,对解决广大农村农业的生产生活用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具体做法是:一是通过屋顶集雨和拦蓄坡面水等方式,收集雨水,修建水窖,在水窖中安装水管形成简易自来水。二是开发利用表层喀斯特水和基岩裂隙水,通过“泉水引水管(渠)水池(水窖)管网输出人畜饮用及部分农田灌溉或泉点引水管生活生产用水”的模式来实施。三是采取工程节水和生物节水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该模式适宜在人口密度大,耕地多,水资源匮乏,人畜饮水困难,尤其是严重缺水的地区,通过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岩溶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4.7石漠化资源利用与生态旅游主导型模式

该模式建立的主要思路是:岩溶地貌构成了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独特的岩溶形态是构成区域旅游景观的基本骨架和重要的自然资源。石漠化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在一些地区由于地表地下独特结构,具有很好的组合形式,结合古朴浓郁、保存完整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具体做法是:结合石漠化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洞穴、峡谷、石林等自然风景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可发展洞穴探险、峡谷漂流、民族风情等旅游项目,充分利用群众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契机,通过营造林草植被对旅游景区石漠化进行治理。加快副产业的形成,提高群众经济收益,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减少对石漠化土地的过度依赖,从而形成良性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循环。

该模式在轻、中、重度石漠化地区都可以推广,但前提条件是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独特的石漠化景观或生态文化积淀,尤其在有部级或省级风景名胜区依托的石漠化地区,适宜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规划院昆明分院.曲靖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建设项目规划(2009~2015年)[R].昆明:云南省规划院昆明分院,2009.

[2] 云南省规划院昆明分院.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报告[R].昆明:云南省规划院昆明分院,2005.

[3] 杜鹰.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探索与实践[N].

上一篇:福建农产品物流策略分析 下一篇:江苏省园博会泰州展园建设中节约型园林技术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