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通用语言的文化阐释

时间:2022-10-17 07:29:06

曲靖市通用语言的文化阐释

【摘 要】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曲靖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渊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尤为突出的是对爨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但在这众多的研究中有一个领域似乎人们涉足甚少,这便是曲靖的语言文化。本文通过对现存的曲靖市通用语言做一点文化形态及语言变异的分析和探究,以便找出隐藏于其中的历史文化渊源,从而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曲靖市 通用语言 爨文化 阐释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89-02

曲靖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扼守“彩云之南”的东大门,自古就有“皎水故郡、锁滇之钥”的美称。据史可知,自战国“庄距王滇”始,经秦凿“五尺”设“置吏”,到三国蜀汉时,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西南在此设建宁郡,之后,曲靖这块被乌蒙山、金沙江排斥在中原文明之外的世外“荒”原,逐渐演变成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一个中转站,且在沧海桑田的历史进化中形成了红土高原上一朵璀璨的奇葩――爨文化。爨文化五百年的浸润是曲靖市通用语言最厚重的历史积淀,或许今天的曲靖人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爨文化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当然,爨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扩展远在曲靖版图之外,它的势力和影响一度遍及云南,且把触角延伸到了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可以肯定的是爨文化的统治中心在曲靖,但令人不解的是魏晋前的曲靖史书上长满了愚昧和荒草,为何在兵荒马乱的魏晋时代却开出了一朵称得上是“文化”的灿烂之花呢?范利军在《论“爨”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一书中作了明确的回答:“爨氏为汉民族。爨氏同中原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其文化关系,所谓爨文化就是汉文化在南疆之地的延伸,其标志、内涵、外延均为汉文化,只是更具地方特色。”由于这种历史的特定性及承传性,决定了曲靖市通用语言在千百年前就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更不用说在魏晋之后的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最终使曲靖市通用语言确立了属于汉语言北方方言的牢固地位,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在南方,曲靖市通用语言与以广东、广西、江苏、福建为代表的南方语系有本质的区别,与滇西各少数民族如傣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等地方方言也有很大差异。另外我们也看到,即使同在北方方言的框架下,曲靖市通用语言与华中、华北、华东等地方方言也有很多不同,原因在于它虽本源于中原文化,但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冲刷,在与土著语言的冲撞中,还保留着自己的地方特色。这种特色可从我们对语言的界定中看出来,我们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从性质和特点上来看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几方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对曲靖市通用语言与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来进行粗略的比较,从中寻其端倪。

一 语音方面

曲靖市通用语音保留了许多古入声字的读音,在音节、音符、音调上与普通话有出入,因此,其更具传统性。试举两例:

1.曲靖通用语言保留着古入声字的读音

曲靖通用语言发音重,音调平板,阴、阳、上、去四个声调之间差异不明显,特别是一、三声调几乎没有,二声调也少,四声调及介于三、四声调的“21”调却很多。譬如:“你吃饭了吗?”普通话里有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共四个调,而在曲靖话里说成“你给吃饭了!”语法上与普通话稍有不同,语音上特别是声调上“你”“吃”“了”三字念成近似于去声的“21”调,“饭”念阳平,相同字的读音与普通话完全错位。这种情况在曲靖方言中很普遍。究其原因,曲靖各县市的历史发展相对滞后于中原地区,因此它的语音演变相对较缓慢,故在读法上仍保留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一些发音习惯。

2.曲靖市通用语言中缺乏后鼻音和撮口音

譬如“风”“峰”在曲靖话中念成了“fōn”,介于“fān”“fēng”之间,显得不伦不类!而“鱼”“雨”等音又念成“一”或“义”。这种现象,在曲靖话里不胜枚举!究其原因,也是历史和地域在时空交错中留下的文化缺憾。

二 词汇和语义

曲靖市通用语言中有一些独具地方色彩的词汇和语义,华中、华东的人到了曲靖往往会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其滔滔不绝地说的是什么?当你“翻译”成普通话时,他们往往会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何止他们,连我们这些整天说着土话的曲靖人得其解者又有几人?试举几例探之:

普通话 曲靖话(含少数县市特有方言)

(1)“怎么”“为什么” “咋嘎”

(2)“不知道”“不晓得” “晓不得”

(3)“我” “老子”(在骂人时)

(4)“姑妈、小姨” “”

(5)“伯母” “大妈”(大嫫)

(6)“叔叔” “爷爷”(yē)

(7)“乌鸦” “老娃”

(8)“那个”“那些” “乃个”“乃”

(9)“枣” “拐枣”

(10)“柿”“柿子” “四花”

随手拾来的这十个例子反映出曲靖市所用语言确有“特立独行”之处。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这些词汇中有部分是曲靖土著居民如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保留语言,是地方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反拨。如例(1)、(8)两例很可能便是彝族祖先所创,一直沿用至今。曲靖话里有一些骂人的话及俗语,不但外地人听不懂,即便是云南其他地方的人,也未必听得懂。如“耳朵别毛钱”(这是“不听话”)“老娃抓”(意思是“短命鬼”)“破瓢箕端的”(意思是“夭折”“短命鬼”)“拖镰街则”(意思是长辈骂小辈的话,类似于普通话里的“小坏蛋”),还有“兜底一花三”(意思是“全部、全都”)……

这些语汇虽然“土”,却都是语言里的“活化石”,是曲靖先民们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如果说文化讲究“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存,那么语言里也在诠释“雅俗共赏”的真谛。可惜对此很少有人去研究。

三 语法

在语法上,曲靖话与普通话大体保持一致,然而在局部上却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如曲靖话很少用语气词或疑问词,即很少用“呢”“啊”“呀”“为什么”“怎么”“啥”等词语来帮助完成交际功能。另外,一些赌气或骂人的话就更显得不遵循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了。示例如下:

普通话 曲靖话

(1)“你吃饭了吗?” “你给吃饭了!”

(2)“那部电影你看完了吗?”“乃个电影你给看完了!”

(3)“你去哪里?” “你溘(kè)哪点!”或“你到哪儿溘?”

(4)“你的作业是不是交错了?”“你的作业给是交错了!”

(5)“我不理他!”“我不愿接触他!”“我耐烦理他!”“我耐烦耳石他”(宣威语)

(6)“不准你乱说!”“你不要乱说话!”“你怕不能这么说!”“你怕不能乱说喔!”

通过对照,大致可看出普通话与曲靖话在某种程度上是“求同存异”的。曲靖话除了很少用疑问词构成疑问句,用语气问来结尾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表示动作性语言运用上及表示疑问时,常常附加一个修饰性的或补充性的词语,如例(1)、(2)、(4)中的“给”字便是语气助词,用来帮助句子完成交际功能。这在曲靖话里每天都能碰到,如“你给睡觉了!”“你给我站住!”“你给吃饭了!”另外,我们也注意到,曲靖人用语很委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听到有土生土长的曲靖人在交际场合用“不准”“不许”“不行”“不可以”“无能”等词,因为这些词有明显的责备、鄙视特征,故曲靖人拐了个弯,用的是例(6)的句式,如普通话说“你不能太马虎”“你小心点”,到了曲靖话里便是“你怕是要注意着点喔!”用语文雅而严厉,谦逊而不失分寸!

以上是我对曲靖市通用语言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之间的一点粗浅比较。从中我们受到不少启迪,即当以爨文化为主的中原文化入主滇东之后,它不是完全地剥夺滇滇叟及其后的乌蛮等土著居民的传统文化,而是在先进文明的侵蚀下,融入了土著文化。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在语言上,而且也反映在风俗习惯、日常生活中,至今仍遗留在曲靖辖区,在乌蒙山流传的许多地方习俗即是见证,语言也是二者融合的结果。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当爨氏西迁之后,滇东是否就留下一段文化的空白期呢?这或许是未取得圆满答案的谜。但我认为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繁衍的精神积淀,它不会因政治的变动而马上演变消亡。爨氏西迁后的文化空白需要我们去寻找答案,但是元明时期,特别是明初朱元璋夺取政权后,中原士兵随征南将军傅有德及副将军沐英、蓝玉南下,在曲靖一战击败了元朝和土著部落的残余部队,在此设立知府,中原文化又一次入主了曲靖却是不争的事实,此后曲靖本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就更加顺畅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后来的“”时期,曲靖一次次受到外来文明的洗礼,有时是促进,有时是打击,有时是融合,有时是排斥,但无论是同化还是被异化,曲靖市通用语言都随中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尽管其脚步略显滞后,也不曾割裂二者亲密的血缘关系。但曲靖市通用语言发展的滞后性一直延续至今,一个有趣的例子便是证明:如今发达省份及北京、天津、上海等许多大城市,熟人见面常问:“你好吗?”“发了吗?”“升了吗?”这三句日常用语透露出的文化信息是“你的精神怎么样?”“你的财富怎么样?”“你的名誉怎么样?”而今天的曲靖人见面时仍然说着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常说的三句话:“你吃饭了吗?(你给吃饭了!)”“你到哪儿去?(你溘哪点?)”“今天天气真好!”这些客套话关注的是你的肚子、你的身体,即温饱问题,这是最低的生活要求在语言上的反映,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曲靖人的生活现状及精神需求。

概而言之,虽然曲靖市通用语言属于主流文化及汉语言正统文化的范畴,虽然它不像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话等南方语系一样自成体系,也不像川话、黔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的影响力,但它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去挖掘和探究。当然它也有其不足,主要靠口口相传,而一些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方言有许多弊病,一些不合时宜的语言不宜推广,故还得努力向普通话趋近。因此,在文化形态上,还应学习中部、东部的先进文化,应该兼容并蓄、革故鼎新,在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中重塑爨氏之乡的文化美誉。

参考文献

[1]冯志纯主编.现代汉语(上、下册)[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吴启主主编.现代汉语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3]平建友.爨文化论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6

[4]范建华.爨文化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8

上一篇:关于新课标物理实验的教与学 下一篇: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