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煲汤”中感悟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19 01:58:33

从“煲汤”中感悟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煲汤,就是把食材加上足量的汤水,用小火慢炖细熬,不加复杂的调味料,透过多种食材鲜味相互交融,把食物的精华浓缩在汤汁里,成为一锅既营养又鲜美的好汤。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校长邱向理老师,从煲汤中品出了教育的真味,并应用于其办学实践中――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原生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用文火慢炖的方式,让孩子慢慢长大,并称这种教育为“煲汤式”教学。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要想提高课堂实效性,只有运用“煲汤式”教学,使整个课堂教学慢下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参与课堂,深入思考,深度体验,通过充分的讨论、思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力,培养道德情感,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那如何在小学品德课中运用“煲汤式”方法组织教学呢?本人主要从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给予深度体验时机两个方面做了些许尝试:

一、精挑细选好食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要想煲一锅好汤,就得精心挑选好的食材。“煲汤式”教学要有成效,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1.教学目标数量要精练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每节课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由此不难看出,新的课程标准就是要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做到精练。如果目标太小太少,必定造成学生吃不饱;目标太多,结果什么目标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只有在深入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学会必要的简化与具体的丰富,制订恰当数量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落实品德课堂“煲汤式”教学。

2.教学目标难度要适中

品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难度要适中,太低没有效率,太高,绝大多数学生暂时都无法达到,就会让目标制订流于形式。宜选取学生生活中的小切面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保证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一个好办法。

例如,新的课程标准对战争类题材的教材课程目标主要有三条: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从这样的排序我们不难发现,战争题材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历史知识,不是详细地讲述、分析历史事件及诸多背景因素,而是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串联相关的历史内容。一个老师在执教《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时,将目标之一设置为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现代局部战争的“大致情况”,我们应该将这一目标调整为:初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概况(卷入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数据),重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如果这样安排,随着第二课时的展开,学生就会慢慢了解更多战争的历史背景,体验到战争中的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认识到只有和平才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激发学生对世界和平的期盼之情”的培养目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文火慢炖熬出好汤――给予深度体验的时机

品德教学应该充分关注教材背后的意义,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和感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拉长体验过程,特别是关键点,要给予学生细嚼慢咽的时机,让其深度体验。一如煲汤,需要文火慢炖才能熬出好汤。

1.拉长体验过程

(1)巧反问、多追问,激发思辨中获得体验

教学需要由浅入深,慢慢展开,逐渐深入,其间教师的引导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整合分层,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又互相联系的问题情境,通过反问、追问的方式分层推进,同时又在各个阶段留有一定的个性思维空间,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辨,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

如,五年级下册《诚信真可贵》,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交往中的价值,努力做到说到做到。有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在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初步形成了为什么要讲诚信和怎样才是讲诚信的道德认识之后,追问道:“如果王祥答应李明星期天上午九点去新华书店,可这天下起了雨,王祥该不该去?为什么?”通过思考,学生马上明白,答应别人的事,要牢记心中,努力做到,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尽力克服,不能失信于人,这就是诚信。接着教师又反问道:“那如果学校决定星期五去杭州植物园春游,大家也都做好了准备,可天气预报说这天要下大雨,于是学校在星期四那天发出通知,决定取消这次活动。学校这个决定是不是不讲信用?”通过思辨,使学生懂得,有些困难无法克服或者没有克服的必要,只要事先说明缘由,即使变更甚至取消了原有的计划,也不能说是没有讲诚信。本课教学中,增加这样的追问、反问进行补充,让学生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完善诚信概念,提高思辨能力。

(2)讨论交流,全面参与中体验

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多数情况下,每个人在对待同一事物所观察、了解到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产生的体验及感受不尽相同,从而有了交流的愿望和想法。当各自思维发生碰撞,产生的体验也就更加深刻。

如,在上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五单元《我长大了》一课时,问学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你们真的长大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积极,都饶有兴趣地参与到讨论中来。有的说,从衣服变小可以看出我长大了;有的说,自己力气变大了,说明长大了;有的说,可以从帮助大人做家务上看出我长大了;有的说,现在自己多才多艺,说明自己长大了;还有的说,自己变得更懂事,可以看出长大了……最后,经过讨论大家逐渐明白,看一个人是否真正长大,不是看他个子长大了多少,更主要是看他能不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有没有慢慢学;看他能不能关心、体贴父母,做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2.强化品味关键点

品德课堂“煲汤式”教学要在学生最需要处的几种关键点得添火细熬。学生在学习遇到坡度时,教师不是代替学生学习,而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帮助学生上坡。

(1)学生出错时

“教室,学生犯错的地方。”品德课堂是允许孩子出现错误的,没有错误,何需教学?但当学生出错时,就需要引领学生放慢脚步,犹如煲汤般添把火再熬一会儿,直到熬出味来。

一个老师在执教《让我自己来吧》的第一课时第二环节“解烦恼”时,教师出示:301班有个同学,每天看电视,奶奶批评说:“不看了,坏眼睛的。”可他还是不听劝告。这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纷纷建议,有的说小学生不应该看电视,应该多看看课外书;有的直接说看电视对我们是有坏处的。学生一个个都说不能看电视,看电视无一益处,看来学生对看电视没有正确的认识。于是,我先请学生举手表态:认为不能看电视的同学举手,“唰”,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举手。接着,老师又问:“看电视没有一点好处吗?”学生有的说动物世界的节目能让我们增长知识;有的说天气预报能让我们知道天气情况……“这么说,看电视虽然有那么多的坏处,但也有许多好处,那我们要怎么做呢?”老师抓住时机问道。学生纷纷举手说道:“看能增长知识的节目;看的时间不要太长;看电视要保持距离注意姿势;要完成作业再看……”

课堂上,当老师发现学生对待看电视这个问题过于偏见时,及时组织学生“添火细熬”,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交流讨论、细细品味,最终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2)教学难点处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分清主次,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教学的难点,应该引领孩子细读慢品,反复思量。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走向扎实有效!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在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自我”,从四个环节展开。第一步:自我认识,我真行!老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好好想想自己的优势,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放松,许多学生站起来自豪地说了自己的优势。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认识缺乏,于是老师设计了第二步:同伴标识。这个环节借助游戏展开,用欣赏的眼光赞美同学,让同学树立信心。更可贵的是老师还不忘“保护弱者”,“还有谁没有说到?”不忘让每个学生都有优势可说,人人都能在这节课中获得自信。第三步:老师赏识,树自信。老师非常有心,给每个学生都指出了优势,学生多么在乎老师的看法,老师的赏识使学生更加自信。第四步:读家长的来信,了解家长眼中自己的优点。经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了自我,真真切切地培养了自信,进而有效地落实了情感目标。

总之,小学品德课堂利用“煲汤式”进行教学,本人主要通过“精心制订教学目标、给予深度体验的时机”这两步,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深度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力,培养道德情感,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这种化繁为简,放慢脚步,引导学生深思细品的教学方式,正是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良策。

上一篇:有效管理课堂,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下一篇:初中化学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吸入和呼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