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以学术方式继续

时间:2022-10-19 12:16:14

观鸟,以学术方式继续

问起当下90后的兴趣,你会想到什么?

打Dota?看美剧?听音乐?

还是,旅行?爬山?健身?

然而李t琳,这个90后的小女生和她的伙伴们最大的兴趣是观鸟。为了观鸟,他们成立了协会,在珞珈山四处搜索,整理鸟类资料,最后完成了《珞珈山鸟类手册》的出版工作。珞珈山上的鸟,也成为李t琳对武汉大学最特别的回忆。

要追究什么时候开始与鸟结缘,李t琳自己也已记不清楚,“我本来就挺喜欢小动物的,尤其对鸟类感兴趣!”她回忆,初中时学习了冯骥才先生的一篇小文《珍珠鸟》,觉得先生文中提到的那只“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的小鸟特别可爱。一次写作业时,恰巧窗台上悄悄飞来了一只通体黄色,还点缀着些许红色的鸟。她第一次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除了最常见的麻雀和喜鹊之外,竟有这么漂亮的鸟。那时的李t琳还不知“观鸟”为何物,只是懵懵懂懂地对鸟类产生了一丝亲近感。

偶然闯入观鸟界的女孩

进了武汉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为李t琳正式打开了观鸟的大门。“刚上大一那会儿,我的一个朋友在武大创办了观鸟小社团,把我拉了过去。”被好友拉着参加了几次活动之后,李t琳慢慢觉得,观鸟还挺有趣的。

观鸟小社团成立不久,李t琳和同伴们受邀请参加武汉市大学生观鸟比赛。她回忆,“那时候就觉得,参加比赛还能出去玩,挺好的;而社团刚成立,也不能太丢人。”本着这样的想法,她在武大琢磨着看了一个月的鸟。刚开始接触鸟类的时候,她会不断查资料,恶补自然知识。

这时候,武汉观鸟会的一位资深观念爱好者,成为她的第一位观鸟导师,也为她打开了专业的观鸟大门。

“我这位导师也是武大的校友,在武汉观鸟圈小有名气。他引导我去听鸟的声音,每到一处听到鸟叫,他就让我停下,一边让我细心地听鸟的声音,一边给我分析这个鸟声的特征。”李t琳刚开始观鸟时,主要通过视觉判断,看鸟的头部特征、身体颜色等,而这位导师却引导她用听觉判断。直到现在,她仍非常感激这位把她领入观鸟大门的恩师。

从一只猫头鹰到一个宏大的观鸟梦

在最初爱上观鸟的时候,李t琳确实有点疯狂。每天无论有课没课,都会6点多起床,带着望远镜去观鸟,平时走在路上也会特别留意鸟叫,且随时随地做观鸟自然笔记。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在武大樱花大道看猫头鹰的经历。

一天清晨,李t琳在武大奥场草坪上观鸟。她拿着望远镜跟着一只鸟走走停停,随后这只鸟钻进了柏树林里。正当她要寻找时,忽然看见一棵柏树上似乎多了一团和树皮的颜色接近的毛茸茸的东西,这一下子激发了她的好奇心。

当时才开始观鸟不久,只认识十几种鸟,她还不能很快地判断出那是什么,于是不停地变换角度,观察轮廓、体型、纹理。一番努力后,李t琳基本确定,那是一只手掌大小,刚成年的小型猫头鹰(名字叫东方角^)。印象中的猫头鹰都是眼睛特别大特别明亮,而这只小猫头鹰此时正酣睡着。

这下她激动坏了,因为猫头鹰的行动极为小心和隐蔽,多在夜间行动,分辨猫头鹰多依靠它们辨识度极高的叫声。像这样亲眼观察的机会,即使是对专业观鸟者而言,都是极为难得的。她就这样痴迷地看了大半个小时,直到第二遍上课铃声响起,才匆匆忙忙跑去上课。

当她把在武大校园看到猫头鹰的消息告诉了身边观鸟圈的朋友,好多圈内人士专门到武大寻找,却都遗憾而归。这也是李t琳在武大唯一一次亲眼看见猫头鹰,之后都只能通过声音判断出来的这附近有猫头鹰。即便后来她在浙江做观鸟调研,住的地方每天都听到猫头鹰叫,但每次出去寻找都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段奇妙的经历使得猫头鹰成为她最喜欢的鸟类,也成了她的一个愿望。“看遍全世界的猫头鹰”。

天生与鸟类合适:喜欢飞翔的东西

有人觉得“观鸟”遥不可及而又高大上,但对李t琳而言,这和有人喜欢小动物一样正常。“当你和鸟类的距离被望远镜拉近时,你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求偶的时候,有些鸟会骄傲地翘起小尾巴;即使是平时司空见惯的麻雀、喜鹊,你认真观看他们纹路的时候,都会发现它们是那么美。人总是对与众不同的、美的东西感到好奇。”

而且,看鸟是一个让人变得平静的方法。“这比瑜伽的冥想术还好,观鸟的时候注意力会集中在鸟的身上,让你的思绪从乱七八糟的杂事中抽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观鸟,李t琳觉得自己在观鸟方面比较有天赋,一般只要看一次她就能记住该鸟的名字、科属、特征等,对植物或其他动物则不那么在行。“我好像天生和鸟类很合适,天生喜欢这些爱飞翔的东西。”

虽然寻找鸟类的过程很有趣,但是也有苦恼的时候。寻找鸟要花一段时间,待你找到它以后它也看到你了,所以无法长时间观看,很多时候还来不及仔细看,鸟就飞走了。

志同道合者:观鸟路上宝贵的收获

在发展兴趣的路上,志同道合的伙伴必不可少。李t琳坦言,如果没有这些小伙伴,她一个人也不会去观鸟。

她和朋友一起学习新知识,一起参加“高校观鸟比赛”,一起参加观鸟夏令营。在这途中收获的是露营时怕野猪偷袭轮流守夜的情谊,是在山里没有饭店自己生火做饭的温暖,是为了省钱而想出的各种方法。这些回忆都是观鸟路上最珍贵的收获。

她发展观鸟技能的同时,慢慢地从校内走到了校外。在参加一次观鸟培训会后,她申请成为武汉观鸟协会的会员,开始和社会各界爱鸟人士一起出远门观鸟,“她们都很支持观鸟事业在学生中的发展,每次都让我蹭吃蹭喝蹭交通工具,还会主动告诉我很多资源,所以我真的很感谢他们。”

《珞珈山鸟类手册》诞生记

如果说在武大这几年,李t琳都只是在安安静静地低调看鸟,她主编的《珞珈山鸟类手册》让她在校园里小小火了一把。一个观鸟的女孩突然冒出来了,观鸟竟也是一项活动,还能出一本书!她笑言,图书出版之后那段时间,学院辅导员和书记都找过她给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让她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实际上,这本书的诞生并非突发其想,而是李t琳和伙伴们长期积累的成果。

刚建武大观鸟团队写项目策划书时,李t琳和同伴们就有一个长期目标,想用观鸟积累的资料,做一个武大专属的鸟类名录小册子。大三下学期,空余时间较多,她便与生命与科学学院的一位同学以及其他几个学院的一些同学一起,把以往观鸟团做的观鸟记录整理出来,并写了小册子编写方案。随后,她四处请教编写过鸟类图册的前辈,前辈们看了这些素材,提议可以做成一本书。因为李t琳与观鸟圈的人联系比较多,社会资源丰富,大家一致推选她任主编。“当时大家从来没有对能否做出来表示怀疑,想着即使最后只有电子版没能印出来,也是观鸟团伙伴三年来一路走来的记录。”

关于这本书的文字素材――珞珈山的鸟类名录,李t琳和她的同伴们在几年的观鸟中一直有记录,早就整理出来了。但是如何寻找鸟类配图,则成了最大的难题,因为鸟类的图片版权购买费用太高,作为学生的他们根本承担不起。李t琳尝试着在武汉观鸟论坛上发求助信息,很快,很多人主动把照片发给她。其中有一位当时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博士的德国人,虽与李t琳素未谋面,却给了她很多高质量鸟类照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珞珈山观鸟手册》总算做出来了,出版资金短缺又成了一大难题,而媒体报道则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武大媒体界校友帮助下,他们出书的想法受到了社会关注,开始有出版社主动联系她。当时正值武汉大学百廿校庆,他们也得到了学校拨款帮助出书。

从2013年5月敲定出书到2014年3月图书最终出版,8个月里这本书在李t琳和同伴手中诞生,其中的艰辛和挫折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而李t琳觉得,出这本书给她的最大感触是,当你真正很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总会有人给你支持让你坚持下去。

这本书虽不完美,但观鸟界的人依然觉得,李t琳和观鸟团的小伙伴已经很不容易了。李t琳认为这本书最遗憾的是图片问题,图片缺少,有的文字记录因为没有找到合适配图而不得不作为附录补充在后面。因此,李t琳希望以后能把这本书完善再版。

如今,在厦门大学攻读艺术史方向研究生的李t琳,尽管有了不少其他方面的爱好,但对观鸟的兴趣却从未停止。今年5月,李t琳参加了中国科学院一位老师的课题,专门请假一个月去浙江古田山参加鸟类调查。在专业方面,她也在了解艺术史文学史植物、鸟类等方面的分支,例如关于鸟类的文物,用鸟做成的文化用品。她的兴趣,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发展着。

上一篇:地方高校图书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 下一篇:沥青拌合站生产效率提升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