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家工业园发展经验及启示

时间:2022-10-19 12:15:48

亚洲国家工业园发展经验及启示

内容摘要:本文对亚洲国家和跨国公司的工业园进行了介绍,对其成功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国内的工业园建设和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亚洲 工业园 发展经验 比较分析

国外无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有非常成功的企业集群,这些企业集群基本都依托一个成功的工业园,了解及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指导我国企业集群发展,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亚洲建设的成功工业园情况简介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

1968年,新加坡裕廊集团从经济发展局独立出来,成为新加坡全权负责工业基础设施开发与管理的法定机构。国家按照总体规划,把裕廊工业用地的80%交给裕廊集团建立工业园。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裕廊工业园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80%,吸引了7000多家公司入驻,对就业的贡献率也达到7%,可以说裕廊工业园发挥着带动和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

印度政府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于1991年在班加罗尔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工业园。到2001年班加罗尔的计算机出口10年内增长了108倍,占印度全国软件出口总额62亿美元的26.3%,被誉为亚洲的“硅谷”。它是印度第一个为各种信息服务公司建立的工业园,是一个云集了世界众多享有声誉的跨国公司的工业园区,为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日本的工业园区

战后日本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在1950年代初期随着重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逐步展开的,大致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950年代初到1960年代初是第一阶段,主要围绕发展造船、钢铁和化工等产业,集中在沿海东京、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1960年代初到1980年代初,工业园区的建设重点从沿海向内地和高速公路两侧转移。从1980年代初到今天,日本工业园区从一般制造业发展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太平洋两大带状工业区的空间格局:以钢铁、石油、化学等基础资源型工业在沿海地带集中发展的工业生产区;以高技术机械制造和加工型工业在临近的腹地集中发展的后备地带制造工业区。它们虽然在空间上相互分离,但在生产活动上却保持着较好的良性循环。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共建有各类工业园区4000多个,工业园区的兴办加快了日本制造业发展的步伐,加速了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日本成功实现了从资源小国向经济大国和强国的历史转变。

工业园的成功经验分析

科学的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的合时合理是关系工业园建设成败的一项先行性、政策性和全局性的工作。

裕廊工业园一开始政府就确定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工业园,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地区规划为新兴的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类技术密集型产业;沿海的西南部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规划为轻工业区和一般工业区;沿裕廊河两岸规划为住宅区和生活设施。同时,在裕廊港口设立了自由贸易区,把裕廊工业园区规划为生产基地和转口贸易区为一体的综合园区。

印度政府对班加罗尔软件工业园政府制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国内传统产业,发展知识和劳动密集的软件技术产业为园区宗旨。为这个目标规划了传动资料的卫星通信系统区域,规划为实施“城市综合开发”计划的第一个城市。

日本工业园区的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工业布局合理化和规范化提出的客观要求。日本政府规划了工业园区以京滨工业区、中京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九州工业区、关东内陆工业区等九大工业地带和一系列城市中的工业地带组成,以“带状型”和“据点型”相结合的方式,以“点”带“面”放射形逐渐展开建设。

政府的大力支持

本文所涉及到的工业园无一不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

裕朗工业园的管理机构本身就是从发展局独立出来,政府对于工业园的用地就给了很多优惠,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同时对入园企业给予了一系列投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建立了工业园“公积金”制度,有力促进了园区的发展、加快了产业转移。

班加罗尔软件园是政府出巨资建立了软件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用优惠价格向入园软件企业提供厂房、卫星高速数据通讯设备等优良设施,实行了零赋税政策(包括零关税、零流通税、零服务税),免除软件产品出口的软件厂商的所得税。同时,还设立了产业发展风险基金,以低利率向软件公司发放贷款。

日本工业园区的发展同样得益于政府的规划与支持,以及倾斜的政策才形成日本太平洋带状工业区的空间格局。这些稳定的工业区在政府开发建设“工业用地”的统一规制下,对企业给予低利融资、债务保证、优惠税制、信息提供等优惠政策,通过大型工业企业的进驻和关联企业的集中发展,日益形成了分工与协作相统一的系列化的生产体系。

丰富的人力资源保证

大量高级技术人才加入工业园是工业园成功的重要保证。

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工业园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人员和海外学子进入园区,同时园区管理局主动促进与周边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大学、明新科技大学、大华技术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产品研发,这些院校为园区提供了近6000名研究人员以及超过两万名教师和学生的人力资源。

裕廊工业园在园区内建立了南洋理工大学,采用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和管理模式和“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按照园区内产业发展设置专业。此外,该大学还聘请了多位来自外企的、经验丰富的高级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主管,把最新的企业需要及时传递给学生,促进了大学以企业需要为办学目标的模式,为园区培养了适销对路的人才。同时,园区制定了很多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满足园区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班加罗尔软件园周边有10所综合大学、70家技术学院,每年培养了1.8万名工程师,集中了印度科学研究所、班加罗尔大学研究室等一流的科研机构,同时政府出台了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各种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日本一直重视对工业园区的人才与研发的投入,日本的科研经费占GDP之比从1990年开始超过美国后至今10多年一直为世界第一位。日本的研究开发人员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的产业界,自1988年起“每1万名劳动人口中研究人员数”超过美国,在2000年达到109.3人(美国为73.8人、法国60.3人、德国59.6人、英国则为54.8人)。

良好的投资环境

良好的软硬投资环境是科学园区创办成功的前提条件,上面所提到的各个工业园区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方面都不遗余力。

裕廊工业园的管理局用科学的办法管理工业园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立精简的园区管理机构,实施“亲商”理念,管委会不断提高服务水准,通过精简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压缩行政经费、增强“一站式”服务职能、实施社会服务承诺等有效手段,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资软环境,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同时在园区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在人力资源的建设和招商引资上建起了配套措施,为企业的良性运作提供了保证。

班加罗尔软件园和日本的工业园区,政府也无一例外地出资建设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生活设施,同时,有有效精简的组织机构相匹配,为园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有利促进园区的发展。

重视环保与生态问题

本文所提到的工业园都重视规划,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重视园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存的问题。

裕廊工业园区重视工业土地的合理布局,有整体意识,把园区划分为轻工业园区、普通工业园区、重工业园区、工业商业园区,充分体现出环境保护、合理用地、,和周边环境和谐发展的人文观。目前,该园区内已经建成十多个公园,被称为“花园工业镇”,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园区兼旅游区。

班加罗尔软件园是亚洲开发银行在印度实施“城市综合开发”计划的第一个城市,环境优美,通讯发达。

日本的工业园区在发展中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对防污染和循环利用项目花费了巨资支持,对工业园区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法规,以保证在产业升级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产业链工业园新模式―星网工业园

2000年初,诺基亚公司以北京首信诺基亚公司为核心,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产业链方式建立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世界级的移动通信生产基地―星网(国际)工业园。

通过产业链方式建立上下游产业配套的工业园区,这种模式在当时并不少见。而“星网”的奥秘在于:以一个企业、一种产品为龙头,加上投资规模与重量级品牌形成的聚合效应,吸引了国内外20余家世界一流主要手机零配件厂商和服务提供商,共同组建完整的产业链。星网工业园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物流效率,达到了原材料和产品的零库存、海关监管与生产同步、时间、空间和资金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和规模经济,在短短一年就实现了“早晨进口料件上线生产,晚上产品进入国际零售市场”的神奇设想。以诺基亚为龙头的星网工业园世界一流的生产运作和快速灵活的经营管理极大地增强了诺基亚及其合作伙伴的产品国际竞争能力。

星网工业园体现了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之间战略合作的一种趋势,即通过分包的做法,将中游的制造环节交给配套厂商,腾出更多人力、财力放在上游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和下游市场的开拓与销售服务上。不同的是,星网工业园作为诺基亚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诺基亚全球按照产业链模式建设的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诺基亚把这一切都放在了同一个空间里。

目前,国内很多工业园区已经建设了很多年,现在在大中城市都面临产业转移和升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决策与规划,科学的引导便成为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在我国未来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中,我们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和跨国公司建设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发挥后发优势,促进产业升级,使我们的企业能利用好工业园这个载体,培育核心竞争力,使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多的主导权。

参考文献:

1.邓力娟主编.21世纪以来台湾经济的困境与转折[M].九州出版社,2004

2.陈晓东等.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效、问题及其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2.01

3.李宏硕.台湾经济四十年[M].山西出版社,1999

4.胡明辉.从比较视角看我国科技工业园的建设[J].科学管理研究,2001.06

5.张新泽.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实证[J].武汉金融,2002.10

6.寇廷耀.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启示录[J].科研管理,1997.05

7.贺熙炳.新加坡经济发展中的高技术引进和产业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1996.12

8.王娟.经济工业园区规划的合理性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4.08

上一篇:论网上仲裁中的电子签名问题 下一篇:通讯业互补品在竞争中的定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