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学写作

时间:2022-10-19 12:08:57

走进生活学写作

摘 要: 生活化习作教学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有效途径,既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又不是泛泛而谈的写作形式,而是要学生在生活中学写作文,要求他们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学会积累,在生活中实践等形式,进行生活化的习作教学。

关键词: 生活化 习作教学 观察 积累 体验

当前,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技术化、去生活化现象还相当普遍,这直接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的流失和教学效益的低下。那么,如何让习作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体验流淌呢?走生活化习作的道路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好途径。

所谓生活化的习作,即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为习作能力培养目标,从关照学生真实生活、拓展学生习作内容与习作形式入手,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动力,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人格的一种习作理念及教学策略。生活是习作的前提,离开生活的习作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注定会枯竭。生活化习作教学就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有效途径,既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又不是泛泛而谈的写作形式,而是要学生在生活中学写作文,要求他们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那么,如何进行生活化的习作教学呢?

一、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小学生虽然年龄小,认识能力有限,但是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会特别加以注意。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有目的地寓观察于学生的兴趣活动中。例如在习作课上,有的教师给学生们放了一段“丢手绢”的游戏录像,学生们马上被游戏吸引,看得聚精会神,当进入游戏高潮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形态等方面进行观察,而后带学生们到操场上玩这个游戏,使学生亲身感受活动的乐趣。在写作时,由于先前的认真观察和切身感受,大家都能畅所欲言,侃侃而谈。

观察是获得作文素材的前提。生活中许多事情往往是平淡的,但是只要细心观察、仔细地留意,就会发现很好的写作素材。学生观察的特点是:观察对象多,观察背景少;笼统观察多,仔细观察少。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从近到远,从上到下,从景到人,从观察静态事物到观察动态物体。观察人物一般是从人物外貌入手,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神情、服饰、风度等,再到观察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等,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对的描写。可以让学生练习写写自己最熟悉的父母、老师,等等,学生在不断的观察和写作的实践中,习作水平也就逐步提高了。

二、重视生活与语言的积累

我们写作文时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孩子的积累十分贫乏,面对稿纸感到腹中空空,根本没有东西可写。即使勉强写成一篇,也是言之无物,读来味同嚼蜡。

习作是吸收与倾吐由外在到内化的循环过程。积累是吸收,写作又是内化后的倾吐,是学生把学到的习作知识转化为习作能力,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1.生活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生活是文学的土壤,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离开生活这片土壤进行艺术创作,无异于凌空建筑空中楼阁,其艺术生命必定不会长久。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作家,概莫能外地都是深深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之上来进行文学创作的。大作家尚且如此,初学写作的学生要想写出好文章,更应该注重生活积累,从无限丰富的生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习作又反作用于生活,帮助学生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学生有了生活积累、情感体验,自然就会倾吐,生活积累越多,情感积累就越深,表达的欲望就越强烈。这样学生由生活到习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生活化作源源不断的信息,输入到学生头脑中来,学生又将这信息加工处理,以习作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应该解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投入生活,感受大自然各种奇妙无穷的美,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爱心。

2.语言文字的积累。

生活的积累解决了作文写什么的问题,但怎么写呢?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常常见到这种情况:学生目有所视,手有所触,心有所动,只是口中呐呐,有感而不能发。这就需要输入语言信息,用阅读沟通生活与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阅读对习作的促进作用如下:一是通过读书,可以见识种种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可作为写作的材料,即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通过读书,可获得作者认识事物的方法,在自己的生活中一有所遇,便会观察、思考;三是获得作者的思想或道理,形成观点,可以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思索,也可以作为自己写作时的立意;四是可以获得作者的感情,情有所通,则必有对自己生活体验的联想,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五是获得作者的语汇,有了语言积累,遣词造句,笔下自然生花。

3.情感的积累。

积累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很重要。通过积累,学生有了可写的材料,提高了语言水平,习作水平自然得以提高。因此,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多读书,摘录好词好句,多写日记,多练笔并积累材料。但大多数老师往往仅着眼于语言、素材的积累,而忽略了思想情感方面的积累。其实情感也有个积累的过程。“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两句名言道出了情感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如果说生活是文章的源泉,那么情感就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情感的加入,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比如去过庐山的人很多,只有苏轼写出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千古名句;看过大海日出的人很多,只有巴金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海上日出》;看过黄河的人也不少,只有李白写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每个人都站立在地球上,可是只有郭沫若写出了《地球,我的母亲》这样气势磅礴的华丽诗章……这是因为他们不仅看到了,而且感动了。因此,只有当心弦被触动了,产生了哲思,产生了激情,或者情感积累到非抒发不可的程度,我们才能写出感动他人的文章。

三、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在“习作生活化”方面,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学校和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反映生活,去“找米下锅”。而不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1.开展活动,让学生参与生活。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园地五》的习作:“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了、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这单元写作主题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园地二》的习作:“通过本组的学习,你一定对保护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次习作……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这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像这样的习作要求,在教学时,除了要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的联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搜集资料、调查、采访等活动中积累较典型的、丰富的写作材料。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还关系到能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

再如第五册《园地二》的习作,要求写“身边熟悉的一个人”。进行本单元组写人作文的训练时,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往往会一时想不起来这个人的具体事例而无从下笔,人物形象干瘪空洞。那么在作文前,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最喜欢的一个人,注意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等等,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夸夸我的同学或妈妈……”或“我佩服他(她)”“他真棒”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这样,学生个个都成了“巧妇”,所表现的人物特点真实可信,而且材料典型,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2.走出家门,体验多彩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要求写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想去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个吸引人,让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第六册第一单元组的习作是要求孩子写家乡的一处景物,不仅要按一定的顺序,而且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表达对家乡的喜爱。这两个习作要求对于足不出户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是挺有难度的。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的要求,提前布置,鼓励家长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的时间带着孩子走入社会,走入自然,深入体验生活,感受美好的人生,为“生活化”习作增添色彩。

学校组织春游或秋游,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游记类文章,这是让生活走入作文的好方法。此外,鼓励家长利用假期带着孩子深入社会实践,比如,“我做一天的保安”,“某某景区志愿者”,等等,在此基础上写出社会调查报告,这也是体验多彩生活,让生活走入作文的一种方法。

实践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取之、用之,则习作教学就活之。

参考文献:

[1]蒋晓琴.走进生活写作文.福建论坛,2010,(4).

[2]朱玉如.习作教学生活化.中国校外教育,2010,(8).

[3]洪云.小学生活作文教学实施策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研版),2010,(4).

上一篇: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 下一篇:引领孩子进入经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