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境“视界”

时间:2022-10-19 11:03:06

摘 要:本文从阐释学概念“视界融合”出发,对赵元任的译作《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译者与作者的视界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译作的忠实度,并且将作者之意充分地表达出来。同时也说明了阐释学理论“视界融合”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译者应将自己的视界与作者的视界最大限度地贯通融合,才能达到甚至超越原文的表达艺术功效。

关键词:视界融合 赵元任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一. “视界融合”

视界融合是由伽达默尔在上个世纪提出的著名阐释学概念。“视界”指的是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读者在理解某个文本时会有自己特定的视界,而文本总是含有作者的视界,两种视界由于时代、历史文化等的不同会产生各种差距。伽达默尔认为,这两种视界并非会绝对分离,而会产生一种融合。在翻译中,译者作为理解者受特定时代、环境及自身经历等的影响会产生独有的视界,虽然他的视界与文本的视界不尽相同,在经过一系列碰撞、摩擦之后,两种视界最终会交融在一起,由此真正的理解才会产生。翻译就是在此前提下进行的,译者会与文本不断对话,在反复斟酌与磋商中寻找最佳融合路径,从而创作出好的翻译作品。

二.《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所著的Alice’s Adventures in the wonderland被誉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的是一个名叫阿丽思的小姑娘一不小心掉进兔子洞后发生的奇怪故事。书中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以及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让广大小朋友们乃至成人读者爱不释手。该书自出版以来,先后有多位译者尝试翻译此书,但最能将作者之意表达出来的恐怕还要数赵元任的首个译本,因为他将自己的视界与原作视界相融合,这样译者和文本对象都会超越原来的视界,所翻译的成果使得作者意图、文本意义在目的语中得到再生。

三.《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的“视界融合”

卡罗尔的作品充满大胆奇特的想象,字里行间透出幽默、逻辑性和别出心裁的荒诞,这在吸引读者的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

“Did you say ‘pig’or‘fig’?”said the Cat.

那猫问道:“你刚才说猪还是书?”

作者选取“pig”和“fig”押尾韵的这两个词使故事情节更生动有趣,英语读者很容易读懂其中的奥妙,但如何将作者巧妙的用心传达给汉语读者恐怕是一个翻译难题。赵元任没有按字面意思直译,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试图与作者的视界相融合,选取了汉语中的 “猪”和“书”两个押韵的词与之相对应,既将原文的语义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又将其中的诙谐幽默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也说明了当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所翻译的作品能够充分再现甚至超越原作的语言艺术的功效。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的“视界融合”不仅体现在某些词语的翻译上,在句法的处理上也有所体现,比如:

The Duchess, digging her sharp little chin into Alice’s shoulder as she added “and the moral of that is ‘Take care of the sense, and the sound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

那公爵夫人道又把她那个尖下巴在阿丽思的嫩肩膀子上钻一下说道, “于此可见――说话总要‘不以字达辞,不以辞达意。’”

这里“Take care of the sense, and the sound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是作者仿拟英语中的谚语“Take care of the pence, and the pound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节省便士,英镑自至),以此来吸引读者。赵元任在翻译时走进卡罗尔的视界,读懂作者的意图,进而借用古文中孟子的话“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并将其改编为“不以字达辞,不以辞达意”,在忠实原文语义的同时,也运用与原作同样的表达手法再现卡罗尔的写作艺术。

四.结语

本文从阐释学视角出发,利用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分析赵元任的译作《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从中可以看出,赵元任充分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让译本视界很好地与原文视界相照应,使译文深受目的语读者的喜爱。同时也说明了“视界融合”理论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运用价值,译者在翻译时应尽量与作者的视界相融合,揣摩其意图,由此才能忠实于原文,充分再现源语言的艺术功效,赢的目的语读者的广泛共鸣。

参考文献:

[1]Carroll, J. 2000. 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 [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伽达默尔. 1999.《真理与方法》[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谢天振. 2000.作者本意和文本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3):53-60.

[4]张德让. 2001. 伽达默尔解释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4):23-25.

作者简介:陶阳(1988-),女,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王雅洁(1988-),女,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上一篇:积极心理视角下电视选秀节目对受众情感的培植... 下一篇:词调《忆秦娥》从唐至宋的发展流变